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我又搞砸了…找出總是下意識自責的源頭

書傳媒
user

書傳媒

2018-01-12

瀏覽數 19,200+

我又搞砸了…找出總是下意識自責的源頭
 

關於童年,你還記得些什麼呢?就算你無法記得很多事情,然而,幾乎每個人都能夠想起童年的某些點滴片段。或許你有些美好的回憶,像是全家人一起度假、和老師或朋友共度的歡樂時光;也有一些不好的回憶,像是家庭裡的衝突、學校裡的問題,甚至是某些令人難過或困擾的事件。

專長為伴侶和家庭問題提供治療的臨床心理學博士鍾妮斯.韋伯,她所著的《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一書,與這些記憶一點關係也沒有。事實上,它並不是關於你的記憶或是任何發生在你童年的事件。

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發生」的事情、那些你「不記得」的事情,很可能對你成年的面貌造成了強大的影響力量,而我們卻常不自覺。鍾妮斯博士為這股力量取了名字:「童年情感忽視」,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對自己的需求視而不見,當問題發生時,下意識責怪自己、認為是自己的錯。

我們可以先從「權威型父母」這一個類型的例子來看「童年情感忽視」是怎麼發生的。以及受到權威型父母制約的孩子,成年之後會在心理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權威型父母如何造成「童年情感忽視」?



權威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多。他們期待孩子按照他們的規定行事,不要問為什麼。同時,這些父母也不會解釋這些規則背後的理由。他們只是要求孩子守規矩,如果孩子不服從,他們就會對孩子施以嚴厲的處罰。

權威型父母對於孩子的感覺或想法並不是特別在意,教養的方式是根據頭腦裡某個「正常的孩子應該要有什麼表現」的模版,卻沒有把孩子的個別需求、天生氣質或是感受考慮進去。

會對孩子施暴的父母,大部分都落在權威型父母這個類型。不過,並非所有權威型父母都是家暴者。然而,鍾妮斯博士大膽地說,所有權威型父母,就定義來說,都是在情感上忽視孩子的父母。

許多權威型父母傾向於把孩子的服從當成是愛的表現。換句話說,如果孩子默默地、完全地服從父母,父母就會覺得孩子愛他們。不幸的是,情況反過來也是一樣。如果孩子質疑父母的要求,父母不只會覺得孩子不尊重他們,也會覺得孩子拒絕了他們的愛。如果孩子公然反抗,權威型父母就會覺得事態嚴重,認為孩子完全不愛他們。要瞭解這種狀況如何運作,讓我們來看看索菲亞這個例子。

被迫忽略自己以滿足父親期望的索菲亞



索菲亞年方十九,是個美麗大方的女孩。她六十二歲的父親是個老派的義大利人,深深地愛著自己唯一的孩子,並且期望這個孩子用尊敬和愛來回報他。聖誕夜的時候,索菲亞全家人團聚在一起,舉辦一年一度的聖誕派對。一直以來,索菲亞都很討厭這個派對,因為她沒有年齡相仿的手足或親戚,而且她覺得自己的姑姑、叔叔們「無聊、古板又做作」。在派對中,她得站出來接受整個家族的品頭論足,接著就被趕到一邊去,再也沒人理會她。

今年,索菲亞的新男友邀請她與他的家人共度聖誕夜。她對於第一次會見男友父母感到相當興奮,因為這意味著她與男友的關係更進一步。同時,她也覺得如果能夠以這種方式來度過這個特別的夜晚,跟過去家族聚會的經驗相比,一定會更溫暖、更有趣、更令人興奮。

當索菲亞戰戰兢兢地告訴父親這個計畫,他生氣了:「你不能這麼不尊重我。你的姑姑、叔叔們會怎麼想?他們會覺得你不愛他們。我為你做了那麼多,這就是你表達感謝的方式嗎?我只要求你一年和他們吃一次飯,而你竟然說出這種話。你真的太自私了!」

因為索菲亞沒有立刻屈從於父親的期望,所以她的父親叫她不用那麼麻煩,聖誕節不用來了:「我會把你送的聖誕禮物退回去。聖誕節的時候,你就可以整天跟你男朋友待在一起了。」此刻,索菲亞覺得很有罪惡感而且感到絕望,所以她同意改變自己的計畫,遵照父親的意願行事,因為她無法忍受自己一個人過聖誕節這樣的選項。

索菲亞的父親反應之所以如此激烈,是因為他覺得自己被女兒一腳踢開,完全失去女兒的愛。她任性地打破規則,被父親視為是一種拒絕、不尊重、以及對家人缺乏關懷的行徑。

索菲亞父親的作為,已在無意中「訓練」她把自己健康的需求擺到一邊,以滿足他自己被愛的需求。這可能使得索菲亞不敢追求自己的想望,並且認為自己任性、不為他人著想。雖然那實際上是由健康而又正面的動機所驅使的行為:她對男朋友的愛、對未來的憧憬,以及一種想要過自己人生的平凡需求。

我是否也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影響?



也許你的父母並不像「權威型父母」,但仍有許許多多的不經意,使父母的行為對我們造成童年情感忽視。我們從鍾妮斯博士提供的「童年情感忽視自我評量表」節錄的一些問題,透過以下評量,你也可以知道自己是否受到「童年情感忽視」,以及情感忽視對你造成的影響,程度輕微還是嚴重。

你是否對於尋求別人的幫助感到為難?
有沒有朋友或家人說你看起來很冷淡或不好相處?
你是否經常希望別人不要來打擾你?
你是否經常對自己感到失望或憤怒?
你是否在批判自己的時候比批判別人還要嚴格?
你是否覺得愛動物比愛人容易?
你是否無法了解自己有什麼感覺?

假如你回答越多「是」,就代表你所受到的「童年情感忽視」越多。你也許不會察覺到,但在面對人生的困境時,卻總是下意識責怪自己:「為什麼我那麼難搞?」「為什麼我總是焦慮、易怒、憂鬱、容易不安?」「為什麼又搞砸了一段關係、一份工作?」

但是,察覺到「童年情感忽視」並不是要使我們怪罪父母、覺得父母很失敗,而是要讓我們不再偏差地認為全都是自己的錯,把問題全都歸咎到自己身上。在《童年情感忽視》書中,鍾妮斯博士更提供了大量的練習,幫助受到忽視的成年人修復情感需求,練習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最後,終止情感忽視延續到下一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