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設計建造這幢「文藝復興式」大樓,大廳柱頭上的果實,代表「農業台灣」的豐庶。
台灣的現代史要從這裡寫起。
中華民國的法律要這個房子的主人簽署。
三軍從這裡號令。
這裡是總統府。
清晨七點四十五分,座落愛國西路財政部大樓隔街的一座大宅院,輕輕滑出一部黑色大轎車,在護衛車隊簇擁下,不到兩分鐘,就開到了總統府,爬上小小的坡道後停在正門前的平台上。在憲兵敬禮的號令聲中,平日看似透空的平台,對外的三面緩緩被防彈玻璃封住,車門打開,李登輝總統下車進入大廳後,玻璃門重啟,國家這個權力心臟開始加速律動。
環顧世界民主國度,很少政府的實權領袖能像中華民國總統一樣,大權實握,卻可以隱身於議會、輿論、社會大眾的視線之外操作他的權杖。
究竟總統府的權力有多大?
從空中鳥瞰,會發現一座幾乎和總統府建築一樣龐大的國防部建築,緊鄰後側,中間隔著博愛路以隧道相連,距離之近,正反映著總統的第一大權--軍權。
據一位國民黨中常委透露,中華民國遷台以後,歷任行政院長中,除陳誠和蔣經國因背景特殊,能參與軍令外,其餘行政院長和相關官員對軍事決策莫不刻意迴避,已成傳統。而國民黨最高權力中心--中常會,也從不討論軍權,更談不上決策。
先生擔任總統後,即把這個會議帶回總統府。即使聲望崇隆的孫運璿,也只在他擔任行政院長的後期,才獲指示出席總統府軍事會談,參與軍機。
而現在主持軍事會談的李總統,當年擔任副總統時,也不能出席這項重要會議。
手握三千多億軍事預算
於是,五十萬大軍的調動,重要將領的升遷,精密武器的採購、研發、試驗,都由總統直接透過參謀總長運作,軍隊換防,也要向李總統報告,這也是部分參謀本部及國防部官員在總統府內合著辦公的主因。
在李登輝總統率領文武官員訪星回國的記者會上,從他特別提到憲法賦與總統的外交權(憲法第三十五條)、軍事權(憲法第三十六條)來看,他顯然相信總統依憲有權主導外交,統率三軍。
在中華民國,誰統率三軍,誰就掌握高達二千三百多億的軍事支出,若連退輔會、軍校合計,總統掌握的軍事預算單在七十九年度就高達三千二百億,占國家中央總預算的四五.七%。
在內閣人事任命上,儘管部會首長大多是總統與行政院長協商人選,但在外交部長、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的人事任命上,除極少數例外,行政院長總是有意迴避,把決定權留給總統。
由總統實際統領的三千多億軍事支出中,情報工作約占七十四億,正如李登輝接見國會議員時自稱,他是中華民國的「情報頭子」。
中華民國情報工作沿襲傳統,採取多頭分工、互相制衡方式,而有調查局、警備總司令部、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等單位之設立,其中又以國家安全局為最高領導。國安局名義上隸屬國家安全會議,實際上直接向總統負責。
國安局的上級機關--國家安全會議的秘書長蔣緯國曾在立法院透露,安全局的情報活動都由安全局長直接向總統報告,「中間不經過任何第三者傳遞,連書面資料也不能留下,」「有些事情甚至秘書長也不能過問,」蔣緯國說。
「太上行政院」
目前李登輝總統身兼國民黨主席,有中常會及中央黨務工作會議等執政黨高層決策管道。論及政府決策系統,則除軍事會談外,不定期的總統府國家建設簡報與國家安全會議(國安會),是總統府過問大政的二條主線,其中尤以國安會有臨時條款授予「決定大政方針」之權;加上行政院長只是國安會眾多成員之一,而被立委林鈺祥形容為「太上行政院」。
儘管歷任總統對國家安全會議這個利器都備而不用,目前每年只開一次會,審查中央政府總預算;但從國安會對政府預算能增能刪來看,立法院對預算只能刪、不能加的法定權力,已比國安會遜色。
由於國安會的大權牽涉總統、內閣、國會之間微妙的權力互動,稍一不慎就有擅權之譏,由此可以體會何以李登輝在記者會上說:「國家安全會議開得愈少愈好。」
國家建設簡報則是蔣經國總統晚年「總統府財經會談」的化身,只是參與人員從以往的財經官員擴大到企業界、黨務主管、學者專家,政策宣示的意味很濃,其實質決策功能,卻顯然不如李總統與黨、政、軍、特等多位首長每週的單獨晤面來得重要。
防止濫權的制衡方法
根據憲法和臨時條款的規定,總統府的實權除上述外,其他重要項目還包括:
--提名立法院長、司法院長、考試院長。(有權決定五院中的三院院長)
--宣布戒嚴、解嚴、緊急處分。(有權採取非常行動)
--頒訂充實中央民意代表的方法與名額。(有權影響國會結構)
--每隔九年,負釋憲重責的十七位大法官全數由總統一次重新提名。(影響憲法解釋方向)
--可召集國民大會臨時會行使創制、複決權。(有權在必要時樹立立法院以外的另一立法權)
但因為總統不必像行政院長一樣面對國會,不符民主政治中的責任政治原則,所以立憲者早已在憲法中定下防止總統濫權的伏筆。
例如總統提名院長、大法官人選,必須國會通過;立法院也可廢止緊急處分令或否決戒嚴令(當然,上述情況在以往政治格局下從未發生過)。
最重要的制衡則是憲法規定,總統公布法律、發布命令,需經行政院長之副署,因此,像眾所矚目的歷史性文獻「解嚴令」上,除了蔣經國總統簽名外,同時還有行政院長俞國華和國防部長鄭為元的簽名,才能生效。
由於總統府權力特殊,使得總統的個人安全防衛,也格外嚴謹。
曾參加李總統訪星回國記者會的一位外地記者注意到,當天記者席上散坐著多名東張西望,卻不記錄發言、也不拍攝照片的「記者」,腰協間隆然有物。這位外國記者看到的,正是總統的近身安全人員。
根據總統府法定編制,總統的護衛人員共約一百多人,若把相關護衛網的憲兵、情報人員、警察合計,安全人員實數遠超過編制員額。同時,各單位並組成「聯合安全警衛指揮部」統籌聯繫,例如總統外出,聯指郡人員就會先行進駐現場,負責清查場地,並進行人員部署。
安全防衛有如天羅地網
至於過去蔣經國總統常常臨時出外巡視,特別喜歡隨意下車與民眾接近,甚至吃路邊小攤,反而因為隨機而動,不必擔心敵對分子預先設伏。
據一位退役特勤人員透露,總統貼身侍衛除要身家清白外,並要到特戰單位接受特殊訓練。在總統身邊站崗時,站立位置以至必要時該用左手或右手拔槍,都有嚴格安排。保安程序之嚴密,連行政院長、以至副總統在與總統晤面時,他們的安全侍衛也必須事前就把槍械交總統的侍衛保管,事後發還。
高度的警戒曾經發生在李總統下鄉巡視時,安全人員為防民眾過於接近,引發七十歲老翁被推倒並與記者爭吵的意外,在去年引起國民黨籍立委黃明和提出質詢。
萬一戰爭突然爆發,總統的安全另有一套安排。
方法之一,是在極短時間內護送總統到市郊一處規模龐大的地下戰情管制中心,在憲兵與裝甲部隊護衛下,指揮三軍作戰,憲兵外圍的防務,則由台灣三大軍團之一的北軍團負責。
人力編制莫測高深
總統府的人力編制,則是另一種莫測高深。
根據總統府組織法,府內法定員額最高可達一0二七人。後來員額一再精簡,根據總統府人員向立法院報告預算編列時的陳述,總統府職員、工友加上國安會等幕僚機構人員,合計也不過一千人左右(國安局座落陽明山,不在府內辦公);但據總統府的發言管道新聞局出版的「光華畫報」報導,總統府內卻有二千人辦公,較秘書長的相關報告整整多出一千人,為總統府蒙上神秘的色彩。
今年四月,總統府秘書長李元簇在立法院也首次透露,總統府國策顧問人數,實際達七十四人,遠超過三十一人到四十七人的法定員額。在李登輝一再強調法治的政治號召及立法委員迫問下,李元簇答應以修法的方式使國策顧問人數合法化。
這項承諾,反映民間加強監督施政的潮流,已逐漸衝擊到神秘的總統府。
僅僅最近一年,總統屬下國家安全會議和國安局的功能就一再被立法委員質問;復有「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隸屬總統,卻由國大代表擔任委員是否妥當之爭;再有國安局預算不編在總統府主管,卻以「萬全計畫」列入國防部工作項目是否合宜之辯。
二手傳播
甚至連總統府六個局自行縮編成三個局是否違法,總統府與參謀本部合署辦公是否適宜等,也一再被輿論質疑。中華民國是總統制還是內閣制的討論,更是持續不斷地激盪著這個最高權力中心。
事實上,總統府顯然也在緩慢的調整它自己。
首先,李登輝總統就任十四個月內就舉辦過二次大型記者會,接受新聞界坦率的發問,他本人也雄辯滔滔地一一回答,創造了歷史紀錄。
儘管總統府仍拒絕設立新聞聯繫中心,或建立和輿論界溝通的經常性管道,但一些過去有新聞工作背景,或與新聞界關係良好的幕僚早已調整作法。如副秘書長邱進益、秘書室主任蘇志誠、第一局副局長郭岱君等,都成為總統府與新聞界交往的非正式管道,必要時也願意接受新聞記者對總統府特定問題的查證;如果記者報導錯誤,媒體也會接到抗議電話。
一年內,總統府也先後接待過二批小朋友,李登輝總統親自說故事。宏碁電腦董事長施振榮以國內民營企業主持人身分到總統府向文武百官演講,也破了總統府的先例。
總統府之變
此外,以往蔣經國總統召見民意代表,交換意見,民意代表事後絕對不敢對外透露政策性談話內容,而在李登輝任內,他接見民意代表時所說的每一句話,如政制會朝內閣制發展等,事後幾乎都被代表及學者專家一一對外散播,成為新聞記者戲稱的「二手傳播」。
總統府是在變,從蔣中正時代的戒慎氣氛,蔣經國時代的肅穆氣氛,到李登輝時代的的平民氣氛,多少反映出領導者個人風格及大時代政治潮流的方向。但不論總統府怎麼變,它總帶著台灣這一代中國人一些共同的感情。
日本人在台灣統治已經大勢底定時,為深一層經營這個南進基地,一九一二年便開始動工興建這座規模宏大,在當年日本和現代台灣都少見的「台灣總督府」,就是今天的總統府。恰巧,這也是民國宣布成立的第一年,日本人做夢也想不到,這座正中央有座六十公尺高塔的五層大樓,日後竟成為中華民國總統府。設計這幢大樓的日本建築師,還因設計傑出拿了五萬日圓獎金。
台灣鐵三角
當年,台灣總督府和右手邊的最高法院、左手邊的台灣銀行,共同為理台的鐵三角。並與左前方的「總督官邸」(現台北賓館)、右前方專供飲宴逸樂的「凱歌廳」(現中央黨部),結合成台灣總督的生活圈。
二次世界大戰時,盟軍炸彈曾炸掉它的右翼。光復後的民國三十五年,蔣中正總統六十歲生日,台灣同胞募款台幣一億元重修大樓,並改名為「介壽館」。不到半年,介壽館竟成為「二二八」悲劇的目擊者。
後來這幢井字形建築還當過東南軍政長官公署、當過陳誠主政早期的行政院,美國二十九年,蔣中正總統復職,介壽館正式成為總統府。當時正值壯年的政治部主任蔣經國,每日以爽快的步伐穿梭於四樓的政治部辦公室。
民國四十年的雙十國慶,蔣中正總統第一次在總統府前廣場檢閱三軍;總統府閱兵,自此成為台北生活的一部分、十月慶典的最高潮,而每逢國家多難之際,如退出聯合國、總統逝世、中美斷交,這裡總聚集了民眾,留下許多激昂與悲戚的情緒。
敏感的民眾仍然記得,自從一九七一年十一月退出聯合國之後,也許是巧合,蔣中正總統就不再出現在總統府閱兵台。那年十月,這位念念不忘光復大陸的老將,接受二十五萬民眾致敬的一幕,直到他一九七五年辭世,竟成為最後的一幕。
刻書新史頁
平民化的蔣經國總統,則從一九七八年就職總統的第一年起,一共十次登上總統府閱兵台,民眾從他神采飛揚地全程檢閱部隊,到提前退席,到差點摔跤,到他坐輪椅……。走在清晨的介壽路,似乎仍感到那個悲壯而堅毅的靈魂,穿著那件夾克,戴著那頂帽子,走進這幢內部裝潢乾淨質樸的大樓。
而這幢樓,和他的新主人,正刻畫著另一頁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