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修「工業社會學」時,每逢考試前,教授一定耳提面命:「有寫有工錢。」意思是再怎麼沒讀書,多少也寫一點,因為試卷上面什麼都沒有的話,老師想給分數也很難。
「有寫有工錢」雖然讓我們當年都低空過關,但在課業學習上卻是什麼也沒有賺到。如果時光能倒轉,寧願當年老師能告訴我們:讀書、考試、工作,不是有寫就有工錢的。而讀研究所如果也抱著有「工錢」就好的態度,那不如不讀,要讀就要讀出個「學力」來。
去年,《遠見》研究所專刊提出:研究所不一定要大學畢業馬上讀,先工作幾年再回頭讀,更能清楚自己所需要的是什麼?一年來,這個觀念逐漸發酵。今年我們調查了100位校長的意見,將近七成的校長都鼓勵學生繼續碩士教育。但是已有四成的校長主張工作一段時間,再回頭讀研究所是更有幫助的。很明顯地,研究所已不單純是一種專業學習而已,研究所已是一種人生態度。
今年,在林珮萱、王怡棻、柯曉翔、王思涵、鄭婷方等記者的努力下,將《2013研究所指南》調整得更實用與啟發性。整本分五大塊,分別是:認識碩士學歷的新定義、碩士教育的新趨勢、從學校發展特色來認識研究所專業、從過來人的就學經驗來認識研究所生活、從畢業生的職場經驗來認識學群。
碩士學力的兩個意義
首先,關於碩士學歷的新定義。碩士學歷到底有沒有用?問問企業老闆與學長姐最清楚不過了。我們除了看到企業最愛的碩士生外,更從他們的經驗中看到碩士教育的重要性,已從「碩士學歷」轉變成「碩士學力」了。
「學力」其實隱含兩個意義:有學習的能力、能做事的實力。其中,做事的實力,常常得進職場才知行不行。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就慨歎:台灣教育制度讓有些電機系學生連電壓都不會分辨。實務經驗一直是高等教育中較被忽略的,這也是卓永財多年來一直提倡產學合作的動機所在。
對有些研究生來說,產學合作其實已變成學業與工作間的橋樑了!今年《遠見》特地報導12所大學產學合作經驗,學校、企業如何做?學生在其中的獲益是什麼?
而當「學力」愈來愈重要時,對研究所的認識也需要更多角度。往年大都從教學角度介紹學群。今年,改變角度,分別從教學趨勢、產業現場、師長意見與學長姐備考經驗等四個面向來呈現每個學群、研究所的不同。特別是加重了產業現場比例,希望從畢業生的職場經驗來印證研究所教育的影響,讓讀者能從前人就業後的發展,去了解學群的特色與就業特性。
另外,我們也與104人力銀行合作,從131萬位碩士畢業生的工作經驗為藍本,歸納出他們畢業後工作領域與路徑。這些都是在認識學群、選擇類所時實用的參考指標。
最後,在認識研究所教育的管道中,還有一個過來人的就學經驗。從他們的經驗中,更能清楚碩士生活怎麼過。《遠見》訪問了國內學歷最高的樂團蘇打綠,首度曝光了他們的研究生日子是怎麼過的。當然,碩士該如何讀?大學裡的校長,更有心得。他們苦口婆心,不吝分享,要的無非是:每個研究生,都能活出有競爭力的「碩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