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沒有人會想到電腦課學期成績得個大鴨蛋的劉得助,有一天會靠電腦,成為一個走在時代前端的多媒體教師。
做過小學美勞老師,台北師範學院美勞系教師劉得助,二十八歲時才保送進師大工藝系。大三修電腦學分時,因為要背許多電腦語言(如Basic︶,熱中工藝創作、做陶瓷的他認為,電腦思維和藝術創作衝突太大,因此他決心不上電腦課、也不去考試,拒電腦於門外,當年他覺得電腦和人有距離;也不能替人做事,一無是處。但當他到日本留學,看到日本學界將多媒體系統應用在藝術創作後,他才發覺電腦的妙用。後來他又看了一齣用網路救活傷患的連續劇,更體悟到資訊的功用原來這麼大,對他產生很大的震撼。
四十歲的劉得助剛開始對電腦毫無概念,還不知道最基本的DOS(磁碟作業系統)是什麼,就一頭栽進去。慢慢地,從處理文書,到整理、製作影像,電腦為他開創無限發揮空間。現在他隨手用數位相機,就將兒女成長的歷程記錄在光碟片上,省下相機、錄影機底片消耗、儲存的麻煩。他還將學生的美術作品存進光碟,隨時讀取。此外,他還打算將自己的美術教學系統送上網路,建立資料站。
「進人Yahoo(美國資訊網)就像挖寶一樣,」提起網路,劉得助勁頭十足地說,在網路上他可以找到許多國家小朋友的美勞作品,並立刻回應他的評語。他將來想教育台灣小學生在網路上發表作品,和世界交流。
老師不能光靠一張嘴了
小學時家裡有一台父親自製的幻燈機,從那時開始,劉得助就對媒體製作產生興趣。經歷資訊與教學結合的驗證,他對做老師的定義也產生變化,資訊能力就和課本一樣,已是教師不可或缺的工具。採行多媒體教學後,劉得助和學生的互動更頻繁,上課時師生就擠在兩三部電腦前操作,「學生不會再打瞌睡了,」劉得助憨憨地笑說。
「以前的老師光靠一張嘴巴就可以了,現在還要有應用資訊的能力。」他一邊從電腦檔案中取出學生創作的老月曆廣告畫,一邊解釋電腦可以自由自在把聲音、影像按他想要呈現的方式編排。
除了教學應用,電腦也影響了他的藝術創作。過去做工藝品,他是趴在製圖桌上徒手繪圖,現在電腦螢幕取代製圖桌,他可以直接在電腦上畫平面圖,並做三度空閒處理,掌握多元的呈現方式。
昔日的電腦文盲,今日的多媒體教師,劉得助已是大學同學中,唯一使用多媒體教學的老師。他家裡電腦配備齊全,有一台PC和一台麥金塔電腦。雖然仰賴電腦這個好幫手,劉得助不諱言,其實媒體有感覺、味道,這些人性感覺電腦都不具備,電腦只能取代其實創作的一部分。
「畫畫時,挑筆調色有力道、有時間、有味道,但是電腦只是做數據的處理,」經常笑口常開的劉得助比較,雖然虛幻的作品可以有無限可能的呈現方式,但他最鍾情的還是其實的藝術創作。
(蕭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