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全小寫
「只要一種字母就能表達的事,為什麼要用兩種字母?我們說話時不能大寫,為什麼寫字時要大寫?」這是1925年包浩斯的信箋設計,出自設計師赫爾伯特.拜爾(Herbert Bayer),他是新字型運動的推廣者,倡議取消大寫,只使用小寫字母。「拜爾覺得現代社會步調太快、太多新奇,沒時間浪費在使用兩種字母」艾莉絲.羅斯隆(Alice Rawsthorn)寫道(註一)。
有點奇怪的是只有拉丁字母、希臘字母與西里爾字母區分大小寫,大部份的文字只有一種寫法。最初羅馬字母只有大寫,幾何的外型,不利手書,為了便於每日使用而有所調整,最後慢慢發展出不同風格的羅馬草書,直到中世紀查理大帝正式統合字母。
現代拉丁字母結合了幾何的羅馬大寫字母以及中世紀的小寫字母,文藝復興排版刻字工人,整合成現在的樣子。
大寫階級
用兩種字母可能會造成歧視的可能,製造階級對立,因為大寫的使用標示了思想、權勢地位、人際關係的權力結構。
在殖民時代,「白人」使用大寫,「黑人」則是小寫(註二);頭銜如國王、貴族、總統、教宗、皇帝都是大寫,其它像是佃農、奴隸、農奴則是小寫,這些頭銜隨時間根深蒂固、權力透過階級傳承、交給下一個男性後裔。印刷上的約定俗成,一直到今天仍適用,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排版上造成的歧視,特別是官方和學術頭銜,仍保留大寫,例如學士與碩士學位(B.A.、M.A., M.Sc.、M.C.A.)、法學學位(L.L.M.)和博士(Ph.D.)等。
消除大寫
1925年現代主義設計師希望擺脫大寫字,包浩斯學院教師摩荷里.納基(László Moholy-Nagy)認為大寫與權力、威權、傳統緊緊相關(註二)。對包浩斯設計師而言,小寫文字佔用的空間較少,所以鍵盤與打字機的設計就更有效率,字型設計師奇肖爾德寫道:「建議手寫或打字時取消所有大寫字,有心改革的人都要採用新文字(註三)。」
包浩斯認為新語言更有效率,這個說法激發現代主義設計師的靈感,在1950至1980年代間,現代主義設計師只使用小寫字創作,除去背後革命起源不談,使用全小寫非常時髦。在荷蘭,克勞威爾(Wim Crouwel)為荷蘭國有電信公司設計的電話簿,就是全小寫,非常激進的選擇,因為當時電話簿是生活常用品,所有民眾都會用這本公開紀錄查找姓名與地址。
圖說:設計師威廉.克勞威爾(Wim Crouwel),荷蘭電信公司電話簿,1977年至1978年,原始尺寸,影像來源:海牙通訊博物館(Museum voor Communicatie)。
小寫市民
設計師之間流行小寫,是因為效率、美學並打破傳統,同時,對於設計師和作家而言,使用小寫變成挑戰文本結構的方法。最先鋒的例子是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她是美國作家、社運份子、女性主義者,選擇使用祖母的名字,並且只用小寫。破除語言中父系主導的傳統,對此胡克斯表示:「請將注意力放在著作的本質上,而非我是誰。(註四)」
新字型運動的理想最後沒有成真,我們依然使用大寫,近期也沒有任何跡象可能棄用大寫,大小寫形成的文化階級仍隨處可見,如布林赫斯特所寫:「早期國王與神的發言人要求這些名字必須大寫,或是使用華麗的字體;現在則是企業和大量生產的商品需要用大寫加強語氣,或是私人企業的門面需求,反之,詩人的訴求反而全部維持小寫了。(註五)」
註一:《A Symbol Is Born》羅斯隆著,紐約時報出版,2012年6月3日。
註二:《克勞威爾與小寫 Crouwel en onderkast》托馬斯.威德肖溫著(Thomas Widdershoven)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開幕致詞,2011年9月9日。
註三:《新字型排版》奇肖爾德(Jan Tschichold)著;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 出版,1988年,頁74至75。
註四:《胡克斯大聲疾呼bell hooks Speaks Up》希瑟.威廉斯著(Heather Williams),桑思博(sandspur)出版,2006年10月2日。
註五:《字體與排版:從技術到藝術》布林赫斯特著,哈特利與馬克斯出版,2004年,頁180至181。
本文節錄自:《設計政治學:視覺影像背後的政治意義、文化背景與全球趨勢》一書,魯本‧派特(Ruben Pater)著,蔡伊斐譯,La Vie麥浩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