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具實力的APEC
隨著一九九六年的來臨,二十一世紀的腳步更逐漸逼近。關心世界權力變遷的人終在探討;二十一世紀到底是誰家的天下?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是以歐美為權力主軸,左右了人類的命運。依我的猜測;從經濟大趨勢來看,二十一世紀將是亞太世紀,美國仍將在二十一世紀初扮演關鍵性角色;初葉以後的「經濟中國」及「華人網絡」在二0二0年後將變成二大主軸。
最近有二本相關著作的出版;一是奈思比的「亞洲大趨勢」,一是盧爾(Jim RohWer)「躍升中的亞洲」。分別指陳「亞洲世紀」之來臨,以及西方如何可以向亞洲學習。
在戰後區域經濟的形成過程中,歐盟有它悠久的歷史及較完整的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有它清晰的政策目標及地理界限;但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雖然歷史最短(六年)、組織最鬆、地區最散,但它成員最多(十八個),也擁有最大的經濟實力。
如表一所示;APEC祇有全世界三八%的人口,但佔了全世界
.六四%的科技輸出。
.五六%的國民生產總值。
.四九%的能源消費。
.四四%的商品貿易總值。
簡單的說,它的經濟實力,已經遠超過了其他任何區域經濟的結合。
(二)衰退中的日本
亞太經濟組織當前自以美、日為主幹,但是日本的國力自一九九0年以來,已有明顯的滑落。甚至已被一些專家認定;像英國一樣,會是一個持久衰退。尤其這一年的金融風暴、關西大地震、東京地鐵毒氣襲擊、使世人對「經濟不敗」、「安全神話」所加於日本的稱讚產生了根本的動搖。
大趨勢專家奈思比在其新著「亞洲大趨勢」(中文版將在二月由「天下文化」出版)一書中,曾引述下面這些例證,支持它對日本悲觀的展望--過去工業世界中的明星,已變成今天亞洲經濟中的病夫。
.過去五年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一直停滯,今後幾年也不樂觀。
.日本在一九九五年的失業率為三.二%,是一九五三以來最高的失業率。
.日本約還有三十%的剩餘工業產能。
.日本的生產成本為當今世界的最高。
.日本的勞動生產力比美國低一七%。全球競爭力的比較中,日本已滑落在美國與新加坡之後。
.銀座區的地價在過去四年中跌了一半以上。股價與一九九0年最高時相比也跌落了六成。
.百分之三的日本人有個人電腦,美國則有五0%。
在亞太地區中,儘管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東亞諸國,四小龍,尤其中國大陸,都一直在持續成長。換言之,日本感冒,左右鄰國並沒有隨之發燒。其影響力遠不如日正當中之美國經濟--它一打噴喨,半個地球就患傷風。
事實上,亞洲經濟的主體正在脫胎換骨,早期以輸出、國營事業、接受外援、勞力密集產品為主的型態,正努力轉化為以國內市場、民營企業、高科技服務業為主的型態。
當前西方媒體,已常用「亞洲經濟奇蹟」來涵蓋更多亞洲國家的快速成長,已不限於日本及四小龍;也常將馬來西亞、泰國及印尼描述為新的小龍。
世界上十二大的經濟體中已有五個來自亞洲,依次為中國、日本、印度、印尼與南韓。亞洲國家的產品與服務如豐田、三星、宏碁的Acer、香港銀行、新加坡航空公司也已是世界性的招牌。
總結來說「亞洲經濟」,已從「勤舊的手」的發展,逐步提升到「靈敏的腦」的成長。
(三)「經濟中國」不可低估
即使在幾年前,如果二十一世紀有所謂「亞洲世紀」的可能,而其中沒有日本主導,會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推論。然而,在今天由於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成長,以及「經濟中國」之整合,大陸、台灣、香港三地的經濟實力,已經超越了日本(表三)。
奈思比在新著中一再提出亞洲世紀之即將出現。他說:
.西方之需要東方,遠勝過東方之需要西方。
.亞洲的經濟進步,不能視為亞洲西方化,而是亞洲現代化。
.舊的亞洲因文化、語言、政治理念、宗教、地理而分歧,新的亞洲則因經濟整合、科技、資訊及媒體、旅行及人才的流動而變成一個相互呼應的地區。
.當「國家組合」由「網絡組合」替代時,日本就進入了持久的衰退。今後中國是亞洲的主軸,但是「華人網絡」才是經濟活動的真正主宰。
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屈辱,散居在三地的中國人終於逐漸贏回了自信與尊嚴。中國大陸不僅擁有了核彈,也擁有了人民生活改善的遠景。香港人民對九七的回歸,或許心情複雜,但至少不再在殖民地之下受統治;台灣擺脫了日本五十年的統治之後,已經建立了開放的、多元的小康社會,為了共同的經濟福祉,超越政治疆域,自然形成的「經濟中國」,在未來將更活躍。
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一直是剪不斷,(1)「離」還亂及(2)「理」還亂。如果要獨立分離,中共勢必會動武;如果要理清,也似乎一時理不清。這就是為什麼,我贊成
.林洋港先生的「不可獨,不急統」。
.兩岸領導人士提倡的「維持現狀,加強交流」。
如果兩岸的政治關係難以理清,但是兩岸的交流應當大力推展。在與李誠、林祖嘉二位合寫的「台灣突破」(「天下文化」一九九二年出版,頁二00)一書中曾寫過:有人說:「統一可以說,不可以做」;有人說:「獨立可以做,不可說 」我們要說:「交流可以說,也可以做。」
為海內外矚目的國家統一綱領,已為我國的大陸政策訂定了進程表,但沒有時間表。正因為沒有時間表,一面有它的彈性,一面也有它的惰性。彈性增加決策空間,惰性則喪失決策時效。當前的大陸政策應當多展現彈性,少出現惰性。
大陸不改革,中國沒有希望;兩岸不交流,台灣沒有前途。改革幅度大,交流就會快;交流速度快,改革幅度也就會大。如果改革與交流同步,一個改變中國前景的良性循環就會出現。我們的領導階層、工商領袖、學術界人士都應當掌握時機,誘發這個良性循環。」
在另一本與林祖嘉、林文玲、許彩雪三位合寫的「台商經驗」一書中(「天下文化」一九九五年出版,頁二六0),曾對「經濟中國」這一理念有所闡述:
「經濟中國」的理念,提供了海內外中國人一個討論的架構。有人會以兩邊政治體制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差異以及小格局思考下養成保守、恐懼,反對「大中華經濟圈」的理念,表示對「經濟中國」的悲觀。從長期來看,我們則持樂觀的看法,因為任何一方甚至美、日等國,都阻擋不住為「經濟中國」催生的力量:
(1)比較利益法則帶來的經濟利益
(2)台灣與大陸經濟整合帶來「雙贏」的吸引力
(3)經濟實力主導的大變局
(4)區域經濟形成與擴大的大趨勢
對兩岸中國人來說,惟有「大格局」才會帶來「好結局」。
事實上,儘管大陸與台灣之間還存有各種限制,兩岸經貿,透過香港,一直在持續成長。從五年前的五十二億美元貿易額到今年將超越二百億。官方不承認的「經濟中國」(英文中之Greater China),早已在日漸茁壯中。
二十一世紀中,「經濟中國」將居於主導地位。這個主導來自於大陸、台灣、香港結合之後,其所擁有的人才與勞動力,自有資金與各國投資,自然資源及科技,再加上龐大的大陸市場,日本與世界各國將難與匹敵。
中國大陸是否能長期維持高度經濟成長,迭有爭論。眾所周知,大陸經濟面臨多項瓶頸,如國營事業之低效率、中央與地方分權之爭論、地區所得之差異、法令規章之欠缺、當前宏觀調控執行之困難、基本建設之落後,但筆者認為改革的十多年中,大陸面臨過更多的問題,今後也仍然必須在各種難題中找出活路,向上發展。一如近年的台灣一樣,各種經濟與非經濟因素,嚴重影響了台灣的投資意願,但是台灣也仍然維持了六%上下的中度成長。
表三比較了「經濟中國」與美、日的經濟實力。我們發現:
(1)在當前世界上,以世界銀行購買力方法的新估算來比較國民生產總值,經濟規模的榜首是美國,達六.七兆美元,中國大陸以三.二兆位居亞軍,高於第三名日本的二.七兆。每年有所謂「七國工業國家高峰會議」,按照這一新的計算方法,中國大陸早應被邀與會。
(2)以外匯存底排名,日本第一、台灣第二、美國第三、大陸第四。以「經濟中國」合計,則三個地區高達二千一百四十億,比日本高出四百六十五億美元。
(3)以購買力計算,大陸之每人國民生產總額,已不再是習見的四百美元左右,一個十二億人口的市場,每人平均的購買力已接近二七00美元。無怪乎一位西方評論家說:「不去大陸投資的企業家,是世界上最不懂賺錢的人。」精明的日本大公司,票選了今後三年與今後十年認為最有潛力想去直接投資的國家,中國大陸在短期與長期均居第一。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與香港則均未被選人。其他被選上的國家為泰國、印尼、美國、越南(表四)。
(四)「華人網絡」明日之星
散居世界各地,尤其東南亞華僑的經濟力量,似為我們所熟知。但被西方專家認真的提出,而視為二十一世紀的一大趨勢,則是奈思比在他新著中的重點。
奈思比在他書中提出二項觀察:
.日本的經濟力量已到達顛峰,開始衰退,中國人正為新的世紀做好各種準備。
.亞洲的現代化|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是今天世界上所發生的重大事件。
他接著指出:
.海外華人將是新的重大的經濟力量。
.無國界的海外華人經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經濟體系。
海外華人在經濟領域的活躍已經好幾個世紀。被奈思比所形容的「華人網絡」(Oversea Chinese Network)是指分散的、不大張旗鼓的、亞洲地區為主的;他們靠家庭、宗親、出生地、方言、教育水準所結合的華人,主要是為了經濟利益相互支援、合作,有時也相互競爭、對抗。
遠些蓽路藍縷的華人以儉樸勤勞,重視教育,注重關係,小本經營來累積財富,擴展網絡。據估計,散居世界各地的華人總數約為五千七百萬,五千三百萬在亞洲,他們至少擁有二千億美金的資產。
這些華人,
.在馬來西亞,佔三0%的人口,掌控了一半以上的經濟。
.在印尼,佔四%的人口,掌控了七0%的經濟。
.在泰國,佔三%的人口,掌控了六0%的經濟。
.在菲律賓,佔三%的人口,掌控了七0%的經濟。
.在中國大陸的外人投資中,華人佔八0%。
.除了日本與韓國,華人在東南亞其他國家中,在貿易與投資方面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奈思比推論中的一個趨勢是這個世界正由國家的組合走向網絡的組合。二十一世紀的重心在亞洲,西方國家要在亞洲求發展,必須要設法參與「華人網絡」。
新加坡政府中的資訊與藝術部已經透過國際網路,建立了「世界華人商業網絡」。李光耀先生是贊成以「關係」來發展經濟的,該網絡包括了在十五個國家中一萬名的中國人設立的公司。
(五)結論
熱愛亞洲及東方文化的奈思比,對亞洲及中國的樂觀預測,當然會受到質疑。史丹福大學教授克魯曼(Paul Krugman)就認為東亞的高速成長不可能持續。
對中國大陸的發展,更有不少悲觀的預測。從「難以遏止的貪污」到「地方勢力的抬頭」,從「法令之欠缺」到「各種有形與無形的瓶頸」。三年前我們一位資深經濟院士以及領導者也曾幾次公開出指出:「大陸經濟在一九九三年底前就會崩潰」。
我個人認為;有二個重要變數可以影響全文對「經濟中國」的樂觀推論。一是鄧後中國政局的變動,一是台灣與大陸的兩岸關係。
公元二千年剛好是龍年。奈思比認為這正是進入「龍的世紀」的好預兆。我祇能祈禱:為了這一代的中國人及下一代的子孫,兩岸的領導者以大格局的思考化解「新仇舊恨」,共同開創中國人的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