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是別人,我是我—貓教我們的事
家貓
食肉目、貓科
身長23~25公分
主要棲息地:世界各地
貓生哲學
長期下來,狗已經被改良出適合狩獵、搬運、玩賞、競技等不同用途的品種。相較之下,人們飼養貓咪主要仍然是為了觀賞,或是頂多幫忙抓老鼠,品種改良的腳步比狗緩慢。真要說的話,目前大概只做出毛的長度、顏色,以及尾巴形狀等差異。
舉例來說,狗的品種小至吉娃娃(一.五公斤)大至愛爾蘭獵狼犬(八十公斤),在體型上就有巨大差異,貓的體型則不會因品種而落差太多。
家貓中體型最大的品種「緬因貓」,成年的公貓體重大約為六∼八公斤,差不多只相當於柴犬。
再看看自然界的其他例子。
貓科動物的體型通常遠大於犬科動物。例如屬於犬科的狼,體型最大者也頂多八十公斤。金氏世界紀錄認證之最大貓科動物,獅子和老虎的混種「獅虎」則重達四百一十八公斤。
人類不會刻意製造出巨型貓。目前世界上的貓,是人類能夠安全飼養的最大體型。
事實上,貓留有濃厚的野性本能,可以說是小型猛獸。雖然用於競技的狗因為鬥爭心強,力量又大,不時會傳出意外,但如果貓的體型變得巨大,發生意外的頻率肯定遠遠超過狗。
話雖如此,這也不代表人類飼養的貓會將人類視為獵物。那麼,牠們究竟是如何看待飼主的呢?
長期過著群居生活的狗,視主人為群體之領導者,遵從其指示。換言之,牠們認為人類是不同於自己的另一種動物。狗跟同類遊玩時的行為,確實不同於跟人類遊玩時的行為。
而貓呢,牠們認為人類是「不知為何變得巨大的笨拙貓咪」,偶然之下跟自己生活在相同地方的朋友。
即使貓會纏著我們,甚至咬我們的手,這些都是牠們同輩之間要求嬉鬧玩耍的方式。若不加考慮便隨意抵抗,貓會立刻認為人類「接受」邀請,而更猛烈地纏上來。
基於這些現象,貓咪可能不把飼主視為比自己高等的存在,而是意氣相投,會大方地提供食物,陪自己玩的伙伴,或是身軀大得要命,卻笨手笨腳到無可救藥的同類。
不過,我們也不必擔心貓跟人之間是否沒有信任關係。牠們舔人類的手和臉頰、踩肚子、迎接主人踏進家門等,都是只會對家人表現的親暱行為。所以別看貓那樣,牠們其實也懂得表達自己的愛。
仔細想想,這或許就是貓一直讓人類如癡如狂的緣故吧!
貓咪小常識
—讓貓鑽進鑽出用的小門是牛頓的發明。
—雖然我們稱怕喝熱湯、怕燙的人是「貓舌頭」,但是貓咪感覺溫度的器官其實是鼻子。
—據說,飼養貓咪可以降低罹患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骨折的風險。
—阿拉斯加有個地方在過去15 年以來,一直由貓擔任市長。
—在抵抗埃及的戰事中,波斯軍隊曾經在盾牌畫上貓,並藉此大敗愛貓如癡的埃及軍隊。
本文節錄自:《LIFE人類不知道的生存術》一書,麻生羽呂、篠原kaori著,涂祐庭譯,如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