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態是墾丁引以為傲的特色,但景點缺乏整體規劃是不爭的事實,台灣國家公園管理是否需要更開放,值得省思。
「學生時期幾乎每年去一次,真的明顯感覺到墾丁一年比一年差」「大街髒亂不堪,海灘也是髒到爆」「找不到再一次去的理由」……。今年,墾丁觀光人數下跌,網路一片罵聲,歸根究柢是墾丁長期缺乏資源挹注,導致旅遊品質走下坡。
「墾丁有一手好牌,所有自然美景都在這裡,卻被打成一手爛牌!」墾丁福華渡假飯店總經理張積光感嘆。
1984年,墾丁成為全台第一個國家公園,自然美景與生態豐富性得以保留,這是墾丁每年吸引大量遊客的關鍵。
然而,成於如此,似乎,敗也如此。站在保育立場,墾丁是國家公園,照理不應過度開發,但墾丁卻又成為觀光重地,是政府推廣國際觀光的重要拼圖。相互矛盾下,墾丁成了全台最尷尬的觀光地區,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屏東縣觀光協會會長郭子義表示,如果沒有墾管處管理墾丁,環境恐怕會比現在更亂,「他們管的已經很不錯了啦!」然而,話鋒一轉,他直言,墾管處應當要釐清,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
景點欠整體規劃 行銷、保育相互拉扯
其實,以觀光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除了靠墾管處維護生態外,還需要有資源挹注,進行景點的整合與規劃。
以墾丁大街為例,建築應該整合,翻新打造在地特色,不再讓網友批評髒亂、沒特色。
此外,觀光景點的深度也攸關旅遊品質,必須進行景點歷史調查,甚至培育解說員導覽,而非讓遊客逛一圈就離開。每個環節都需要資源。
但,當地觀光業大老批評,墾丁觀光資源短少,「跟難民窟沒兩樣,沙灘周圍連個公廁都沒有,上個廁所還要跟商家付錢借用,怎麼能叫國際觀光景點?」
「會擋啊!」他批評,墾管處因為保育立場,經常把政府資源阻擋在外。不僅中央資源進不來,就連地方政府屏東縣要伸手,都碰一鼻子灰。
屏東縣觀光傳播處處長黃建嘉指出,之前與墾管處提過許多觀光行銷建議,幾乎都被回絕,不久前,又與墾管處提過,是否能在海岸線附近,規劃直升機導覽,也被墾管處以會影響候鳥與生態為由回絕。
「但我就挑戰他,三軍聯訓基地也在那邊,每天也有直升機起降,訓練時也砲聲隆隆,為什麼軍方可,碰到觀光議題就不可?」黃建嘉忿忿不平。
求均衡發展 縣府資源重屏北
他表示,墾丁長期由墾管處把持,想要進一步協助產業輔導都沒門路。他比較,墾丁附近的恆春鎮上,縣政府在文化產業布局多年,可以看見很多文創小店落地生根,墾丁反而沒有。
然而,若墾管處真的放行縣府投入觀光資源,真能將墾丁炒成一盤好菜?
郭子義認為,過去曹啟鴻當屏東縣長時,認為墾丁資源較多,「都賺飽了」,資源都移到屏北。
現任屏東縣長潘孟安,出身恆春半島人,但限於民意,同樣也將資源放在屏北。使得屏東縣觀光與墾丁觀光發展,呈現「平行時空」「一邊一國」。
「墾丁賺很多了啦!為了觀光均勻發展,資源都放在屏北,」恆春半島觀光產業聯盟理事長張福生不諱言,「現在墾丁觀光不好,我們要喊的更大聲,政府才會願意來幫我們。」
不僅中央與地方資源進不來,墾管處的預算,更是一年比一年少。
攤開墾管處近十年的預算書,簡直是「自由落體式」遭刪減,從2009年最高峰達7億8000萬元,之後一路下降,2017年全年預算,竟只剩2億4000萬,連高峰的1/3都不到。
當墾丁遊客數每年大幅增長,前年達到800萬人次高峰,遊客數幾乎翻倍時,墾管處的預算卻腰斬,如何維持品質?
再細究預算書,兩億多,光公務人員薪水就占近一半。剩下一半,黃建嘉認為,光是園區內修繕維護都不足了,更別談景點推廣。
墾管處一名官員坦言,墾丁國家公園面積比台北市大,遊客量也那麼多,且園區內有兩萬名居民,墾管處人員只有100人,要維護真的有困難。
墾丁是台灣主力的國際觀光景點,卻面臨資源的「三缺」—中央、地方、墾管處的資源缺乏,成為「觀光孤兒」?要挽救墾丁觀光,恐怕得三方協調,加上業者努力,擺平各方歧見,才能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