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種快樂練習:原諒
去想一個你不喜歡的人,不是你恨得咬牙切齒的人(但願你並不認識這樣的人),而只是你不喜歡的人。讓我們稱呼此人為某甲。現在,想像你帶著某甲的遺傳物質出生,意思是說你有著某甲的長相、體味、天生的品味、智力、性向……等等。再想像你也有著某甲所受到的養育和人生經驗:你生在某甲出生的家庭。因此,想像你有某甲的父母,成長在同一座城市的同一個城區,上同一所學校,擁有同樣一群朋友,以此類推。
你認為你的行為舉止會和某甲有任何不同嗎?
大多數人也許在愣了一下之後會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換句話說,這個「某甲」思考實驗幫助我們明白世人可說是以他們所知道的唯一方式來行事。一旦深深領悟到這一點,我們自然就比較不會輕率地去評斷別人的行為是「好」還是「壞」,而能更進一步去試圖了解別人為什麼會做出那種行為。例如,我們也許會想知道他們所受到的是哪一種養育,從父母那兒得到了哪種支持,或是他們目前也許正承受的壓力。這份理解又會導向柳波莫斯基在《這一生的幸福計畫》中稱之為「思維轉變」的經驗,使我們不再想去傷害別人,轉而想善待他們。
而如果你去想一想,這種思維轉變對你自己的益處要勝過對其他人的益處。研究顯示懷有報復的念頭對你的身心健康都有顯著的負面影響。當然,如果你把報復的念頭付諸實行,也可能會傷害其他人,而這麼做也可能會引發惡性循環,再回過來傷害到你。因此,不管你怎麼看待此事―不管你只是心懷怨恨還是將怨恨化為行動―你都會受苦。相反地,你能藉由放棄報復的念頭而獲益良多(身心上皆然)。
好幾項研究都證實了這一點。在一項實驗中,受試者是六十五歲以上、曾受到負面人際關係之傷害的女性,她們分別被分派到「原諒組」和「控制組」。這兩組受試者連續八週每週聚會一次,「原諒組」的人得到關於如何去原諒的訓練,「控制組」的人則沒有得到這種訓練。結果顯示「原諒組」的焦慮程度顯著降低,自尊心則顯著提高。在另一項實驗中,曾有過伴侶出軌經驗的人得到或沒得到如何去原諒的訓練,結果顯示那些得到訓練的人所懷有的情緒負擔遠比沒得到訓練的人來得少。
如果你看得出原諒他人能有益健康,卻又因為去原諒似乎有欠公平而不願原諒,請容許我向你指出兩件事。首先,你並沒有必要總是去原諒每一個人。有時候不去原諒某個做錯事的人是正確的,如同艾瑞利在《不理性的力量》中所主張。其次,原諒並不等於試圖與某個違背你信任的人和解,更不等於容忍該項行為,而只是嘗試減輕你所懷有的報復心,讓你能繼續過你的生活。如同一句俗諺所說:「緊緊懷著怨恨就像是允許某人住在你腦袋裡而不必付房租。」何必允許這種事發生?
本文節錄自:《改變20萬人的快樂學:追求快樂的7大錯誤×7個習慣×7種練習》一書,拉伊.拉赫胡納森(Raj Raghunathan)著,姬健梅譯,平安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