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選舉結果,對台灣床抹政局及經歉大選有個影響?
謝復生:把國民黨加新黨放一邊,民進黨放另一邊,可以看出這兩組勢力分配的長期趨勢,其實相當穩定。
從七十八年、八十一年兩次選舉看,國民黨得票率均在六二%左右(計入先脫黨再入黨者);而民進黨也保持三三%上下。
這次立委選舉,國民黨和新黨得到五九%的選票,民進黨三三%上下,跟過去並無顯著差異。
選舉過後,不可避免會出現一個強勢的立法院。過去國民黨在立法院握有穩定的多數,幾乎可以予取予求;現在只剩微弱的多數,對立法院的掌控將大受牽制。
與新黨關係密切的林郝配,在總統選舉中的聲勢固然有相當程度的上漲,但要打敗李連配卻是非常困難。因為從政治光譜來看,李連配站中間,彭謝配站左邊,第三勢力站右邊,這種中間位置先天就占很大優勢。對很多選民來說,李連配就算不是第一志願,也是第二志願。到時候不單左邊選民有棄彭保李的可能,右邊選民也有棄林保李的可能。換句話說,左右兩邊選民若發現自己這邊的人當選無望,為防止他們更討厭的人當選起見,就有可能棄右或棄左保中。
林鈺祥:這次選舉結果,給台灣一個穩定轉變的機會。若是三黨不過半,那麼從組閣到未來立法院的運作,都會大亂。
今後國民黨會走穩健的中道,成為關鍵的多數。以往右邊的新黨力量還在國民黨裡面時,很多政策其實是國民黨內「中」和「右」妥協的結果。
右的勢力離開以後,國民黨更能守住中道。當左邊的民進黨和有邊的新黨衝突時,有中間的國民黨決定政策往那一邊去,這就是我所說的關鍵多數。
這次選舉對接下來的總統及縣市長選舉都有影響。從民調來看,李連的態勢非常穩定。即使拿這次立委選舉國民黨的得票率,李連也穩上無疑。
找十幾席就可以調皮起來
陳癸淼:這次選舉對政局的影響,最重要的就是立法權提升。國民黨的立委自主意識會增加。國民黨要在不安定的多數底下執政,行政掛帥的改變,對國家的發展還是正面的。
其次是這次選舉比較強烈、極端的分子很多落選,整個立院會比較理性。協商的民主性格會大幅產生作用。
國民黨席次勉強過半可能比沒有過半,政局更動盪。以往因為國民黨占一百多席,幾個調皮起不了作用。現在只要找十幾席就可以調皮起來。未來不會是民進黨或新黨對國民黨造成什麼問題,而是國民黨內部分贓會很嚴重。
邱義仁:這次選舉對台灣未來政局的影響,我從兩個角度來談,一個是從往後的政治互動角度,另一個則是從台灣未來的政治制度要做什麼互動。從政治互動的角度來看,由於三黨以前沒有協商的基礎和經驗,在面對一個不是很穩定的國會,學習如何去相處,如何與行政院做比較好的互動,是我說這次選舉投下很大變數的一個原因。這樣的結果帶來兩種後果:有可能透過一次選舉學習如何協調,讓立院更符合民意的期待,更有效率,這對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會帶來一些希望。但如果是僵持的結果,一些比較保守的力量又會抬頭,這對民主是一大傷害。
制度面的部分,一個是憲政制度,也許會回歸到讓內閣制的精神更凸顯,就是立法取得較大的發言分量。但也可能是政治面的互動協商狀況不好。因為三月還有個國代選舉,這個選舉之後,會影響到整個政治制度的安排。假如國民黨取得不錯的成績,它若看到立法院讓它很頭痛,也許就修憲讓總統更有權,因此能否回復到內閣制精神完全不曉得。另外的制度面則是選舉制度,未來會推向什麼樣的方向,會如何影響末來台灣政壇的走勢,我想這些都是不確定的狀態。
至於三黨的消長,新黨絕對是獲得很大的勝利,這沒有什麼好諱言的。民進黨大概是守成。至於國民黨很難說它的發展就是悲觀的,因為在一些選區我仍看到國民黨驚人的戰力,比如說在台北縣,比起兩個政黨,民進黨可以說是選得最慘的,顯示國民黨基層仍有相當的作用。問題是說國民黨必須面對林郝的出走。到底林郝會帶走多少國民黨的人,遠牽涉到國民黨未來勢力的消長。
這次選舉,只是提供三黨彼此檢討,互相學習的一個指標的基礎而已。看總統大選,要從現在,包括三個黨及陳履安這幾組人馬,正要啟動它們的機器,啟動結果會怎樣,還要審慎評估。從民進黨的立場來看,李連配仍是最強的一組候選人,民進黨主要也是以李連為主要競爭對手。
選舉結果,如何影響組閣?
謝復生:國民黨獲得過半數,是否會和其他政黨分享權力,令人懷疑。國民黨雖然是不穩定的多數,為了通過閣揆人選,可能會在部分人事或政治上讓步,但組成聯合內閣的可能性很小,暗中的聯合倒比較有可能。
至於「大聯合政府」的可能性更小,「大聯合政府」簡而言之就是「舉國共治,共赴國難」。通常是有外侮或內部嚴重分歧導致國家解體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目前台灣雖然有中共的威脅,而內部族群、國家認同的分歧也沒有嚴重到國家會解體。因此現階段,應該會維持國民黨一黨主政。
一點火就燎原
陳癸淼:對聯合組閣,新黨的態度是「毋必毋我」,不一定需要,就算要組,也不一定要有新黨。
這還牽涉到國民黨對林郝的黨紀處分。林郝對於黨紀處分已有準備,一被開除可能就另立黨中央,再號召黨員「歸隊」。如果林郝出走把現任立委帶走,不用多,只要三位,國民黨立刻就面臨不過半的問題。這時如果新黨和民進黨、無黨籍聯合起來也不是不可能,各種變數都有。
假如國民黨要和新黨聯合,新黨會要求先釐清三個問題,一是國家定位、一甚政策的大方向,第三是人選,包括立法院長。
「大聯合政府」,我們並不贊成,無論如何一定要有在野黨來制衡。
邱義仁:內閣的主導權在國民黨,所以我只能說明成立「大聯合政府」的理由。
一、做為主導台灣政治最主要力量的國民黨,持續在分裂,這樣的分裂,會影響整個台灣,造成一定的衝擊、不穩定。
二、國際的因素,中國的因素會持續加強,特別是九七香港和九九澳門收回後,台灣該怎麼辦?這樣的問題,不是國民黨一黨所能決定。
三、族群的問題。雖然有人說時間可以解決,但是經過五十年了,只能說時間拖得越長,族群問題就越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更深處,一旦點火就會燎原。透過「大聯合政府」這種政治制度的安排,能讓各族群有學習溝通和協調的機會。
令人憂慮的是明年可能會有兩次的內閣重組,一個是二月,大法官會議解釋一定要重組內閣;另一個是明年五月總統選舉後。三個月兩次組閣,老實說我不知道會怎麼組,二月組的內閣會影響到總統選舉,而總統選後的組閣考量又和選前大不相同,道是必須要比較的事。
林鈺祥:民進黨認為台灣目前有上述的問題,所以要組成大聯合政府,但是我們認為這是民進黨要學習執政的經驗,以幫助他們過渡到下次過半數後的執政。他們必須證明他們有內閣的經驗,才能讓人民產生信賴,這種訴求是策略的考量居多。
因為執政黨是些微的多數,為了執政的穩定,我們可能會尋求在野黨或無黨籍支持。國民黨有內閣主導權,但相對兩黨也開出了條件。民進黨要以政黨同意組成聯合內閣,但聯合內閣要負聯合責任,選舉時就要面對新黨的批評,所以如果民進黨不是為了要學習組閣經驗的話,那麼以個人身分人閣,才是比較有利。
三黨如何突破得票瓶頸?
謝復生:目前的三黨背後存在甚麼樣的社會區隔,是個很有趣的題目。政大選舉研究中心連續三年從事這方面的調查,從八十一年的立委選舉,八十二年的縣市長選舉到八十三年的省市長選舉。經過統計分析所得到的結果,統獨問題仍然是有效區隔政黨的重要因素。其他因素不具這種顯著功能。
統獨與黑金
民進黨的統獨立場很明確;國民黨和新黨合在一起,也有其一定的立場,雖然有人不清楚李總統到底站在哪一邊;但是以整個國民黨來看,民眾對其統獨立場仍然很清楚。
民進黨在不能放棄台獨基本票源的前提下,想要朝中間選民方向修正,並不容易。因為如此一來,原有的支持者可能會另外組織一個「台獨黨」。進退兩難,這是民進黨發展的瓶頸。
在國民黨和新黨這一邊,選票有流動性。國民黨的選票會流失到新黨,統獨問題是一個關鍵因素,特別是外省籍的群眾。
另外,統獨立場和「反黑金」,是新黨的兩大票源,但也同時是國民黨的瓶頸。國民黨如何安撫黨內較「右」的群眾,並且對於黑金問題做出調整,將是選票能否回流的關鍵。
雖然新黨不承認,但是「外省黨」的印象的確為其發展瓶頸,新黨必須加強一些草根性。
陳癸淼:國民黨要突破黑金問題,並不容易。我以前當過國民黨黨部主委,知道沒有錢的根本不會被提名。新黨則無此問題。至於草根性,新黨曾經試圖和地方人士結合,但是選舉結果並不好,呵能是候選人少了那分新黨的味道。
新黨的黨務和選務未來的發展,必須加強。在過去,新黨在地方發展黨務,通常是透過委員會,也就是地方黨部。但是,地方組織往往內鬥不已,並且還砲打黨中央。因此,未來發展時,將針對此一方向做修正。
林鈺祥:國民黨這次在都會區,表現不好。總體看,從台北縣市、台中縣市到高雄縣市,都市化的趨勢很明顯。根據一份資料預估,台灣省在五年後,平均教育水準會接近於現在的台北市。教育水平提高,投票結構也會改變,獨立選民會越來越多。國民黨現在贏在鄉村,輸在都市,面對這種轉變,必須採取一種因應全台灣都市化的選戰策略。
至於黑金,新黨、民進黨有錢人也有很多啊;而且只要在野黨想在地方扎根,一定都會碰到這個問題。
邱義仁:也許我比較麻木,並不覺得台獨是發展的負擔,民進黨內大多數人應當抱持同一態度,也許有人會說這是「死鴨子嘴硬」,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基本上,這是我們的信念,形成時間甚至早於民進黨組黨,有人還為此坐過牢。所以,不放棄台獨主張和擔心選票流失之間,我想並沒有甚麼關連。但是,如何讓台獨主張為更多人接受,是件困難的事,我們會加強訓練地方幹部,以理性方式與人溝通。
民進黨仍然認為台灣獨立對於台灣的未來發展最有利,這種主張對不對,可以爭辯。既然台獨是我們的信仰,我們就不會認為它是包袱。
民進黨各級公職人員和黨工應當加強對於台獨理念的闡釋能力和扭轉暴力的刻板化印象,是突破瓶頸之道。
另外,我必須指出,有錢人跟黑金是兩回事。我們說金權政治,是利用金錢獲得權力,再運用權力獲取利益,不遵守市場規則,「黑」也是一樣;民進黨相信,我們要扎根基層,是理念結合,跟國民黨的模式不一樣。
(臧聲遠、陳玉梅、徐子婷、張佑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