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約是在四十二歲時擁有了一間自己的房子。那是任職微軟總經理後過了六年的事,在此之前都住在公司名下的獨棟住宅。
我絲毫不考慮用大建商推薦的設計蓋自己的房子。好不容易擁有自己的房子,如果用的是跟其他人一樣的外觀和隔間設計那就太無趣了。我認為設計房子也該具備獨特性。
我決定打造一個能反映已故建築家宮脇檀(註一)思想的家。自從我讀了《宮脇檀的住宅設計教科書》(暫譯)之後,一直對其思想有所共鳴。
例如,小孩的房間要小一點、客廳要大一點,小孩才不會總是關在自己的房間內。而且必須經過客廳才能到小孩房間的設計,也能防止親子間溝通有所阻隔。
我的房子正是仿照如此設計,一樓的客廳擺放一張大桌子。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方式發揮了效果,我的女兒到了高中也都在客廳做作業,更和我一起在同一張桌子上讀書。
客廳和廚房相連接的設計,讓妻子在料理的同時也能看到家人的笑容。客廳的窗戶要盡可能地大也是我的堅持之一,如此一來在室內就能迎接耀眼的陽光度過舒適的一天。另外,在室內牆面的部分採用紅磚,更能製造出獨特的氛圍。
我們家是三代同堂,二樓除了我們夫妻和女兒的房間外,還有我母親的房間以及衛浴。
另外在地下一樓有視聽室以及像是包圍著走廊般站立的一大排書櫃。雖然是地下一樓,但一點也不陰暗。走廊的盡頭是一大片玻璃窗,可以眺望中庭,頭頂還有陽光灑落,擺上一張小桌子立刻變成最佳的閱讀空間。
為了聆聽水聲,在庭院造了一個小池子;為了住家隱私,種了很多綠色植栽。庭院一隅還設置了露台,天氣好的時候可以和家人一起享用午餐。設計房子就像在設計與家人共度的人生。
如今我的女兒已經結婚有自己的家庭了,但至今仍每週都和老公一起回娘家,彼此之間的感情非常好。或許正是因為我們製造了一個令人身心舒適的空間的關係吧。
為了打造自己的房子,我和建築師不斷進行討論,並在這些過程中感受到非常多的樂趣,宛如自己親手蓋了房子一般。事實也證明了打造一個自己的家,是至高無上的樂趣。希望各位有機會打造自己的房子時,也能盡情享受這些樂趣。我覺得與其買建好的房子,不如再多存一些錢請建築師蓋一幢擁有自我風格的家。
循著軌道每天在公司上班、穿西裝、住在畫好格局的房子……這樣的人生真的是家人們所期盼的嗎?
現在的建築師人才愈來愈多,我相信不難在自己的預算內蓋一幢自己的房子。既然有如此機會,希望你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規劃打造自己的家。
註一:Miyawaki Mayumi,一九三六─一九九八,日本已故建築大師。設計的住宅格局深受日本建築界的推崇與喜愛,進行住宅設計時會以讓這個家庭「舒適」生活之住宅為原則,進行格局的思考。
本文節錄自:《社畜中年》一書,成毛真著,吳玲玲譯,麥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