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座美麗的海島,擁有多樣的海岸風貌,西岸有柔順沙灘、東北角有女王頭等世界級岩岸、花東有高山縱谷的壯麗海岸,更別說墾丁的細白沙灘。每年動輒30萬人的墾丁和貢寮音樂季,再加上暴紅的水晶教堂和高跟鞋教堂,可看出台灣人多麼想親近海洋。
我曾聽過多位縣市長暢談海岸規劃,聽得出他們心中的圖像來自美國邁阿密海灘、地中海的藍色公路、希臘小島的愛琴海岸、墨西哥的加勒比海岸。然而,真實面貌和理想有多大落差呢?親自走一趟環繞全台的61號濱海公路,就知道有四大殺手讓我們的海岸很不美麗。
第一號殺手是電廠,四座核電廠為了取冷卻水必須濱海,全世界排碳量第一的台中火力發電廠也必須靠海,其它十幾座火力發電廠也大都在海邊,因為海邊成本低、居民少。
第二號殺手是工業區,由北到南,從中央到地方,為了經濟都將工業區放置到海邊,漁村根本無力招架。我曾親眼看到,雲林麥寮全鄉海岸線劃歸台塑後的煙囪排放,就是電影23世紀外星人摧毀地球時冒煙的畫面。
第三號殺手是魚塭,各類魚塭遍布全台,高經濟價值的養殖業,雖然改善漁民的生活,但代價是海岸線的消失和海洋生態的貧瘠,同樣是濱海城市的威海、青島、深圳、廈門,正大力取消沿海養殖業以便恢復原始海岸,我們卻仍犧牲「海洋文化」來成就「海鮮文化」。
拚經濟、怠維護 海岸景觀消失無蹤
第四號殺手是法令,政府對海岸的管理仍延續怕匪諜、防走私、堵偷渡的警總心態,漁港觀光只見港邊的海鮮,遊艇港的開放卻限制重重,距離官員考察的邁阿密、地中海、愛琴海、加勒比海非常遙遠,封閉型的政策如何開放,需要全面換腦。
這四大殺手把我們的海岸綑上重重枷鎖。但是,還有第五號殺手。宜蘭是台灣難得的淨土、台北的後花園,101公里海岸也是縣長們口中的寶石,有一天我參加縣政座談,想多談海洋資源,特意從頭城走濱海公路到蘇澳,沿途看到的景象竟是連八座公墓。30年來以環境理念立縣的宜蘭,對海岸竟仍束手無策。
又有一天我興匆匆地走濱海公路去看兒時熟悉的大安和通霄海水浴場,除了兩地都因四大殺手而無法再經營下去,沿途歷歷在目的也是滿滿的十處公墓,連衝浪勝地大甲松柏港邊也是兩處公墓。年輕人為了衝浪,墓仔埔也敢去。
這五大殺手是過去50年形成的,如果我們真的要珍惜海洋文化、創造海岸風情的話,就必須至少花25年來面對這五大殺手,認真尋找可行方案,徹底的、有計劃的、不分黨派的執行下去,台灣的海岸才有機會恢復往日的美麗。
(作者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