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世界最大!活化地方的瀨戶內藝術祭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11-05

瀏覽數 12,000+

世界最大!活化地方的瀨戶內藝術祭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目的

最初的經緯

位於新潟縣南端的越後妻有,是日本甚至世界少數的豪雪之鄉,一年當中有一半的時間被大雪封閉。擁有悠久歷史的十日町市、川西町、中里村、松代町、松之山町(以上合併成為現在的十日町市)以及津南町,從二○○○年開始,舉辦「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三年展」。

藝術作品以荒蕪的山野、種植糧食的農田為展示舞台。不過這樣的構想,當地居民一開始戰戰兢兢、好不容易開展後議論紛紛。直到二○一五年第六屆結束後,總算確實感受有一點成果冒出頭。舉辦第二屆大地藝術祭的二○○三年,還算在草創階段,福武總一郎先生來到越後妻有。當時,福武先生已經在瀨戶內的直島發展藝術基地十幾年。不過,他表示參觀大地藝術祭後打心底感到震驚,並且還說,假如這樣的藝術祭夭折,日本的文化將沒有未來,因此他將盡全力參與協助。聽到這些話,我也大吃一驚。由於這個機緣,福武先生擔任二○○六年第三屆藝術祭的總企劃。

在第三屆藝術祭結束之後,我接到了新的委託。「我雖然在直島進行藝術計劃,可是瀨戶內諸島的情況嚴苛。倘使能像大地藝術祭的作法,和自治體結合在廣大地區展開藝術祭該有多好。北川先生要不要試試看?」另一方面,香川縣政府的年輕公務員參訪大地藝術祭後,向當時的縣知事提出想在瀨戶內海舉辦類似藝術祭的點子。因為這兩件事,於是我便受聘成為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總監了。

海洋復權

二○○六年開始籌備,二○○八年正式決定,將在兩年後的二○一○年舉辦第一屆藝術祭。

展出舞台是瀨戶內海以及海上的諸島。原本海洋自古便是許多人自由移動的交通要道,被海洋包圍的日本,以大海為媒介,連接各個地區、國家。島嶼對於旅人,就像可以停歇的棲息處般,讓人安心。

瀨戶內海對日本列島而言,就像母親的子宮。安靜沈穩的海洋,提供滿溢的養分和能量。自古以來,妥善運用瀨戶內海的人們,構築了日本的中心。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可是,進入近代,所有資源都用來開發陸地,人們逐漸遺忘或蔑視海洋和島嶼的重要。尤其因為島嶼被海洋包圍,產生的封閉性,使得人們僅著眼於這個地方易於管理、監視,或因周圍被隔絕,無法獲取外界資訊這部分而加以利用。例如位於犬島的精鍊所、豐島上發生的非法丟棄產業廢棄物問題,以及大島的漢生病患者隔離所等歷史。這樣的情況隨著人口外移、高齡化,島嶼逐漸失去活力,地域力慢慢減退。這麼一來,人們不再思考海洋資源有多麼豐富的價值,以致之前培育的各種資產隨之消失。換句話說,人們已然忘記海洋比陸地培育出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在這種背景下,要在瀨戶內海舉辦藝術祭,首先必須考慮的是原本的海洋、島民的生活和歷史,以及連繫心靈的方法。要舉辦第一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時,訂定主題為「海洋復權」。面對島民高齡化及人口流失的現實,這個主題含有希望年長島民恢復元氣的冀望,也含有向守護島嶼的先祖致謝、希望能夠再度對在島上生活感到自豪的態度,並以這些引以為豪的事物為基礎,建立島嶼未來的展望。因此我們從藝術和建築切入,為了藝術祭的永續經營,也得直接面對地方上的問題通盤考量。

另外,「海洋復權」也有對現代都市的存在方式存疑,對地球環境問題敲響警鐘的含意。重新思考海洋,慎思人類做的決定將會改變自然事物,強烈意識到地球環境陷入危機,這點非常重要。藝術祭的目的是從讓島上年長者展露笑容、讓地方恢復自豪,進而構築島嶼的展望。和地球環境議題相結合,便成為「海洋復權」這個主題。

珍惜因交流產生的緣分

實際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生活或歷史是非常珍貴的。當然,所有生活在地球的人都很珍貴,不過實際上仍有落差與階級之分。珍惜各個地方生活的人們,或者該說,珍惜在當地度過的時間,我們想要深入真實的地方。重要的是,怎麼做才讓當地居民本身有所改變?思考改變的方法,其實相當困難。地方必然被生活的現實面牽引,存在著一些必須直接面對的問題。如果想要做點什麼,第三者的介入或移動,成為能否成功的關鍵。我想,交流是方法,也是理念。

並且,為了使地方變得有活力,必須確實找出地方特有的魅力和資產。在學習各種事物的同時,吸收當地各領域最棒的人才,還必須意識到全面展開的最佳關係。另一方面,盡可能與許多人,尤其是和託付未來的年輕人一起共事,這點也很重要。這時,我們必須瞭解各世代之間有很大的代溝。我現在六十九歲。我認為目前五十歲那一代,被稱為鸚鵡世代,就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幾乎喪失中心的世代。四十歲那一代,處於某種時代動盪,他們帶著批判的眼光看上一個世代,對我們這一代雖有共鳴,卻欲振乏力。相對的,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絕頂聰明。不過他們屬於封閉型聰明,且強烈反抗我們這個世代。反正國家和世界的現況已定,原本就缺乏社會性的他們,行動更趨向只考慮如何保護自己。保證這樣生活方式的是IT空間。正因一切事物都在虛擬的關係中被處理,珍惜人與人之間交流、面對面接觸所產生的緣分益發重要。必須找出與自己不同的人一起工作的方法。

圖說:蘇德和(Do Ho Suh)《Net-Work》〔小豆島‧2010年〕 海邊張開的網子是由無數的人形塑像連接而成,是個探索個人與集體境界的作品。中村脩 攝影/公益財團法人福武財團 授權/遠流出版 提供

世界最大!活化地方的瀨戶內藝術祭_img_1

本文節錄自:《從直島啟航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以藝術活化地方》一書,福武總一郎、北川富朗著張玲玲譯,遠流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