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和到鄭和
明朝是一個惡名昭彰的「太監帝國」。諷刺的是,第一個在帝國史寫下重要篇章的,卻是一個形象正面的宦官——「三保太監」鄭和。關鍵原因在於,他沒有參與、也沒機會參與宮廷內的權力鬥爭,而是被派到外面世界去跟外國人打交道、尋找失蹤人口、「宣揚國威」。此一任務讓鄭和成為重量級的外交家、冒險家,更重要的是,他成為中國古代史上絕無僅有的「航海王」。他奉命進行的七趟航行,史稱「鄭和下西洋」,總航程達七萬多海里,等同環繞地球三圈多!
鄭和,雲南昆陽人。原姓馬,名文彬,字和,小名三保,回族(色目)人。阿拉伯名字是哈兒只.馬哈茂德.贍思丁(Hajji Mahmud Shamsuddin),馬姓是阿拉伯語「馬哈茂德」(穆罕默德)的漢化寫法。「三保」之名可能來自鄭和的稱他為「三寶太監」。不過鄭和跟佛教也有淵源,永樂元年(一四〇三年),國師道衍(即姚廣孝)曾收鄭和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鄭和是怎樣變成太監的呢?話說他的祖先是蒙古軍隊西征時,歸順成吉思汗的西域貴族賽典赤.瞻思丁(「賽典赤」本意就是貴族)。瞻思丁在元世祖忽必烈時升任燕京宣撫使,至元八年(一二七一年)率兵參與蒙古軍圍攻襄陽戰役,至元十一年出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瞻思丁的四世孫和五世孫都獲封為滇陽侯,駐守雲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普寧縣)。
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年),瞻思丁的六世孫馬和在滇陽侯府出生。馬和是父親馬哈只的二子,另有姐妹四人。明朝政權建立初期,雲南仍是蒙古宗室(梁王)勢力。朱元璋派人去招降遭到拒絕,還殺了使者。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二年)九月,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率三十萬大軍進攻雲南,翌年占領昆明。當時年僅十歲的馬和,被傅友德(一說是副帥藍玉)擄至南京,下了宮刑。
數年後,傅友德奉命率軍支援燕王朱棣出征北元(蒙古),馬和就在這個時候進入朱棣的王府,當了太監。朱元璋駕崩後,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是為惠帝。惠帝聽從近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實行削藩,引爆燕王在建文元年(一三九九年) 七月起兵「清君側」,是為「靖難之變」,意指「平定國難」。
明代太監掌權的源起,跟朱棣奪位成功有莫大關係。話說惠帝為防止太監濫權,禁止他們在宮城之外辦理公務,引發許多太監不滿。他們逃到北京投奔燕王,大爆京師的防衛弱點,還指出安徽鳳陽及江蘇淮安駐有重兵,最好避開。朱棣聽了大為高興(只差沒有頒發一個「惠我良多」的匾額)。
由於朱元璋誅殺良將殆盡,到靖難之變爆發時,惠帝已經沒什麼將才可用。在六十五歲老將耿炳文失利後,惠帝聽從黃子澄建議,起用朱元璋的外甥——名將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擔任大將軍,率軍五十萬伐燕。李景隆是典型的「繡花枕頭」,長得英挺帥氣,個性卻傲慢無比。更嚴重的是,他絲毫不曉帶兵之道,造成許多部下不服。
建文元年七月,李景隆趁著朱棣進攻大寧(今內蒙古寧城)之際,圍攻北平,結九營於東邊的鄭村壩(今北京東壩村)。朱棣回師迎戰,大敗了李景隆。馬和在此役立下重大戰功。「靖難」之後,燕王朱棣奪得政權,是為明成祖。
永樂二年(一四〇四年)正月初一,成祖在南京御筆書寫「鄭」字賜姓馬和,以紀念這場戰功(註一),並擢升他為「內官監」太監,相當於正四品官員。永垂史冊的「鄭和」之名誕生了。
我要成為航海王!
成祖雖然奪得政權,但是他的姪子惠帝朱允炆卻失蹤了,生死下落不明,有一說他逃到海外(可能組織流亡政府)。成祖上天下海也要查個水落石出,卻不好意思也不方便發出「尋人啟事」。於是,他想到了以出使西洋諸國之名,派出「海外搜索隊」。《明史.鄭和傳》這麼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除此之外,還可以順便「耀威異域,示中國富強」。
鄭和有智慧、武功強、知兵習戰,深獲成祖信賴。根據明代御用相士袁忠徹記述:「鄭和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這表示他的外表很優,在職場上占有優勢。成祖有意讓鄭和擔任「下西洋」的領導,但這年鄭和已經三十五歲,成祖於是詢問袁忠徹的意見。袁回答:「三保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一槌定音,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冒險之旅——鄭和下西洋,於焉啟航!
永樂三年(一四〇五年)七月十一日,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士兵和水手組成的龐大艦隊「快樂的出航」,這也是明朝宦官領兵之始。
艦隊中的主力稱為「寶船」,《明史.鄭和傳》記載:「寶船六十三號(艘),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這些設有九桅十二帆的大船,換算成現代公制,相當於長一百三十八公尺、寬五十六公尺、排水量一千一百噸、可乘載上千人的巨艦,顯示當時中國造船業遙遙領先全世界。
第一次下西洋期間,鄭和艦隊曾停泊在三佛齊王國舊港(今蘇門答臘),廣東僑領施進卿來報,指朝廷懸賞捉拿的「大海盜」陳祖義就在當地。鄭和於是發兵,跟陳祖義打了激烈的一仗,剿滅賊黨五千多人,燒毀賊船十艘,抓獲五艘,並生擒陳祖義等三名海盜首領。永樂五年(一四〇七年)九月,艦隊回國,陳祖義被押回受審,斬首。
鄭和艦隊先後到過爪哇、蘇門答臘、馬六甲、暹羅(泰國)、天方(阿拉伯)、木骨都束(摩加迪休)等三十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國家。最遠曾到達東非、紅海、麥加(並且有可能到過澳洲),艦隊每次都從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宣德八年(一四三三年),二十八年內總共七度遠航。宣德八年四月初,艦隊結束最後一次航行,回程到古里(今印度西南海岸的科澤科德)時,鄭和在船上病逝,享年六十二歲。
不過早在鄭和第七次下海之前,這系列偉大旅程就已預告了終結。永樂二十二年(一四二四年),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繼位,他聽從戶部尚書夏原吉意見,以過於浪費、收效不大為由,下令停止下西洋活動。不到一年後,仁宗猝逝,宣宗朱瞻基繼位,改年號宣德,讓鄭和完成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的下西洋。
一去不復返的海上霸權
到了憲宗朱見深在位年間,曾有太監提議恢復下西洋,憲宗下詔到兵部索取鄭和出使的海圖等資料,但因牽涉到朝臣跟宦官之間的權力鬥爭,遭到兵部車駕司郎中劉大夏等官員強烈反對,認為下西洋是一大弊政,有害無益。劉大夏因此將當年的資料都藏起來(一說把它們銷毀),兵部尚書項忠命人搜索,卻毫無結果,再下西洋一事遂不了了之。後來倭寇橫行,明朝海禁力度不斷加大,從此,中國的海上霸權永遠回不來了。
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四九二年)早了將近九十年。英國海軍退休軍官孟席斯(Gavin Menzies)甚至在他極具爭議的著作《一四二一:中國發現世界》裡指出,鄭和比哥倫布更早發現美洲新大陸!
鄭和的壯舉對世界交通史和文化傳播史有重大影響。但是中國古代不重商,沒有發展出資本主義,自然也就不懂帝國主義,所以怨嘆中國當時沒有建立「殖民帝國」,是沒有意義的。倒是之後的加強海禁,以及摧毀「下西洋」的所有遺產,使得中國再也無法建立強大的海軍,痛失海權近六百年之久,飽受日本及西方列強欺凌。若非如此,中國命運及世界歷史將會大幅改寫。
註一:見《鄭和家世資料》,1985,人民交通出版。
本文節錄自:《超級太監大歷史》一書,馬賽克著,好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