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湯實應作「四臣湯」,但台語「臣」和「神」的發音相同,所以訛用慣了鮮有人在意原來四臣是四種漢藥之名,即准山、蓮子、芡實和茯苓,是為漢方,其功效為利濕、健脾胃、固腎、補肺、養心安神,增強免疫力等等。
看來功效幾乎快要能治百病了,但在漢藥裡仍處於「臣」的位階,那麼何謂「臣」呢?《素問•至真要大論》裡說:「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那何者為君?又何者為臣?《神農本草經》:「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用藥須合君臣佐使。」所以佐君者,臣也,當然就不是坊間訛寫的神了。
四臣湯還有一則與乾隆皇帝有關的故事。話說乾隆下江南探訪民情,四位隨行的大臣伴君如伴虎,一路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再加上舟車勞頓,很快就無擋頭病倒了,幸好江南也不缺再世華陀,有醫者開了帖以豬肚為藥引的四臣湯祕方,服過後,四人果然又個個都是一尾活龍了,乾隆也龍心大悅,乃昭告天下曰:「四臣,事成!」所以四臣乃皇上御賜,古時亂寫一通可能要問斬的。
在台灣四臣湯很常見,大抵食刈包、肉包、米糕、碗粿、肉粽等都配以此湯,那是怎麼流行起來的呢?從前有位美食家唐魯孫說是從嘉義開始的。
嘉義早先中央巿場有一家中藥舖益元堂,門前設攤專賣四臣湯,因為老闆開中藥舖,四臣湯是遵古法炮製,現在仍叫本名四臣湯的,恐怕祇有益元堂一家啦。根據嘉義報業先進林抱說:「益元堂老闆,原本是船員出身,因為整年在海上作業,餐風露雨,飲食不調,得了脾氣虛、胃弱的病,終日飲食不進,病況垂危,有人傳他一個偏方,每天早晚飲後喝一碗四臣湯,而且要連渣子一併吃下,過了一個多月,居然胃口大開,漸恢復健壯。他知道過分勞苦的人得這種病的比比皆是,於是從此發心,濟世救人……。」
四臣湯藥味濃厚 內臟只為陪襯
文中的「遵古法炮製」其實並不多見,因為市售的四臣湯裡只取一味,本是茯苓,後來又被薏仁取而代之,亦即四臣成早已功成身退,而扮演藥引的豬小腸和豬肚等反成主角,這是因為真正的四臣湯藥味太濃,眾口難調,有些人還會認為那是一種藥膳。
台北南昌街郵政醫院後的巷子裡有家「廣東汕頭劉記四神湯」,我算長期的忠實顧客,但我從不只是為了湯頭而來,老闆其實是用當日現買的內臟和大骨炕(台語唸成khòng,燉)高湯,且不只準備小腸、豬肚等藥引,乃至於粉腸、生腸、細管、豬革更等等八個不同的部位,每天都用心清理的乾乾淨淨,坐到攤前,來碗綜合湯,他手上那把剪刀就咔嚓咔嗦的響個不停,一碗滿到快溢了出來,其實這一味料理在我看來應正名為「豬雜湯」。
假如要翻譯「四臣湯」成外文,那要怎麼說呢?基隆廟口夜市20號賣「四神湯」的攤家招牌上有日文,寫成「豚モツスープ」,照字面直翻是「豬的內臟湯」,英文則是Four Tonics Soup(四種補品湯),翻得好不好?見仁見智,我只是覺得很奇怪,日本拉麵、壽司行銷全世界都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何以四臣不能就直接音譯過去呢?
有無真的將四種藥材全羼進四臣湯裡去的?當然也有。台北雙連街有家「阿桐阿寶四神湯」宣稱因為四臣不耐久煮,乃磨成細粉加入,可怪的是既已四臣到齊,又何必加薏仁?這中間的烹調道理我就外行了。
頗受老台北人喜愛,在民生西路與迪化街口擺攤的「妙口真味四神湯」在攤頭上就擺出了芡實等藥材來,強調全員到齊,小小一張壓克力招牌上也有外文翻譯,日文說明是加入內臟的藥膳湯,來一碗,果然湯稠味濃,又撒入浸泡過人蔘的米酒,總體印象格外深刻,我到處尋尋覓覓,走到這裡,才算找到正港四臣湯,應了台灣人一句諺語:「有燒香有保庇,有食藥有行氣。」果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是這家的英文譯成Four Sprits Soup,想來譯者還是不知四神湯應作四臣湯啦!
用手機拍得妙口四神湯來分享:
(作者為漫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