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口機械是台灣第一批食品加工設備商,台灣市場飽和後,及早布局印度,跟著人口紅利與飲食文化,市場愈做愈大。
一提起印度的飲食點心,你會想到什麼?質樸有麥香、通常沾著咖哩吃的印度烤餅(Naan);還是在東南亞也常見,用三角麵皮炸得香酥、內有肉餡的咖哩角(Samosa)?
走進新北市三峽的安口食品機械,這些印度風點心,都可以在廠房裡看到,而且不用人揉麵、填料,一切自動化生產。
隨著印度經濟蓬勃發展,愈來愈多印度婦女走入職場。職業婦女急需冷凍食品來快速做菜,讓印度的自動化生產冷凍食品,成為龐大的新市場。
台灣的安口就抓住了這趨勢。儘管年營收只有台幣5億元、員工約100人,但目前印度前三大冷凍食品廠商,都已是它的主力客戶。連現任印度台北協會會長史達仁都對這家公司印象深刻。
30多年前 隻身赴印度觀察市場
安口機械算是台灣第一批食品加工設備商。1978年由現任董事長歐陽禹創辦,當時台灣快步邁向工商業化,冷凍食品商機崛起。他先從孵豆芽機起家,後來又切入餃子機、包子機,包括統一食品等國內冷凍食品公司,幾乎都買過他的機器。
可是台灣食品市場太小,一下就飽和。為了生存,歐陽禹很快布局海外市場,一開始先瞄準海外華人,在1985年就注意到印度。
他回憶,當時是經過介紹,發現印度麵食和中國麵食很像,有可能用一樣機器改造,因此產生興趣。而且印度是人口大國,雖然當時所得仍低,但總有一天市場會起來。歐陽禹自認規模小,絕對不能等,若其他財團大企業都進駐,就沒機會了。
1985年,他就開發出第一款咖哩角的自動化機器。之後曾一人帶著手提包,飛去印度逛當地菜市場、雜貨店做田野調查,也多次跟著貿協參訪團,了解當地商家、人脈。
歐陽禹謙稱自己不是美食家,只是一談起對印度飲食文化的了解,少有台灣人能比他更懂。
他說,印度麵食和中國麵食,非常多相似的地方,像印度烤餅,做法跟中國的掛爐燒餅非常接近;印度也有包子與餃子,麵皮更是和中國的幾乎一模一樣,只是內餡不同。用一樣的機器,只是調整配方,就能讓印度客戶覺得口味很道地。
只是,印度文化不同,也讓歐陽禹摸索許久。
「實地參訪發現印度人對商業契約、守法這些事情都很含糊,還有種姓制度的潛規則,」歐陽禹舉例,印度辦公室裡,掃地和擦桌子這兩種工作,竟然要分不同階級的人來做,混用聘雇會被抗議。
不過,做生意沒有抱怨文化差異的權利,還不如找對伙伴。他花了不少時間找代理商,終於在1992年找到一個曾和德國公司長期合作的印度代理商。這個代理商不是規模最大,但是財務健全,且懂西方國家溝通與商務談判的過程。放心把商品交給他賣,最後也拿得到貨款。
慎選合作伙伴、用心設計官網
找對人以後,就要願意和代理商一起打拚。歐陽禹在90年代開始研究網頁,善於使用網路行銷。他的網路宣傳策略很有一套,設各種食品的關鍵字,如「餃子」,英文、俄文、印度等當地語言版本都有,且一定要出現在網頁搜尋結果的第一頁,讓廠商自己找上門。
做好官網也很重要。目前安口的官網上各類產品介紹為4萬4400頁網頁,所有產品都寫得清楚外,還附上YouTube影片介紹。許多印度客戶,都是看到網站而來的。
安口深耕印度20多年後,直到2010年,才因為當地婦女逐步邁入職場,每年有約5%到10%成長。也因布局早,印度冷凍食品前三大廠都早是他的客戶。
不過,印度本地競爭,因為商機崛起也變多了。因應之道就是不斷的品質升級,同業的機器一小時生產一萬個,他改善到一小時生產六萬個。並且設食品檢驗中心,可以讓客戶現場品嘗成品,不滿意立刻調整,一步步拉高競爭門檻。
看來,布局早,讓安口這樣的小公司,跟著富起來的印度人,愈吃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