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非洲國家越來越常自行決定和歐洲的經濟合作關係是去是留:南非政府於二○一三年片面解除與德國的雙邊投資協議,這已經是歐洲國家與南非合作後,遭到解除的第四份協議,且是目前為止最重要的一份。南非政府說明因為計畫中投資基本法規改變,未來雙邊協議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項統一適用於全部國家的投資法案。
如此一來,德國企業的處境就非常不利,南非德國工商總會會長馬蒂亞斯.波登柏格(Matthias Boddenberg)表示:「雙邊投資協議對在南非佔了大多數的德國中小企業來說意義非凡。」連普利托利亞的德國駐南非大使霍斯特.福萊塔(Horst Freitag)都對「單方面的決定」表示憂心,指出其為投資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雖然相關人士紛紛表達憂心,卻沒有帶來什麼改變;非洲當地的德國商界人士所憂心的問題,在德國政治人物眼裡早已被歐洲危機蓋過,事實是他們無暇顧及這塊南方的希望大陸。
重點是再清楚不過:非洲早已不再需要德國,遑論其他歐洲國家。歐洲危機和非洲崛起發生在同一個歷史時刻;此時,亞洲國家和非洲之間如膠似漆,這對歐洲來說極其諷刺,因為在非洲繁榮的過程中,本是歐洲的大好機會,只不過這個機會需要投資。此處所指的機會並非非洲豐富的天然資源,而是歐洲必須在非洲的繁榮經濟體中儘可能保有廣大的銷售市場。因為到了二○五○年,歐洲人口明顯老化、萎縮的同時,非洲人口將是會從現在的十一億,暴增到二十億以上;人口倍數成長的同時,代表消費活動將更加活躍。歐洲現在錯失的,也許是一個利用非洲將自己從危機中解救出來的機會:西歐國家在非洲的國際貿易量,在過去三十年間已從百分之五十一下降到百分之二十八。
情勢嚴峻,然而,就連歐洲權位最高的人也沒有嚴正看待過非洲議題。正當歐盟思考如何使歐洲經濟復甦時, 前歐盟委員會主席荷西.曼努埃爾.巴洛索(José Manuel Barroso)顯然未曾將非洲列為一個可以鄭重考慮的選項,即便身為葡萄牙人,他會說非洲兩個繁榮國家的語言,安哥拉及莫三比克語。雖然巴洛索在二○一二年三月一封寫給當時歐洲理事常任主席赫爾曼.范宏畢(Herman Van Rompuy)的信中再三呼籲,要和「歐洲的策略性夥伴們」建立更密切的貿易關係,以「做出復興歐洲經濟的決定性貢獻及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不過,有趣的一點是,巴洛索在信中逐一點名的「策略性夥伴」,全都在大西洋的另一邊或者在亞洲。例如馬來西亞是巴洛索認為有助歐洲的幫手,至於非洲則沒有被他提及。到了二○一四年四月,正當第四屆歐非高峰會舉行時,即便巴洛索已經很久沒有表現得像亞洲人一樣客氣,也不像幾個月後的歐巴馬那麼歡欣鼓舞,他對非洲領導人的語氣聽起來也變得溫和許多:「未來幾年,我們希望能繼續朝成為平等合作夥伴的方向前進。」從巴洛索態度上的轉變可知,歐非關係從來沒有像現在這般重要,雖然如此,他卻仍然不將非洲視為策略性夥伴,以至於這次為了歐洲自身利益而舉辦、超過八十個國家行政首長與會的高峰會議,又再度淪為毫無新意的陳腔濫調。會議中再度決議:歐盟在未來將會以鬆綁更多貿易法規的方式促進與非洲的交流,進而取代傳統上的發展援助。這個結論可謂十分薄弱。
「過去十年,非洲和歐洲之間的貿易量已成長一倍,但我們能做得更好,」歐洲理事常任主席范宏畢(Herman Van Rompuy)在為期兩天的歐非高峰會後表示。這場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會談開始之前,已有近八百位歐洲經濟體的商業界代表達成了增加對非洲投資計畫的共識,歐盟亦希望這些與企業合作的投資案能募資三百億歐元;可是和絕大多數談妥具體投資計畫的中非高峰會相比,這金額只是小巫見大巫。再者,歐盟內部又在此時死守政治教條,告誡歐洲企業如果要在非洲發展就一定要遵守規範。規範固然重要,但在缺乏電力和完善街道的地區,規範就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且,必須先得到非洲國家的信任,才有談論規範的空間。沒有人喜歡和陌生人談論未來,而一篇以「如果你夠聽話,就幫你蓋一座橋」為口號的文章,對非洲領導人來說十分不能接受。
如果雙方缺乏互信,政治合作就沒有遠景。歐洲和非洲基本上已經達成共同對抗歐洲非法移民問題的共識,但至今仍沒有具體的解決方案。歐盟和非洲國家的政府領導人在某次宣言中允諾要杜絕人口販賣、確保邊境安全及對抗貧窮,但那些堅決反對移民的人,是否會以此為藉口,鼓吹用鐵絲網築起的藩籬的必要?
合法的移民應該被培養。如此一來,非洲人才便能以勞動力為名前往歐洲,不過確實的做法為何卻沒有被提及,歐盟至今仍未改變路線,二○一四年這場高峰會的目的只是「向非洲人民傳達我們正努力追求歐非平等關係的訊號」。和其他國際競爭者為非洲所做的相比,歐盟的誠意實在是少得可憐。這種政策在新任歐洲理事常任主席尚.克勞德.容克(Jean Claude Juncker)任內改變的可能性極低,至少到目前為止,還看不見他對非洲展現出什麼積極經營的興趣。
本文節錄自:《爭奪非洲》一書,法蘭克.澤林(Frank Sieren)著,張綱麟譯,光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