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前,二次大戰後的德國滿目瘡痍,為了重建家園、創造多元工作機會並激勵農民參與公共事務,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農村競賽機制,旺盛的「農力」不僅翻轉了農村風貌,也帶動國家從戰敗的衰退中翻轉,凝聚出新的力量。這項比賽也明確點出了現代農村發展的全新典範:除了傳統的生產功能,更可以調整為宜居、宜遊、或轉型為文化保存、自然復育、藝術創作、心靈療癒的去處。
借鏡德國 在地出發
場景拉回臺灣。無獨有偶,農委會從2007年起開始辦理「十大經典農漁村選拔」,鼓勵農漁民發掘在地特色、行銷全世界,總計超過100個以上農漁村報名角逐,在網路尚未普及的當年,吸引全國民眾上網票選投票總數超過86萬人次,行銷效益亮麗。今年,農委會借鏡德國經驗,舉辦「第一屆金牌農村競賽」,向全臺農村社區發出英雄帖。
「農村是農業政績最具體的展現。德國農村經驗有諸多值得學習之處,作為臺灣推動農村發展政策的參考。」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局長李鎮洋表示,2010年《農村再生條例》通過,水土保持局傾力投注農村再生工作,7年來已培訓超過2,500個農村社區參與農村再生;舉辦比賽的目的,在於激勵農村社區發展更上層樓,在新農業政策的引導下,形成更有效率的良性競爭。「比賽不只是爭輸贏,更期望藉由競賽,讓農村瞭解自己的特色、凝聚向心,深度思考社區的未來。」
20縣市、707社區角逐激烈
「第一屆金牌農村競賽」由中央政府與縣市政府共同合作,第一階段完全交由縣市政府舉辦,第二階段全國決賽由農委會主辦。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各縣市政府的支持熱度,如何推動轄內農村社區踴躍參與,是攸關本次競賽成敗與否的重要關鍵。
1月17日「第一屆金牌農村競賽」起跑記者會後,全臺20個縣市政府紛紛啟動縣市初賽,共計707個農村社區報名參賽,將可選出36個縣市金牌農村。其中苗栗縣展現農業大縣的奪牌決心,參賽農村數達82個,並首創縣府以奧斯卡頒獎模式頒發,即頒獎現場才同步公布獲獎名單,選出3金、4銀、5銅,眾所矚目的金牌得主分別為:大湖鄉薑麻園休閒農業區、公館鄉黃金小鎮休閒農業區及南庄鄉蓬萊社區,將代表該縣繼續朝全國金牌農村大PK。社區代表紛紛表示,他們背負著全苗栗縣民的殷殷期待,必將全力以赴。
嘉義縣由太保市後庄社區奪冠,將代表嘉義縣角逐全國決賽。後庄社區是太保市人口最少的里,全里僅160戶600人,居民以種植高經濟作物為生。為了提供這個小而美社區最大的奧援,太保市公所出資20萬元協助社區拍攝微電影,展現後庄社區獨有的特色、文化產業、風光景色以及社區居民勤儉樸實的特點,透過鏡頭記錄保存,也藉此帶動觀光、行銷在地優質農產品及提高社區能見度,期盼在全國決賽中成為最閃亮的一顆農村新星!
地方農村躍上全國舞台的契機
遠在臺灣本島500公里外的澎湖縣由湖西鄉南寮社區掄冠,也是第一屆金牌農村競賽中唯一入選的離島型農村,受到矚目的程度可以想見。南寮社區這幾年努力規劃及推展精緻農業,鼓勵村民重返農地、復耕廢耕農地,頗具成效,甚至引進澎湖少有的菇類養殖,使精緻農業與觀光旅遊結合,成功從昔日「小農市集」轉型為「農產示範村」,堪稱農村再生典範。
都會形象強烈的臺北市雖然農村不多卻也不落人後,最後評選出強棒北投區湖田社區以黑馬姿態競逐。臺北市政府產業局表示,臺北市農村社區長期合力推動食農教育、友善耕作、有機農場及休閒農業,多數農村仍保留可貴的農村生活型態,此次參與金牌農村競賽,充分展現出社區的具體實踐農村再生精神的用心,也期盼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臺北農村社區的熱情與活力。
「第一屆金牌農村競賽」決賽自11月至明年3月,為期4個月,期間審查小組將實際走訪縣市初賽金牌農村社區,嚴選出兼具生活、生產、生態「三生」願景及完善擘畫未來發展的金牌農村。於社區而言,是重新了解自己家鄉資源、特色及發展問題,透過中央與地方合作的兩階段選拔,導入政策指標引導、練習團隊合作、凝聚共識的機會;就縣市政府來說,更是展現永續經營施政品質、理念以及農業經營績效的最佳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