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無用之用」的教導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8-15

瀏覽數 9,050+

「無用之用」的教導
 

海因茨是個懶人,他有一隻山羊,卻嫌每天要放牧很麻煩,便與名為崔妮的女子結婚。這是因為崔妮也有山羊,如此一來便可讓她一起放牧自己的山羊。然而,崔妮也是個不亞於海因茨的懶人,她嫌照顧山羊麻煩,便向海因茨提議,將山羊換成蜜蜂。因為蜜蜂比較不用費心去照顧。

後來,他們取得了不少蜂蜜,就以罐子盛裝,擺在置物架上。崔妮為了驅趕老鼠,放了一根棍子在床邊。海因茨怕崔妮會獨自一人把蜂蜜舔光,因而提議賣掉蜂蜜去買鵝。崔妮不想顧鵝,表示這件事得等到有了可以幫忙顧鵝的孩子後再來談。海因茨回說,現在的孩子根本不會聽父母親的話。崔妮一聽不禁激動起來,邊說不聽話的孩子就該拿棍子揍,邊抓起用來驅趕老鼠的棍子並大力揮舞。結果,她不小心擊中了裝滿蜂蜜的罐子,罐子飛向牆壁,撞成碎片落滿地。

在那當下,海因茨的說詞相當有趣。他說:「罐子沒掉落在妳頭上,真是不幸中的大幸。這是天賜的好運,絕不可就此放棄。」接著,他發現還有些許的蜂蜜殘留在罐子的碎片上,又說:「我說妳啊,不如就把這點蜂蜜舔光吧。待舔完之後,就稍微休息一下,讓自己冷靜冷靜,方才所受的驚嚇可不小呢!」崔妮完全同意海因茨的提議,就這樣心滿意足地舔光了所剩無幾的蜂蜜。

說起這篇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之處,無須多言,就是夫妻倆目睹裝滿蜂蜜的罐子摔破時,既不生氣也不哀嘆,反倒慶幸罐子沒有砸到頭,並且還心滿意足地舔光那一丁點蜂蜜的段落吧。

這樣的態度或許可說是「享受命運」。雖說人必須與命運搏鬥、抗爭才能有所成就是事實;但懂得坦然接受命運,也是很重要的課題。至於後者這般想法的典型之例,那就是眾所皆知的老莊思想。

《莊子》<人間世篇>中所提到的「無用之用」令人印象深刻。筆者在此試著做個簡單的介紹。

匠人石於旅途中看見一棵被當作神木祭拜的巨大櫟樹,樹幹之粗達百尺,樹梢之高可俯瞰山嶺,樹蔭之廣甚可供數千頭牛休憩。然而,匠人石卻連瞧也不瞧上一眼。因為他知道這棵樹用來造小船必定會沉,用來做棺木必定會朽爛,用來做柱子則必定會遭蟲蛀,根本就是一棵無用的大樹。

結果,就在匠人石回到家的那一晚,櫟樹現身於他的夢中並說,你說我沒用,想必這是與對人類有用的樹木比較後所下的定論吧。但如果仔細想來,會結果子的樹因果子的緣故,被人摘下果子、折斷樹枝,以致無法終享天年。到頭來,自己的長處反倒縮減了壽命。所以說,讓自己成為有用之樹,實為愚蠢。對此,我則努力讓自己成為無用之樹。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聽了櫟樹的這番話後,匠人石總算領悟到了無用之用的含意。

人類的意識總是努力不懈地在追求進步、追求最大效益。但這很容易會變成片面之舉,喪失穩定性。反之,匠人石從櫟樹那裡所學到的,則是活著就要懂得坦然滿足於自己的命運,完全不去想自己該為了什麼而活的生存方式,究竟有多偉大呢?這便是無為的思想。而老子所強調的無為的重要性,也是以同樣的思考為基礎發展而成的。《老子》第四十八章是有關無為的論述,也提到了「無為而無不為」的悖論。

如此看來,相對於在東方思想中常論及無為的,乃至懶惰的含意,西方的知性則是將重點擺在某事物的實現,以及效率的提高。因此,西方童話中會有如<懶惰的海因茨>這類的故事,的確相當耐人尋味。就像筆者一再強調的,這也證實了童話對於其所屬文化或社會的公眾思考方式,亦即榮格所說的集體意識,具有某種補償作用。

「無用之用」的教導_img_1

本文節錄自:《童話心理學》一書,河合隼雄著,林仁惠譯,遠流出版。

圖片來源:unsplash Sonja Langford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