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無意隱瞞死亡與恐怖的現實 駭人童話背後的深意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8-14

瀏覽數 12,950+

無意隱瞞死亡與恐怖的現實 駭人童話背後的深意
 

特魯德夫人 Frau Trude

從前,在某個地方有位女孩子。說到這女孩子呢,她既任性又自傲,無論父母說什麼,從沒乖乖聽話過。這樣怎麼會有好結果?

有一天,女孩子告訴父母:「我聽到許多有關特魯德夫人的傳言,很想去她那裡一趟。因為大家都說特魯德夫人的住家很古怪,有著很詭異的東西。所以,我一定要過去瞧瞧,才會覺得痛快!」

雙親一聽,不禁大驚失色,相當嚴厲地告誡她:「特魯德夫人是個很可怕的女人,總是做些逆天悖理的事。妳要是敢去那女人家,就不再是我們的孩子了!」

但女孩子還是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一溜煙地趕去特魯德夫人家。

特魯德夫人看見女孩子來訪,便問道:「妳怎麼了?臉色這麼蒼白。」

「呃……」女孩子渾身顫抖地回答:「我看到了很可怕的東西。」

「妳看到了什麼?」

「我看到妳家台階上有個黑漆漆的男人。」

「那是燒炭工喔!」

「還看到一個全身綠綠的人。」

「那是獵人。」

「然後還看到有個全身紅得像淋滿鮮血的人。」

「那是屠牛夫吧。」

「啊,特魯德夫人,我覺得可怕極了。當我從窗外窺探屋內時,看到的並不是一位婦人,而是頭上燒著熊熊烈焰的惡魔。」

「原來如此。」特魯德夫人說道:「所以說,妳看到魔女原有的模樣了。我啊,老早就在等著妳來訪,等到快不耐煩了。來吧,讓我家變明亮吧。」

話才一說完,特魯德夫人就把女孩子變成一根木柴,扔進火裡。當木柴完全著火後,特魯德夫人便在一旁坐下,邊取暖邊喊道:「喔,真明亮、真明亮啊!」

無意隱瞞死亡與恐怖的現實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特魯德夫人>的故事相當駭人。我們在閱讀故事時,隨著劇情的發展,多少都會對主人翁產生認同(identification)。不過,面對這個一開始就「既任性又自傲,無論父母說什麼,從沒乖乖聽話過」的主人翁,能夠完全對其產生認同者大概不多。

話雖如此,大家依舊會感到好奇──這個女孩跑去見來歷不明的特魯德夫人,究竟會發生什麼事呢?

不聽父母勸告,獨自跑去找特魯德夫人的女孩在那裡看到了令她臉色發白、渾身顫抖的詭異東西,「黑漆漆的男人」以及「全身綠色的人」。

為何她看到這些人會如此害怕呢?當讀者心生疑惑時,隨即從女孩所言「全身紅得像淋滿鮮血的人」這番話中,嗅到了不祥的預感。接著,當我們讀到特魯德夫人告訴女孩,她所看到的是「魔女原有的模樣」時,在體認到恐懼的真面目的瞬間,故事也迎向了駭人的結局。

特魯德夫人現出魔女原有的模樣,把女孩變成了木柴,扔進火裡,還邊取暖邊如此說道:「喔,真明亮、真明亮啊!」

多少對主人翁產生認同,走入故事情境當中的人,想必會對這樣的結果感到不寒而慄。哪怕主人翁是個「既任性又自傲」的女孩子,也不該只因冷血的魔女一時想取暖,而瞬間就被消滅。

認為童話是用來讓孩子們記取教訓,或認為童話只是單純的勸善懲惡之說者,對於這故事的駭人結局或許會感到畏懼。即便有人對此絲毫不覺可怕,還能從容地訓誡孩子們說:「所以大家一定要乖乖聽父母的話喔!」也是靠著既成的道德鎧甲來遮掩自己身為血肉之軀所感受到的震撼。

這些人為了強化鎧甲,會進一步試著去改寫故事的內容。將結局改寫成「較適合說給孩子聽」的溫和情節,甚至改寫成快樂的結局。像這樣總是依自己的道德觀為準的人,若沒試著去改寫《論語》或《聖經》,反倒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旨在解析童話的本書,之所以會挑選<特魯德夫人>作為第一篇故事,雖說還有其他原因,但最主要是想讓讀者瞭解童話的駭人之處。

前一章也曾提過,現代人因為太過以合理性或道德性來保護自己,幾乎不再有恐懼戰慄的體驗。我們「知道」所有的事,面對不知道或可怕的事,則以換句話說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這般態度表現得最為明顯的,就在於現代人對死亡的看法。活著的時候,我們會盡可能忘記「死亡」這檔事,並且相信透過醫學這項厲害的技術,得以祛病延年。至於面對死者,則藉由名為葬禮的演出,費盡心思沖淡死亡的氣息。

好比說,富麗堂皇的裝飾、令人匪夷所思的冗長讀經(甚至還有錄音的!),以及在短暫的燒香之際,我們對於眼前面帶笑容的故人遺像也只是匆匆一瞥而已。像這樣,就算葬禮被說成是為了讓人忘記死亡的演出也莫可奈何。縱使如此,死亡依舊存在。對於想忘記死亡的人而言,<特魯德夫人>的故事將可使他們重新體驗到人生的恐懼。

現代人盡可能想忘卻的死之恐懼,看在未開化民族的眼裡,卻是十分重要的體驗。在他們為了讓孩子長大成人而舉行的成年禮(initiation)中,死之恐懼乃是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

宗教學家埃里亞德(Mircea Eliade)曾舉過這樣的例子。威拉祖利族(Wiradjuri,澳洲原住民)參與成年禮的孩子們,會被一群突然出現的男人從母親身邊帶走。由於母親和孩子都明白,被帶走的孩子們將遭神祕之神殺害並吃掉,體驗到驚駭的恐懼(神保證會讓孩子以成人之姿重生)。而孩子們在當下體驗到的情感,埃里亞德則以「他們首次感受到宗教性的敬畏與恐怖」說明之。

他們切身感受到超越者的存在,藉此有了死亡的體驗,之後以成人之姿重生。而在抱著敬畏與恐怖的情感,體驗死亡和重生的過程中,孩子們將獲得「生存條件的根本變革」。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童話,便可發現童話也巧妙地捕捉到了,人生中歷經生存條件之根本變革的瞬間。所以,在其背後之死亡原型力量的作用下,有駭人的情節也是迫不得已。例如,美麗的公主將青蛙往牆上摔去(格林童話<青蛙王子>),又如為了答謝救命之恩,而將身為恩人的狐狸射殺並斬斷其腦袋和四肢(格林童話<金鳥>)等情節,都是由此而來。

若不去思考這些事,只想透過改寫來隱瞞死亡恐懼,將會完全誤判童話本質。所謂的人生,無論再怎麼換句話說,本就十分駭人。說起來,將我們的主人翁於瞬間消滅的特魯德夫人,究竟有何來歷?我們又會在人生的哪個階段與她相遇呢?

無意隱瞞死亡與恐怖的現實 駭人童話背後的深意_img_1

本文節錄自:《童話心理學》一書,河合隼雄著,林仁惠譯,遠流出版。

圖片來源:unsplash Jamie Street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