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出版社vs一人書店
還在一般書店工作時,我曾擔任書店文宣品的編輯,採訪過出版社並撰文。
上司告訴我可以選擇自己想採訪的出版社,我馬上想到的就是岩田書院。岩田書院是專門出版歷史、民俗書籍的出版社,也做大學生取向的教科書與盒裝的論文集、史料集或雜誌等。有一天,聽到上司說:
「那是岩田博先生自己一個人開的出版社喔。」
我當場驚呆。
自己一個人開的出版社。編輯、印刷、跑業務、配送、收款與退貨全都自己來嗎?在這種情況下,一年還能出五十本左右的新書,究竟是怎麼辦到的?我完全無法想像。心裡想著,一定要找個時間好好請教他。
於是,我提出了採訪的請求,岩田先生很爽快地允諾。後來我向上司報告這件事。
「那樣的大忙人,你還去打擾他。」被上司唸了一頓。
出社會第二年的我,似乎還不明白一個人工作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
一個夏日午後,我帶著從百貨公司買來的點心造訪岩田先生的辦公室。那是一棟大樓的某一室,外面的走廊上堆滿了書與文件。岩田先生帶著笑容迎接我。
「雖說是一人出版社,但不是所有的事都自己來。」訪談就是從這句話開始的。
校稿是發案給外部編輯或校對人員,印刷製版交給印刷廠,出貨委託倉庫物流公司,通路與帳款則是透過經銷商……岩田先生只是將各項工作委派給適合的人與公司。想想也是,就算是大型出版社,這些工作也幾乎都是委外處理。
「不過,書的企畫基本上還是您負責對吧。您怎麼會有那麼多點子呢?」
「與其說是我自己企畫,多半是作者的提案或是透過別人介紹。我原本任職於歷史、民俗類書籍的出版社,常與學者往來互動,也向學會賣過書。所以我都會把岩田書院的目錄或新書簡介寄給那些人,有興趣的就會訂購,想出書的時候,自然會主動與我聯絡。」
讀者變成作者,這在專業書籍的領域經常發生。過去,我總認為寫書的不是名人、偉人,就是古早時代的人或遙遠國度的人,聽到岩田先生那麼說,我很驚訝。岩田先生為學者居中牽線,不只賣書給讀者,也幫助讀者成為作者。
書的銷量可以從學會的會員數來推估,即使是定價兩萬日圓的書,如果有兩百人一定會買的話就能出版,他還告訴我這樣的幕後祕辛。如果出版前已經確定有基本盤的讀者,書等於是為了那些人才出版。
「那種利潤低、其他出版社不出的書,岩田書院就會出。大出版社得付薪水給員工,必須維持一定的營收。而我就一個人,正因為是一個人,所以做這種書能有錢賺,卻不虧本。」
「只要公司大,什麼事都能做,」抱持這般既定想法的我,「正因為是一個人」這句話,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那之後約莫過了十年,我開了自己的書店,自然而然地成為「一人書店」。反正我就一個人怎樣都行,這是最主要的理由。即便利潤少或賠錢,傷腦筋的也只有我自己。我沒有勇氣拖累別人。
此外,岩田先生那句「正因為是一個人」始終言猶在耳。正因為是一個人,店再小也可能撐下去,可以不只為了利益,而是賣自己想賣的書;正因為是一個人,只需對自己負責,所以什麼都能做;正因為是一個人,能夠主動、自由地去接觸外界更多的人。如今的我認為,「一個人」沒什麼不好。
其實以前就有不少一人出版社。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獨立發行具個人特色的出版品,「一人出版社」漸漸受到關注。從詩集或美術書籍、繪本等等,在書的製作上毫不馬虎,對銷售通路也下足工夫。像這種一人出版社的書,URARA也進了不少。
賣出這些書之後,我會盡可能讓出版社知道客人的回饋,例如是被怎樣的讀者買走、對方又說了什麼感想。
在大書店工作時,很少有機會能好好面對一本書或單一的客人。能夠仔細觀察店內所有一切,只有一人書店才做得到。我心中暗忖,就算賣不了很多書,將讀者的心聲傳達給做書的人是我的任務。
發出 e-mail 訂書,對方回信後,自行把書包裝好寄出,連收據也是親手寫的,完全是一對一的互動。彷彿遠方的一位志同道合的夥伴,即使不是真正的互相加油打氣,我卻總是受到對方的鼓舞。
本文節錄自:《全日本最小書店URARA:在地的風景,多樣的可能》一書,宇田智子著,連雪雅譯,圓神出版。
圖片來源:pakuta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