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天地之道,是利他而不害己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7-24

瀏覽數 20,300+

天地之道,是利他而不害己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❶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❷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❸
【校注】
❶以上六句—帛書乙本「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二句在「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二句之前,「辯」俱作「多」。多,亦美善之意。傅奕本「善者」、「辯者」二「者」字皆作「言」。
❷以上三句—帛書本、傅奕本「不積」皆作「無積」。末句帛書乙本作「既以予人矣己俞多」,文義無別。
❸以上四句—首句前,帛書本有「故」字。「聖人之道」,帛書乙本無「聖」字。核對第七十七章,似作「聖人」為是。
【直譯】
誠實的話不動聽,動聽的話不足信。善言的人不強辯,強辯的人不善言。知道的人不求多,求多的人不知道。
聰明的聖人不積累:既然拿來助人自己反而更富,既然拿來給人自己反而更多。
上天的道理,利於人卻不損己;聖人的道理,只管做卻不爭利。
【新繹】
此章對美與信、善與辯、知與博、無與有、少與多、取與與、利與害、為與爭等等,提出一系列的辯證,旨在說明很多事物的表面和實質,常常存在一些矛盾對立的現象。這和經文第二章所說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以及「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等等的道理,都是遙相呼應、前後契合的。事實上,和第一章開宗明義所說的「名」與「道」,也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以上所說的美與信、無與有、利與害等等,其實都是「名」,都是「可名」的事物之一。綜合起來講,它們所代表的意義,不外包括精神的和物質的兩種。精神的方面,如美善等等;物質的方面,如財利等等。表面上看來,精神和物質好像有矛盾,美善和財利也似乎相對立,甚至於美善本身也常常發生物極必反的現象,不止財利在多少得失之間多所紛爭而已。老子從這些矛盾對立的現象去切入問題的核心,從「名」中去談「道」,說明「道」的本質及其作用。他一方面說「天之道」,一方面說「人之道」。他所說的「天之道」,其實包括天道、地道;他所說的「人之道」,其實主要是講聖人之道。聖人之道,是在人間用以輔佐君王治國安民的,所以也可以稱為王道。人中之王可以參與「天」、「地」而化萬物,所以與「道」合稱為「四大」(第二十五章)。以上的各章,很多章節所闡述的是這些道理,此章所欲歸結的,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全章可分三段:
第一段說明精神方面真善美等等這些德性、博學多聞等等這些知識,本身都有其限制性,亦即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的傳本,「善者」、「辯者」的「者」,都作「言」,可見都還偏重在「言」的方面。真正的「常道」、「常名」是什麼呢?老子說在「有」、「無」之間。第二章所說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關鍵所在。「無為」本是無所作為,可是老子卻說要去處其事;「不言」原是不說不講,可是老子卻說要去行其教。這之間,好像有矛盾。老子所講的「道」,正是要從這矛盾之中去說其統一和諧之理。
第二段說聖人的處事治世之道。「不積」就是不累,不會執於言、滯於教的意思。也就是上面所說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一段說聖人「既以為人」而「己愈有」,「既以與人」而「己愈多」,表面上看,這些應是屬於物質方面的財利等等。照常理說,給了別人,自己就沒有了或變少了,可是,老子卻從這裡提出辯證,說幫助了別人,自己反而更為富有;給了別人,自己反而更為增多。這個道理,現代人可能比較容易理解。執政者能給人民創造財富的機會,人民富庶了,國家也就更為富強。聰明睿智的聖人,傳述大道,用來勸勉君王治國安民,對他自己的德性,不但沒有減損,反而會更豐富而深沉。所以,不論是精神或物質,不論是言或行,聖人或得道君子都能體會「道」有創生天地萬物、好生惡殺之德,體而行之,為天下萬物謀福利。他雖然不明言,但萬物都確實得了利益,他雖然有所作為,卻出乎無心,所以不會爭勝,也不會居功。這就是所謂「道」。
最後的一段是結論,說明天地之道,是利他而不害己,而聖人之道,是有作為而不爭功。「為而不爭」的「為」,是第三十八章「上德」的「無為而無以為」,「不爭」是第八章的「上善若水」和第六十六章的「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不爭」。《易經.乾卦》有言:「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旨哉斯言!
【論老子絕句】之八十一
無為守下不爭先,記取天人道兩全。知識增時疑更甚,何如絕學只高眠。天地之道,是利他而不害己_img_1

本文節錄自:《老子新繹:清靜無為的人生哲學》一書,吳宏一著,遠流出版。

圖片來源:unsplash Brian Gonzalez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