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立志使人民生活安樂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7-22

瀏覽數 14,300+

立志使人民生活安樂
 

子路、曾皙❶、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❷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❸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❹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❺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❻者,春服既成。冠者❼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❽,風乎舞雩❾,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校注】
❶曾皙—孔子的學生。姓曾,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
❷以吾一日二句—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以,因為。爾,你、你們。毋,勿、不要。
❸以上一段—率爾,輕率的樣子。攝,介乎、夾在。加,施加、侵犯的意思。因,因仍、接連。比及,等到。比,音「必」。知方,知道禮義。
❹以上一段—方六七十,面積六、七十方里的地方。如五六十,或者五、六十方里的地方。
❺以上一段—會同,諸侯朝見天子稱「會」,諸侯相見稱「同」。端章甫,古代祭祀或朝會時所穿戴的禮服和禮帽。「端」即玄端,「章甫」即玄冠,都是黑色的禮服和禮帽。
❻莫春—暮春。莫,「暮」的本字。
❼冠者—古時人到二十歲時,行加冠禮,即算成年人了。
❽沂—音「宜」,水名,源出山東省鄒縣東北,流經曲阜,與洙水合,入於泗水。
❾舞雩—壇名,跳舞來祈雨的祭壇。在沂水邊,曲阜城南。壇上多種樹木,故可乘涼。雩,音「雨」,古代一種祈雨的祭典。
【直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坐在旁。
孔子說:「因為我年紀大你們一兩天,不要因為我這樣子(就不說話了)呀。閒居時你們常說:『人家不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們,那麼你們怎麼做?」
子路直率地很快答道:「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的中間,有軍隊來侵犯它,接著又發生饑荒;我仲由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光景,就可以使人民有勇氣,而且知道禮法了。」孔子略帶嘲笑的看他。
「冉求,你怎麼樣?」答道:「周圍六七十里,或者像五六十里的地方,我冉求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人民富足。至於那些禮樂的事情,只有等待君子來做了。」
「公西赤,你怎麼樣?」答道:「不敢說能治理它,只是願意學習。宗廟祭祀的事情,或者像諸侯會盟的時候,穿著禮服,戴著禮帽,我願意做一個贊禮的小儐相。」
「曾點,你怎麼樣?」曾點鼓瑟的聲音稀落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然後站起來。答道:「不同於他們三位所陳述的志趣。」
孔子說:「有什麼關係呢?也不過是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啊。」
曾點說:「暮春時節,春天的袷衣已經裁製好了,和成年人五六人,小孩子六七人,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壇上乘乘涼,然後唱著歌回家。」孔子喟然感歎道:「我同意曾點說的。」
另外三個同學都出去了,曾皙最後走。曾皙說:「他們三個人說的話怎麼樣?」孔子說:「也不過是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
「老師為什麼笑仲由呢?」「治理國家需要禮讓,他的話不謙遜,所以笑他。」
「那冉求所說的就不是國家嗎?」「怎麼見得周圍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
「那公西赤所說的就不是國家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不是諸侯國的事情,那又是什麼?公西赤願意做它的小儐相,那誰能做它的大儐相呢?」
【新繹】
此章記述孔子誘發子路等四位學生各自說出他們的志向,從而顯露出各自不同的人生境界。敘述非常生動,是《論語》中著名的篇章。
子路等人所說的志向,按字面上看,可以分為兩類。子路、冉有、公西華是一類。子路所說的富國強兵,冉有所說的豐衣足食,公西華所說的知禮守道,都是從統治人民的行政管理來說的,差別只在於說得謙遜不謙遜而已。曾皙則與他們三人不同,他說的是一種教化的成果和生命的情態。表面上看,他的志向是暮春時節,穿著春衣,和若干成人、童子去洗洗澡,乘乘涼,然後詠歌而歸,這好像只是個人的生活情趣而已,與國計民生無關,不像子路等三人那樣志向宏大,但究其實,所謂富國強兵、豐衣足食、知禮守道,最終的目的是什麼?一言以蔽之,還不是要使人民生活安樂。曾皙所說的,其實正是這種境界。上文說過,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與曾皙所言,亦正相契合,因而他說:「吾與點也。」
至於子路說了自己的志向之後,孔子哂之的原因,是針對子路的不知謙讓之道,老是搶先說話,而不是否定他所說的志向。這一點是讀者必須注意的。

立志使人民生活安樂_img_1

本文節錄自:《論語新繹: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一書,吳宏一著,遠流出版。

圖片來源:unsplash Mike Petrucci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