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為家園闢出世紀工程-山東省地方建設

劉國基
user

劉國基

1995-06-15

瀏覽數 14,900+

為家園闢出世紀工程-山東省地方建設
 

本文出自 1995 / 7月號雜誌 第109期遠見雜誌

「這是全中國唯一生長土地的地方!」東營市委書記李殿魁遙指著黃河入海口,踩在金黃的沙地上,腿著眼睛防避空氣中細微的飛沙,以濃烈的山東口音豪邁地說道。

才過四十五歲就已鬢角全白,出生在「替天行道--梁山泊」的所在地梁山縣,畢業於山東機械化學院的李殿魁,在黃河三角洲這片大陸最年輕的土地上,已經工作了十年。十年前,他由煙台市常務副市長任內奉調到黃河口剛籌建的東營市。當兩隻腳踏上這片黃土地時,一方面為這裡的資源豐富而興奮,另方面又為這裡的荒灘遍野而難過。黃土地上混著白色的鹽鹼、井裡打出來的水是苦的。

黃河載著每年十六億噸的泥沙,在入海口逐漸淤積,平均每年造地四萬畝。而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區位優勢令李殿魁不信黃河三角洲沒有廣闊遠景。他的身影時常出現在黃河邊、荒灘裡,認真籌畫三角洲的開發計畫。他肯幹不服輸,堅持根據本地具體狀況,釐訂因地制宜的整套工作想法,並且屢次用書面或口頭向省裡爭取政策與經費。

三年前,山東省終於把黃河三角洲開發列為跨世紀工程時,李殿魁火紅的心激動不已。聽到省長趙志浩在政府報告中多次提到這個工程時,做為一個共產黨書記的矜持,他眼淚沒流出來,但鼻角卻不自覺地抽搐。

黃龍不再擺首

地方幹部有真本事,經上級專家認定,終於鯉躍龍門,成為世紀性的工程設計師,王錫棟是另外一個例子。

河口管理局主任工程師王錫棟,十幾歲就與黃河打交道,在險象環生的黃河口已經闖蕩四十多年。對於「治黃」一向有自己的主張,他的理論憋了快十年才有實現機會。

開發黃河口的盲點在於穩住黃河入海口,歷史上黃河大規模改道二十六次,而「十年河東、十年西」的小改道更有數百次。如果黃河出海口不能穩定,三角洲一切硬體建設便會付諸流水。

七年前山東省在東營市召開「黃河口治理研討會」,王錫棟提出「截支疏幹,河歸正道,打通河門,淤灘涮槽」的治理方案(即堵斷河口一帶支流,使河水集中於主河道,再在河心開挖通海深槽,靠湍急的水流涮深水槽,並衝除攔門沙,以達降低河床、疏通流路),可確保穩住黃河入海流路三十到五十年不變。中央派來的水利專家認同了,政策與預算都下來了,黃河入海處就被馴服了。

黃龍不再擺首,三角洲上勝利油田的開發便大步邁進。這個大陸第二大油田,短短幾年便年產三千三百五十萬噸以上原油,天然氣十四億立方公尺,約占全國產量四分之一以上。

地方的土專家群策辜力,找出具體可行的超級方案,連「遠來的和尚」都佩服,至少也可避免被上級誤導,害得當地受苦。

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三角洲上另個大城賓州市轄下的無棣縣在發展畜牧業時,鹽鹼地上由當地的農牧專家試種五十幾種牧草,最後是紫花苜蓿作為推廣品種,如今「渤海黑牛」肉質可比神戶牛排,這個成功過程,省裡及中央當初就是管愈少愈快成功。

隨著地方自主意識的高漲,地方主張愈來愈有機會成為中央政策。

一九八八年夏天,山東省政府在東營市邀國內一百多位學者召開「黃河三角洲經濟技術和社會發展戰略研討會」,費孝通、錢偉長與馮之浚等著名科學家均促請中央加強這地區的開發力量,要求建成「國家級的、中央肯定的、具備優惠政策的開發區」。

錢偉長特別警告三角洲的石油開發不可步前蘇聯巴庫油田的後塵,只挖油不發展,在油源枯竭後成為廢墟,而應走美國洛杉磯的模式,在開採石油的基礎上,發展航空、太空、電影與高科技工業等。費孝通則建議「油洲加綠洲」的發展策略,建立多元經濟,形成替代產業,走向長期繁榮之路。

由東營市師山東省而國務院,黃河三角洲的開發終於獲得中央的認同。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海上山東」戰略

從深層次來看,黃河三角洲的開發是與大陸進入世界經濟強國「三部曲」的整體發展戰略相一致。黃河口的各級幹部琅琅上口的說詞言之成理:

八0年代,依託香港,開發深圳特區,推動了珠江三角洲的發展,帶動了國民生產總值實現了第一個倍翻;進入九0年代,又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標誌,推動長江三角洲的發展,以帶動國民生產總值的第二個倍翻;到二十一世紀中葉,要實現達到世界中等國家發展水平的第三步戰略目標,就是要發展渤海經濟圈和黃河經濟帶,而其交匯點,就是黃河三角洲。

據說發明這套理論的,就是三年前在東營市長任內的李殿魁,他最愛說「黃河三角洲的優勢發揮之日,就是中國進入世界經濟強國之時。」

要促使大陸經濟實力倍增甚至百倍增強,一定不可忘記覆蓋地球表面七成的海洋發展潛力。全球海洋經濟總產值從一九六九年的一百三十億美元升到一九八0年的兩千五百億,十二年間增長二十倍,而到本世紀末,將可達三千億美元。專家相信,海洋開發在世界經濟總產值的比重,將由目前的五%上升到一六%,一場以開發海洋資源為標誌的「藍色革命」已在世界範圍內興起。

山東的海洋開發構想又是一個地方拖中央「下水」的明證。

山東海岸線長達三千公里,約占全國海岸線的六分之一,有島嶼兩百多個,淺海灘淤面積近三百萬公頃,近海海域面積十七萬平方公里,比山東陸地面積還大一一%,海洋資源十分豐富。

九一年四月,前任省長趙志浩在省人大報告時強調「陸上一山東、海上一山東」的戰略構想。當年省計委提出「建設「海上山東」的發展設想」獲國家計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山東省政府正式公布建設「海上山東」戰略。

次年,省政府將此案與黃河三角洲開發列入兩大跨世紀工程。近幾年,全省用於海洋產業的投資達十五億人民幣以上。到了九三年,山東海洋產業總產值就已突破三百億人民幣,比九0年翻了一倍。

自從實施「海上山東」戰略以來,山東省沿海各地相繼提出「海上煙台」、「海上東營」、「海上濱州」等戰略構想,制訂系列強力配套措施。

以煙台市為例,在沿海八個重點縣市區配備專管海洋開發的副縣市區長,在五十七處沿海鄉鎮配備了專管海洋開發工作的副鄉鎮長。在機構改革中,為了加強對海洋開發事業的領導,煙台市及其沿海縣市區更成立了漁業海洋局。

尚缺綜合協調

省政府的發展策略是以海洋漁業為突破口,全面發展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海洋交通、海洋化工、海洋能源、海洋旅遊等海洋產業。

例如,青島市發揚海洋科技優勢,要把青島建成大陸的海洋教育城、海洋科技城與海洋高技術產業城、多功能綜合性大型海港和海洋旅遊勝地。日照市研發出河豚、真鯛育苗及冰下自然越冬等漁業養殖科技,東營市更打破黃河三角洲不能發展淺海貝類筏式養殖的瓶頸,成功養殖扇貝,為渤海西部淺海養殖開拓新路。

三年來,山東省榮成、長島、蓬萊及萊州等十幾個縣市,漁業產值已超過農業產值,全省年產值超過億元的集體漁業公司也有二十多家。

目前山東的海洋開發事業發展勢頭很猛,但是由於「海上山東」是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許多產業部門,而至今省內尚無統率海洋開發的綜合協調部門,基本上仍是各自為戰、自發自展的狀態,有些矛盾逐漸暴露出來。例如工業汙染破壞生態、影響養殖,水產養殖與航運、旅遊互爭地盤,甚至各地爭相建築大港,重複投資等問題。

國務院迄今尚無解決方案,幸好前任省長姜春雲才上調中央,擔任專管農業發展的副總理,習慣說「地方話」的京官,必然會將山東的難題拋給中央。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