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大陸承包、租賃的先河,關廣梅從竄升、受挫到再出發,最能體悟到經改的冷暖。
一九八0年代中,她以承租的方式,連續使八個國有副食品商店轉虧為盈,在遼寧本溪這個鋼鐵城市,萌發現代商業的嫩芽。最風光的時期,她當選全國優秀企業家,登上人民大會堂主席台,北京為風靡全國的「關廣梅現象」舉辦研討會,更因著「紐約時報」的報導,使她在國際間成為大陸經改的代表性人物。
如果一切如常,關廣梅可能早成大陸連鎖店的代名詞。但在大陸經政中挫的一九八九年,她的承租群體瓦解了。這個深具標竿意義的現象,盛大開展卻悄悄消失,並非經營不善為市場淘汰,而是因權利(力)重分配導致的告狀和非難,「領導們對承包的看法不盡一致。」回首前塵,關廣梅僅能如此含蓄表示。
當全大陸正尾隨其後大搞商場承包與連鎖經營時,關廣梅卻蟄伏在本溪蔬菜公司將近三年。其間,她熱情未減地為這個年虧損千萬元的單位獻策改革,公司舉辦領導人推舉,她也獲得八成職工的選票,但關廣梅與她的方案依然被晾(擱)一旁。「如果多數人對改革的認識不夠,取得效益就有局限性,不是說改革就能成功的。」兼有溫婉與俐落氣質的關廣梅,以一貫快速度的語調說道。
思想接軌,行動跟不上
三年前,本溪商業局重新啟用她擔任糖酒公司總經理,挽救這個虧損九百餘萬的企業。關廣梅再度採用職工櫃台承包責任制,壓縮批發環節與庫存數量,並縮減辦公室人員,當年度就創下全省同業銷售與利稅第一的成績。關廣梅開始動腦筋發展房地產開發,往集團企業邁進。預計今年將為這個四十二年歷史的企業,衝上八百萬元獲利的最高點。
復出後成績依舊夠水準,但周折十一年承包路重新來過,關廣梅不能沒有遺憾。
曾經有人以年薪五萬元禮聘她到南方辦企業,她卻因想在家鄉有所作為而放棄,現在當其他省份承包企業者可獲分三成利潤,她卻分不到一%,年收入僅相當於一個職工承包商場櫃台所得的一萬餘元。另一方面,還得為退休員工張羅四百多萬元退休金。她曾受邀到東京考察洽談合資,對日本人的整潔和效率印象深刻,對照她辦理出國手續長達九個月,她對家鄉「思想還能接上軌,行動還跟不上,心裡挺著急的。」她微雙雙眉說道。
本溪人常說,關廣梅留下一條承包制的軌跡讓大家跟上去,但關廣梅現在的心願卻是找伙伴辦個私營企業,因為她覺得私營企業比承包制更有生命力。經過時間重新詮釋,「關廣梅現象」似乎又給大陸經改賦予另一層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