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遼寧曾是中國大陸重工業首善之區,但在經改後,經濟成長率卻是各省份中的末幾位,主要原因為何?
答:遼寧是中國重工業的發源地,第一部汽車、第一艘大型輪船都在這裡製造。幾代人的努力,塑造了這個完整的老工業基地。近幾年遼寧的發展指標有些退後,主要困難來自國有企業。
全省大型國有企業有一千三百多家,占全省產值三分之二,利稅更高達七成,是遼寧經濟的骨幹。這些企業遭遇困難,對整體經濟影響很大。
去年,我們調查分析全省國有企業,依經營能力分為三類:能在市場經濟衝擊中生存發展的,占三二%;勉強維持生計的,占五0%;積重難返的,占一八%。而第三類企業集中表現了遼寧大型企業的困難。
這些困難企業可再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為資源枯竭,如遼寧六處煤礦有五處產量下跌。這些企業在產出旺盛期沒有研究轉產,以致產生適應的問題。第二類是軍事工業,現在和平是世界主流,造成產量過剩。第三類是工藝裝備落後、產品單一,無法在市場競爭的企業。第四類,領導班子不齊不力,使企業難以為繼。
舊貌換新顏
問: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作法和南方省份有何不同?
答:遼寧和南方省份是不同。
首先,我們得解決觀念問題。遼寧從日本占領期間是統制經濟,四九年之後實施計畫經濟,計畫經濟觀念根深柢固。加上這十六年來,南方開放、北方沒開放,造成思想的差距。
第二,加快運行機制轉換。政府要轉變職能,讓企業自主經營。企業要依市場經濟原則提高競爭力。
第三要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體系,包括宏觀調控和社會保障體系。
第四加速產業、產品結構調整。
遼寧企業存量很大,不可能像上海寶鋼模式用兩百億新造一個鞍山鋼鐵,因此結構調整必須立足於老產業,使它舊貌換新顏,要用新技術來改造既有設備。同時,我們也正發展計算機、生物科技等產業。另外,遼寧有豐富的原料資源,過去都供應給南方去發展。現在要自己生產製成品,提高資源的附加經濟效益。
我們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轉換煤礦、有色金屬與軍工產業,這些產業沒法破產,煤礦破產誰去開?職工怎麼辦?這就是中國的特點。
第五要利用外資改造老企業,我們將爭取每年有一百家大中型企業同國外進行嫁接改造。廠房設備不用新建,投資少、建設快,這是我們同南方角逐實業投資的優勢。
例如,建電廠得三十個月的時間,但透過合資,我們把股權轉讓給外方,外方立刻開始收益,而我們又可以把資金投入建新電廠。利用外資,一方面改造企業,一方面促進思想觀念轉換。
問: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答:我的看法,要搞活國有企業,還有些客觀問題。
第一,我認為搞活國有企業,是指搞活大多數,不可能搞活所有企業,如果所有都搞活,那恰恰是計畫經濟,不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怎麼可能要求企業百分之百活?有困難企業的職工問我們:「為什麼我們企業搞死了?」因為你管理混亂、產品粗製濫造,不是政府要你死,是你把自己搞死啊!
第二,搞活大中型企業不是一朝一夕。頭疼感冒三五天就能好,但我們得的是慢性病,有的得三五年時間。
第三,搞活大型企業是系統工程。企業要搞得好,既要技術與管理,也要有客觀環境。例如,我們石油、鋼鐵工業困難,很重要一個原因是礦材大量存在走私,我只能呼籲,不能到南方去緝私。他那邊大量進口,我這邊頂不住,東西賣不出去,企業當然發生困難,所以它關係著從企業到政府整個系統工程。
第四,它還是個探索實踐的過程,沒有模式可循。探索就得從點上局部取得經驗,才能在面上擴展。目前全國有一百家企業在試點,這數字莫說全國,對遼寧而言也不到十分之一。所以搞活國有企業是很複雜的。
我是受命於艱難之時,這省長也不是很好當的,得想辦法從根本把老優勢重建起來。急功近利可能遺患後人,如果我為下次選票追求明顯變化、治標不治本,很可能在遭遇變革時走下坡,之後就很難再上來了。
問:改革成敗關鍵是否取決於中央的支持?你希望是哪些支持?或中央應少過問,讓地方自由發揮?
提高對外資的吸力
答:中央的支持非常重要。廣東發展是中央給政策、各地方幫助的結果。所以希望中央給老工業基地多些支持,解決南北差異問題。南北差異是開放後形成的,從國家戰略考慮也完全必要。但進入九0年代下半,政府應考慮老工業基地的改造與發展。
要國家掏錢給我們,不是我們總理吝嗇,他也是愛莫能助。如果能給我們開放的政策,提高我們對外資的吸引力,就實際解決我們發展所需要的投入問題;或者允許我們在財政上繳之外,發展增量當中自己留下一塊。不給投入是不行的。
問:國有企業困難已造成一百六十萬人失業,要如何解決?
答:失業主要集中在煤礦和有色金屬行業,目前從建立社會保險體系來解決基本生活問題。但這不能治本,還得靠發展經濟廣闢再就業門路。
其實,再就業的機會還是有,南方人到這裡工作的已不下三十萬人,我們礦場存在失業問題是有些人寧願固守家園。我們正組織就業工程。如新發展企業要先從這些地區招工,政府要建立勞動力市場,輸送多餘勞力到發展快的地區。其次,在失業地區發展第三產業,鼓勵他們搞私營經濟。
問:因應這些工作,政府部門如何建立新幹部隊伍?
答:我們正進行兩項工作,一是向社會公開招聘人才,不搞個人推薦。上回國家給我們的公務員指標,我扣下三百個名額沒分發,向社會招聘。另外,部、局以上的領導幹部也向社會招聘,瀋陽已經招聘了四十多個,各廳、局沒有四十五歲以下的廳、局長,也都要向社會招聘補充一個。
人才是事業基礎,要優化人才、精兵強將,才能促進政府職能轉換。
(林文玲、許彩雪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