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住宅在臺北的需求日益增高,也由於臺北市長柯文哲提出4年2萬戶、8年5萬戶的目標,讓許多市民對公宅有深切期待,但也有部份居民反對,造成公宅動工延宕。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黃麗玲認為:「北市府可以不要推的那麼快,先多多進行溝通。」她也強調「溝通應該是和願意溝通的人溝通,因為利益不是用溝通可以談成的。」
北市府回應快 柯文哲有決心
談到對於臺北市公共住宅的看法,黃麗玲表示:「談到理想中的公宅,其實有很多層次。但是與5、6年前相比,北市府的回應已經算很快的了,雖然目前和8年5萬戶還有距離,但是柯文哲很有決心,也希望臺北能夠帶動新北、臺中等城市的回應。」
由於臺北市推動公共住宅,已經是落後世界潮流,所以不管是公宅住戶的多樣化、規則、設計等,都是難題,也讓公宅的推動面臨許多考驗。黃麗玲說:「公共住宅應採取混居制度,不能單純以收入、所得來衡量。不過像是老年人和年青人對居住需求的不同,如果公宅使用標準化,是能夠快速建造,打造出一棟棟符合標準的公宅;差異化則是能夠注重不同族群的需求,但是就可能營造較慢,無法快速建設,但各有好處。」
政府補貼弱勢 在臺北安棲
對公宅殷殷期盼的弱勢族群,希望能夠在臺北找到一個安棲之處。黃麗玲提出:「政府還是要補貼人民,中央的土地多、地方的補助多,兩者結合起來就能夠推出符合弱勢需要的公宅。臺北市公共住宅第一階段是量的增加,之後是分級、所得能力的差異化,或許有些攤販、地下經濟等非正式部門經濟,但在每個社會也約佔30%左右,臺灣也不例外,例用課稅資料還是有公平性。」
黃麗玲以韓國為例分析:「所得在百分之10分位組以下是最弱勢,政府補貼最多;百分之10-20分位組付3分之1;百分之40分位組是中產階級,百分之40分位組以上的就不需要住在公宅。日韓都是以所得能力百分之40分組以下為公宅居住者,所得能力百分之10-20分位組為主流居住者。」
公宅政策多溝通 強調居住正義
臺北公宅遇到居民反對問題,黃麗玲建議:「其實北市府可以不要推的那麼快,先多多進行溝通,並且將許多公共設施設在公宅,像是托嬰、長照等,並且強調居住正義的概念。」參加多場公聽會的黃麗玲,見到許多火爆的對話與抗爭。她說:「溝通應該是和願意溝通的人溝通,因為利益不是用溝通可以談成的,部份人只想都更、高房價,不管怎麼溝通是無用的。」
高房價後遺症 下一代生活困難
對於公宅會影響房價的疑慮,黃麗玲認為,公宅與房價的關係沒有實證證明,而且臺北公宅只有住宅市場5%的量,很難捍動房價,像是荷蘭平均30%、阿姆斯特丹50%、德國有租金管制等方式,「讓人重新思考,房地產不該是商品。」高房價究竟是否能夠拉抬經濟?黃麗玲說:「其實反對公宅的人,同樣要付出成本在下一代身上,或許自己能夠有房子,但是因為高房價,下一代成家立業的成本提高,找工作也變的困難,工作也變少,這些都是反對者應該思考的部份。」
舊有國宅的形象,常讓人會對公宅留下品質不良的刻板印象,加上公共住宅的標籤化,讓人覺得入住者都是弱勢族群,其實這都是錯誤想法,北市府的新公宅擁有智慧建築與管理。黃麗玲建議,日本、歐洲都推動「住民自主管理」,主張由住民自己決定,臺北公宅也可以用新的管理方式,讓公宅成為週圍的「好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