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一女為例,學生申請國外大學的錄取人數,從五年前的23人,倍增至今年的50人;建中的錄取人數也從去年的29人,成長到今年的42人。由於還有部分國外學校尚未放榜,兩校的錄取人數持續累計中。
過去,台灣的留學風氣局限於大學校園,多到海外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但近幾年來,受到國際化浪潮、招生管道變多、網際網路崛起、學長姐分享、前途考量等因素影響,出國求學的年齡層已往下降至高中生。
海外大學大規模來台辦說明會
國際化已是擋不住的趨勢,高中各校也都舉辦海外參訪或國際科展等活動,激發學生更想走向世界。例如就有學生參加在芬蘭舉辦的「模擬聯合國」活動後,決定到芬蘭讀書。
近三年來,台中市惠文高中每年都有十幾位學生到姊妹校──美國波士頓Pingree高中,當交換生三個星期,此舉大大提升了學生出國的意願。今年已有同學錄取華盛頓大學、紐約大學和英國里茲大學,還有學生選擇到澳洲、荷蘭跟新加坡等地自費念書。
在國際化跟少子化衝擊下,各國大學積極招攬外籍生,讓海外的招生管道與機會快速增加,台灣的高中生也有更多選擇。
歐美的大學來台招生比以前頻繁,甚至連以色列理工大學、法國高等工程學院預備班也主動向台灣招手。
建中教務主任蔡哲銘指出,以色列理工大學在國際的排名不錯,大學師資中有三位是諾貝爾得主,這幾年看上台灣的科技產業實力及高中生的數理成績,大手筆招收台灣的高中學生,每年給兩個全額獎學金。
亞洲的大學起步雖晚於歐美,這幾年也不遺餘力延攬外籍生,除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班給台灣明星高中固定名額,香港更為積極,堪稱是高中生出國留學趨勢的催化劑。
近幾年每年約40名學生錄取國外大學的師大附中,教務主任張荊壢回憶說,2009年去香港大學考察時,幾乎沒有台灣學生,港大還特別找了一位到美國留學、在該校教書的台灣老師接待,隔年開始到台灣招生,才陸續有學生到香港就讀。
如今,事隔七、八年,不管是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或香港城市大學,近幾年均大規模來台舉辦招生說明會,還有學校或各學院各別進到北中南的明星高中座談。
此招生方式很受用,一位高中生說,透過面對面的說明,更進一步了解香港各大學特色。
幾年前,台中一中教務主任黃偉立到香港城市大學參訪時,感受到該校強烈的企圖心,外籍師生各有三成比例,校園非常國際化。「尤其當上海崛起,威脅到香港的金融地位時,香港更積極廣納海外人才,」他感觸良多的說。
台南一中教務主任何興中也指出,這幾年南一中學生到香港就讀人數增多,主要是看上全英語教學及實習制度,「實習這一點很重要,學校讓學生在香港及海外實習,提早對接職場,知道產業的發展趨勢。」
香港的大學態度積極,加上距離近、具國際視野,幾乎已成為台灣高中生海外就讀的大本營。例如台南一中畢業生,前年申請到九個國外大學,其中有四所是香港的大學;又如台中一中,前年錄取12所海外大學,有六個都是香港的大學。
學長姐經驗談、留學資訊易取得
另外,學長姐經驗談,也促成海外留學熱。
很多學校都會請海外就讀的學長姐回校分享,讓學弟妹取得第一手的資訊。不少人也在學長姐鼓勵下,提升申請的信心。
北一女教務主任蔡愉玲說,北一女今年申請、錄取海外大學的人數創紀錄,跟近兩年學姐的經驗有關。去年錄取非常多的名校,例如美國的耶魯大學、布朗大學、密西根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讓學妹們更勇於申請國外的大學。
再來是網際網路崛起,資訊公開透明,學生很容易取得留學資訊。
這幾年國外大學錄取人數都維持在十來個的台中一中,教務主任黃偉立指出,高中生收集資訊的能力變強,今年有一位學生錄取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財金系,就是自己找到的學校。
他進一步分析,這幾年學生到中國大陸念大學的比例也跟著提高,就與網際網路的發達有關。
鑑於兩岸特殊關係,過去中國大陸的大學無法到台灣公然招生,加上資訊不足,許多家長對大陸還存有疑慮,學生申請意願並不高。但這幾年,學長姐在網路分享心得後,讓學弟妹進一步了解北大、清大等名校的資源與校園文化。
加上大陸經濟起飛,就業機會多,並採計台灣學測成績,也激發學生申請意願,讓大陸的明星大學頗有後來居上的氣勢。
例如,台中一中前年就有五位學生錄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以及南京醫大,今年也有兩位錄取上海交大。台中女中這幾年也有學生錄取上海交大、清大、復旦、北大、浙大以及廣州中山大學等。
台中女中教務主任陳元泰分析,學生知道大陸知名學府在世界排名不錯,且「全球移動力」是未來人才首要關鍵能力,如能先到大陸適應國際競爭的環境,也是一種選擇。
由於歐美學費昂貴,除非爭取到獎學金或家庭環境允許,否則多數學生寧可選擇具有國際化條件的香港,及生活方便、學習障礙較低的大陸,導致近幾年,赴香港就讀人數增加,大陸也受學生青睞。
加上不少亞洲的大學,逐漸超美趕歐,更是吸引台灣學生的原因。黃偉立說,目前台中一中學生錄取的海外學校,亞洲的大學占比已達2∕3,超過歐美學校。
不管是國際化需求或同儕效應,最終讓高中生決定出國的原因,幾乎都是著眼於前途。一位不具名的高中老師說,各種訊息透露出台灣產業的發展瓶頸,這幾年的悶經濟,讓人感到前途茫茫,雖然經濟並不寬裕,他還是送孩子到香港就讀。
一位今年9月要到香港讀大學的高中生認為,台灣的大學生畢業後,頂多25至28K的薪水,不如現在苦一點、繳多點學費,換取未來更大的報酬。
考量未來就業 先前進海外打拚
蔡哲銘說,這是很現實的,如果預計台灣的薪資不會變好,學生寧可選擇到國外就學儲備就業力。
在台灣悶經濟的推波助瀾下,出國求學的家庭結構已質變。不諱言,可以出國求學的學生,大多家庭環境不錯,甚至有許多受到父母影響,選擇到國外讀書。
尤其是1980年代,許多海外學人返國教書或工作,孩子陸續長大後,他們也想追循父母的腳步前進,或回到小時候的出生地求學。
現在,不只社經地位高的家長將孩子送出國,連小康家庭也開始想辦法,讓下一代有機會打開視野、接受國際化的洗禮。
一位在香港中文大學念三年級的台灣學生,家庭環境普通,但是爸媽從他很小的時候就幫他存了教育基金,讓他出國讀研究所。他卻想早一點儲備競爭力,先動用了這筆錢到香港念大學,「希望能爭取到獎學金,半工半讀,繼續深造,」這位學生說。
不過,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朱俊彰強調,各國的大學努力招攬外籍生,台灣也同樣積極到海外招生,雖然有學生申請出國,也有鄰近國家學生選擇到台灣就讀。根據調查顯示,去年申請出國的高中生占升學人數還不到1%,表示人數極少。
儘管目前出國讀書的高中生僅為少數,但逐漸增多卻是不爭事實。蔡哲銘認為,國際化已是不歸路,與其逃避,不如面對,創造更好的環境,讓青年學子看得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