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國民住宅常常給人破舊的印象,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提出的公共住宅政策,就被這種既有印象框架給限制住。「照顧可憐的人、防止可惡的人」,這是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徐佳馨的期待,希望能夠興建典範公宅,做為改變台北市民印象的模範。
從中南部到台北打拚 租屋還要離公司好遠
「居住正義」是台北市熱門的議題,很多中南部民眾來到台北打拚,租屋還只能離公司非常遙遠,通勤釀成時間浪費。徐佳馨說:「由於台北市租屋市場不完備、供給不足,許多中南部朋友想在公司附近租屋都找不到,這已經不是租不起的問題,不然就只能選擇忍受比較差的居住環境。」
在台北居住非常不容易,買房更是困難,徐佳馨分析:「以前年輕人購屋是缺乏頭期款,現在是有頭期款也還不起貸款,以目前的利率來看,20年房貸每百萬元月付約5000元,以年輕人房貸負擔承受度約每月2萬元,只能夠貸400萬元,但這個價位在台北市幾乎買不到房子,很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在台北定居,公宅是幫助青年人的重要管道。」
但徐佳馨也談到公宅推動的不容易:「香港人抽到公宅都不想搬出去,但台北人對公宅有不良印象,一直存在公宅等於貧民窟的觀感,但是公宅美河市月租金達3萬元,付的起的不會是窮人,真正低收入戶的月租金支付能力約在5000元左右,建議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可以多多宣傳,讓公宅的印象得以扭轉。」
台北市4年內興建2萬戶、8年5萬戶公共住宅的目標,徐佳馨直言:「這個數量真的不容易,但公宅不一定要重視量化,也不一定要興建,向民間承租也是一個方法,公宅的重點除了興建,還有管理,市府的責任其實很重。」
德國公宅各職業混居 彼此交流互助
「照顧可憐的人、防止可惡的人」,這是徐佳馨對於公宅的期望。她形容:「過去國宅常常出現有住戶偷公共電燈泡,或是資源回收物放在樓梯間的情況。新的公共住宅應該要有Model(典範),或是邀請社會賢達住進在公宅,改變舊有形象。以德國為例,德國的公宅之所以不受歧視,因為高官、學者都住在裡面,而且,還會依照職業屬性分配,像是老師、醫生、植物學家等混居,有各式各樣的人,才能夠彼此交流、互相照顧,這也可以做為台北市公宅未來發展的方向。」
全台空屋率約10%,雙北的外來人口多,常駐人口約有600萬人,居住需求相當大,公共住宅能夠補足部份缺口。但有許多人認為公宅會影響房價,徐佳馨不這麼覺得。她說:「如果公宅管理的好,變成社區模範生,甚至可以提升房價。公宅週邊的公共建設規畫若能夠隨著進駐人口提升,例如停車位增加、馬路拓寬,這就能和鄰居能夠形成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