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輛小小的麵包車裡,塞了各路人馬;歷史學者、大學女生、過去賣香腸熟肉的小販、以前的商人現在的文化工作者、雜誌記者,還有公務員,目標:尋找三百多年前排列在安平沙洲後頭六個小島(鯤鯓)今日的位置。
這是赤崁文史工作室一群成員的一次午後出擊。
「家鄉守護員」的信念,結合了十幾個來自各個領域的鄉土關懷者,赤崁文史工作室人員不多,成立一年多以來,卻是台南最活躍的文化團體。
這一群自稱是「很平凡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把台南市的文化維護、生態保護、社區參與視為他們義務工作的目標。透過他們的努力,許多死的歷史資料,變成了活的文化行動。
最早,他們整班出古都從東門城到西門城,所有「台灣第一」(第一間廟宇、第一間教會、第一間報館……)的路線圖,結果一砲打響,吸引了許多府城人順著他們指引的街路圖,展讀一本活生生的台灣史。
接著,「安平巡禮」見證政權更迭的遺跡、「五條港巡禮」蒐尋三郊貿易的起源、「坊橋頭情事」述說府城城內的民生歲月。短短一年,文史工作室已經帶領台南鄉親重新發現了安平、西區和中區。
四十四歲的召集人鄭道聰是發起者,也是當中穿針引線的靈魂人物。
坐在那間租來的小小工作室中,雖然已經接近晚上十一點了,談起最關心的台南,他卻還是兩眼炯炯有神,中氣愈來愈足。
原來是個賣茶葉的生意人,鄭道聰卻因為研究茶史,進而研究二二八史料,激發出更深的台灣意識。小時候親眼看到工人拆掉他最愛遊嬉的小西門的痛心經驗,也促使他致力維護台南人的共同記憶,全職投入文化保存的工作。
「台灣的鄉土意識長久遭到壓抑,我們現在是以柔性的方式進行逆向教育。而真正的台灣意識,要從對腳下土地的認知開始。」鄭道聰表示。
薄暮時分,小麵包車的一行人還找不到最後一個鯤鯓,正想打道回府,卻在一個不經意的回頭,有人發現:遠處那高高隆起的小丘,形狀豈不正像隻海上的大魚!
也許,再過一陣子,腳踏實地的田野調查,加上驀然回首得來的七鯤鯓,又可以讓赤崁文史工作室的愛鄉者,帶領台南人親自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