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踏入企業界十八年,如今真正獨當一面,接班後的處境和所面對的挑戰,和以往有何不同?
答:就我個人而言,這中間經過非常大的轉變。身為企業家的第二代,和第一代有很大的不同。創業者的共同特質是較有勇氣、膽識,而第二代則肩負了守成的責任。通常父執輩會要求我們做些他們不想做的,或者曾經嘗試失敗的、棘手的工作。
在接手大陸工程公司的十八年中,除了最近這兩年,我一直都是以謹慎的態度來經營,比父親更保守。直到父親不在了,我才必須轉變心態,拋棄以往保守的作法,接替他那積極開創的角色;這可以說是企業第二代典型的歷程,不過也有一開始就衝得很厲害的。
做比較實際的事
問:可否舉幾個例子,說明從當初的保守經營到現在所做的一些大的調整?
答:就內部組織來說,前幾年我較重視制度面的問題,如稽核、考評。現階段則是簡化流程,以營業導向為重點;用人方面也變得更有彈性,儘可能突破體制面的僵化。對外方面,我投資的角度更廣、更有前瞻性,並加強整合的工作。
問:這種體制面的改革對大陸工程公司有何衝擊?
答:早年我父親做了很多體制外的改變,特別是後期,幾乎完全投注在此。就公共工程而言,他最想改的就是讓榮工處廢除「退八條」(編按:國軍退役官兵輔導條例第八條--政府舉辦之各項建設工程,如水力、公路、鐵路、橋梁、隧道、港灣、碼頭、營建及軍事工程,得儘先由輔導會所設之退除役官兵工程機構議價承辦),歷時二十年仍沒有結果;而諷刺的是,最近我們要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已非改不可。
事實上,營造業一直非常支持這個改革方案,因為較符合公平競爭的原則,但由於榮工處一直是體制外的組織,即使公交會成立,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基本上,我們仍繼續公共工程的政策,但是我不會像父親他們那麼理想化,儘可能去做比較實際的事。
問:大陸工程公司前董事長殷之浩半生為突破體制的障礙而奮鬥,你的事業目標和父親有何異同?
答:父親和我共同的目標都是「發展」。不同的是,父親專注於營造業的領域,熱中參與國際組織,最後甚至關心老人住宅的問題。對他而言,身為工程師,那是一份職業而不是一份事業,當初創業也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他的「發展」集中在專業領域上。而我本身並不是工程師,所以在這個環境中,我的目標和父親便有所不同。
目前我做到的是,多方面的投資以及和其他產業的結合,以期發揮更大的力量。例如,我們另一家上市公司「台橡」,過去十年一直維持三十六億的營業額,沒有什麼突破,三年來,交由專業人士改革後,今年可望達到四十五億的業績。明年的目標是五十億,後年會更好,許多類似的專案計畫正在進行。
我不懂石化,更不懂製造業,這樣的發展完全是被刺激出來的,兩種不同產業的經營經驗,可以激發出新的策略,不論在人力運用、經營方面上都是如此。
問:你的事業目標是不斷「發展」,究竟希望把大陸工程或者整個企業集團帶到什麼樣的境界?
得到的此失去的多
答:父親一直沒有想過所謂接班人的問題,直到過世前一個月才對我說:「我最近身體比較不好,不能常到公司,妳以後可能會比較辛苦。」
和父親相比,我不像他那麼執著。我認為每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依其所學都會有不同的貢獻。而一個人唯有對環境、對社會有貢獻時,才會有成就感。
從一開始,我就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公司發展到某個階段時,我打算不做總經理,把職位交出去,再去做其他的事。目前在企業界,我個人設定的目標是在五、六十歲左右,就投入基金會的工作,只維持一、兩家公司董事長頭銜。基本上,企業是需要衝刺的,到了適當的年紀,應該把資源交給年輕人。
平常和企業界的朋友聊天時,常常會有在巔峰時期引退的想法。影星James Dean(詹姆士狄恩)在最紅的時候死掉,反而留給影迷最好的印象與懷念。對企業來說,在前面帶領衝刺的,的確需要年輕的領導,我還是會繼續參與這個企業,但不全是現在的角色。
問:除了前面提到自發性的經驗累積外,你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刺激自己學習成長?
答:產業界有許多人都是我的學習對象,特別是現在五十幾歲年齡層的人。他們才算是真正的第二代,此我們更成熟,在累積社會資源上更有經驗,是非常好的學習對象。上課對我而言已是一件奢侈的事了。
問:在男性所主導的企業界中,你如何與同儕聯繫、溝通,是否曾因性別而產生任何障礙?
答:酒廊我去過幾次,彼此感覺都很尷尬,台灣的女性企業家一直有這樣的困擾。除了個人興趣的考量外,也有角色平衡的問題。例如我覺得,打高爾夫球是很無聊的活動,可是在其他企業家交流的過程中,往往不可避免。但身為女性的好處是,即使拒絕這類活動,也可以被諒解。
總括而言,我認為得到的反而比失去的多。從不同的角度來衡量,並沒有絕對的得失。
問:你擔任的職務非常多,如何做好時間管理?一天要投入多少時間在工作上?
答:我在時間分配上並沒有特別的方法,緊急的事一定先處理。工作時間很難單獨畫分出來,腦中時時刻刻都在計畫、思考,幾乎成了一種「職業病」。
問:跟第一代企業家比較,第二代的觸角似乎伸得更廣、更多元?
答:第一代比較專注於自己的專業領域,很少會想到做不同性質產業的結合,而我們常會針對某些特殊的個案結合。通常必須有的條件是:產業本身具有獨立性,在偶然的機會中,有做結合的需要。若企業中的第一代仍在,他們較不願意有這樣的舉動,特別當本身是大的產業時。
刻意了解人的心態
問:能不能請你評估一下截至目前為止,你擔任企業領導人的優勢和缺點?
答:缺點其實很多,需要不斷地改進。就個人來說,我覺得自己可以很快地過濾事情,對自己做適當的要求,不會給自己或者部屬很大的壓力,這點我可以平衡得很好。
基本上,事業的發展雖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人的帶動。企業裡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定位,整體的關係是協調而非強迫的、被逼著非去做什麼不可;壓力應是適度的,畢竟人的能量有限。我覺得自己會去刻意地注意每個人,特別是高階主管的承受度,了解他們的心態。
問:就經營台灣橡膠和大陸工程來比較,何者給你的成就感較大?
答:其實,成就感都差不多。這兩家公司的性質差異很大,製造業是一個過程,你只要在中間找出幾個重點,再設法改變、增進效率,在尋找問題的過程中就是一種成就感。而營造和建築則是千變萬化的,它不僅僅是一個作業流程,每個案子都是專案,所以成就感的獲得比較辛苦。
問:目前黑道介入營造業的狀況非常嚴重,身為女性企業主,你如何面對這類問題?
答:黑道其實可說是一種「行業」,幾乎無所不在。在台灣來講還算是「新興行業」,以前有的是流氓、角頭,慢慢才形成「黑社會」。由於本身定位尚不清楚,所以常常會撈過界,涉足政治、營造業等。政府應扮演一個制衡的力量,讓黑道扮演黑道的角色。我相信現在的狀況應該只是暫時的,我個人並不那麼悲觀,只抱著「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度來處理。
問:你如何評估台灣整體的投資環境?
答:台灣的狀況雖然混亂,但從樂觀的角度來看,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一個像台灣這樣可以不斷逼自己成長的地方,很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訓練自己因應各種的變化。
其實,台灣的環境大體來講很不錯,不過我們不能老是關在門裡,自以為如何,老是把自己或者被別人捧得很高,要有危機意識,才有進步的空間。
(溫曼英、馬萱人採訪,王慧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