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官、僚、吏

金克木
user

金克木

1995-02-15

瀏覽數 13,550+

官、僚、吏
 

本文出自 1995 / 3月號雜誌 第105期遠見雜誌

甲:戰火紛飛的一九四二到一九四四年,在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中是值得紀念的,特別是在歷史研究方面。

那時英國的李約瑟到中國來,訪問了不少知名人士,開始研究中國學術史,所得成果是一卷又一卷的大著。一九四三年他見到翻譯「資本論」的王亞南,向他提出中國官僚政治問題。王由此進行研究,在論述中國官僚資本的同時,寫出了一些文章,成為一部「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在一九四八年出版,一九八一年再版,恐怕是這個題目唯一的一本書。

和他的研究平行的是陳寅恪在一九四二年到桂林後,將自己在淪陷後的香港閉門著作的三篇文章編為一集,於一九四四年出版,題為「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科學技術史、官僚政治史、政治史,可惜這三條文化史學道路沒有人繼續走。

乙:依我看,重要的還不只是這三部書,而是所提出的問題。李約瑟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中國的科學技術在十七世紀(明末清初)以後落後了呢?他後來的回答是:中國和歐洲的近代發展不同,是由於封建社會的不同。中國經歷的是一個官僚政治的封建主義社會。官僚政治在開始時對科學技術起過積極的作用,但最終卻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張孟聞介紹李約瑟的書中引一九八四年「少年科學」載李約瑟文)。王亞南對官僚政治問題的答覆是基於一個簡單的公式:經濟決定上層建築,經濟一變革,上層必變革。

知其所以然之故

陳寅恪不提此問題而自有答覆,指出政治集團和「政治革命」,認為於唐史必須以唐玄宗一朝為「時代畫分界線」,並且指出其事雖為治史者所知,「至其所以然之故,則非好學深思通識古今之君子,不能詳切言之也。」我看他在「古今」二字中還包括「中外」二字。他說的是,不但要知史事而且要通史學、有史識,這不能限於中國。他自己就繼承了十九世紀歐洲和中國的史學,又緊接著二十世紀前半的世界思想新潮。這樣的人太難得了。他要問歷史的「所以然之故」,同李約瑟一樣,問「為什麼」。

王的書中第一篇文章題目是「論所謂官僚政治」,第二篇題是「官僚政治在世界各國」,最後第十七篇題是「中國官僚政治的前途」。現在看來,在四0年代,他對於前途是過於樂觀了。現在你舊話新提,有什麼高見?

甲:李約瑟的問題不但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到二十一世紀必將有國際廣泛討論。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延續二千年的大帝國對世界的意義,比不上五百年和一千五百年的東西羅馬帝國嗎?說不清中國文化的興衰之故,能說清世界文化的變化之原由嗎?

乙:不從現象發現問題而依照簡單公式和現成結論去尋找事實證明,這是比較容易的。李約瑟、王亞南、陳寅恪所做都比這難得多,但仍然只是初步。我看,李過重資料,王囿於公式,陳沒來得及論述歷史全面就中斷了。

甲:我看還得再提問題。有問題才能有新發展,無問題就是不發展。有一個提法是:官僚政治是壞的,必然會結束。我對此提出疑問:官僚政治不等於官僚作風或專制政體。有政治就有統治。統治包括管理,必定有機構、法規、人,合起來稱為制度。機構是硬體,法規是軟體,即這行規律。人是能源,沒有人,硬體軟體都不起作用。政治或統治的人就是官和僚和吏。除非結束了統治,無政府、無統治,否則就必有官、僚、吏。

蕭何本來是吏,宋江也是吏,他們是基層統治者、執行者。僚是幕僚,李斯、張良、陳平、諸葛亮、吳用都是僚,李鴻章本來也是曾國藩的幕僚。官是決策者,拍板定案,分派人任職。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這三種人各有傳統,各起各的作用,互相推動又互相制約。官的核心是皇帝,皇帝還要和周圍的人組成核心。首先有機會進人核心的是后妃和太監,然後是大臣。有隱蔽的核心,有顯露的核心。官、僚、吏的作用決定統治的鞏固與否。他們對所統治的人民享眾的關係好壞決定政治的好壞,他們決定制度的靈不靈。單說制度,不說人,不夠,因為人可好可壞。官、僚、吏都不能自然產生,歷史愈久,愈需要專門傳統訓練,包括皇帝在內。查問歷史的「所以然之故」,不能不追問這三種人的來路情況。評好壞在以後。

乙:依我看,這是上起於春秋戰國,出現了「士」,一變於秦始皇,二變於唐太宗和他的繼任者--統治天下五十年的武則天。唐玄宗(唐明皇)和祖母只隔十年。開元、天寶之盛靠的是武則天打下的底子。元代開始第三變,和歐洲文藝復興同時同步而道理不同,情況大異。歐洲走到春秋戰國,中國已到元、明、清。這問題太大,不談也罷。

讀書得用心理邏輯

甲:不過提到武則天這位先當僚後稱帝又革吏治的奇人,正是我們談話的要點,我不能不再說幾句話弄清事實。

貞觀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武則天虛歲十四,隨即成為「才人」,得以接近皇上。到貞觀二十三年太宗駕崩,武才人度過了從十四歲到二十六歲這十三年以帝為師的學徒時代。她出家為尼修行,又是五年。到永徽五年(六五四年),他再度入宮,已經過了三十歲,古時,算中年婦人,所以皇后知道皇帝要她,便坦然讓她入宮。這時高宗正迫切需要一個政治助手,一個親近而能幹又可靠的首席幕僚,才選中了「父皇」親手培養的這位「弟子」。

他們的結合絕不是由於色貌和情感,而是政治需要。在這樣密切合作的兩人之間,不能容忍一個無僚之用而比僚位高的第三者。武昭儀必須成為皇后。這就是他們對舊大臣鬥爭的第一個回合。

他們得到出身隋朝秀才、又參加過李密起義軍的許敬宗在朝廷上的擁護。在他們之前一千年的秦二世殺李斯,在他們以後一千年的康熙去鰲拜,和他們走的是同一軌道。但是這一官僚吏系統的大變革,到他們的孫子唐明皇時,就有了地域種族文化的另一種政治勢力造成的危機。在長期分裂以後,直到十三世紀元代重現大帝國,這系統才完成,到明、清才發展和鞏固起來。若以三國時曹操發動變革算起也是一千年。我這樣說,對不對?

乙:你這說法,這樣找「所以然之故」,我看未必能得人承認是史學,還是留給「唐宮秘史」小說的人去吧。恐怕只有文學才能透露一點天機。

甲:難道文學裡的玄處不比史學裡多嗎?要查事實真相,循思想脈絡,問前因不如找後果,讀書本還得用心理邏輯,對照人和物驗證,總之是要當偵探、律師、法官。

乙:我可沒有那麼大的自信,也沒有興趣,不必再談下去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