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車,是台灣街道最常見的景象,也是上班遲到時最好用的理由。台灣的汽車胃納量,是否真的已達飽和甚或滿溢?
從數字上看來,似乎不然。至一九九因年底,台灣共有四百七十五萬輛汽車,平均每四點五人擁有一輛,比不上日本及美國的水準(見表);以家庭乘用車普及率來看,九三年底台灣為五四%,遠落後日本的九一%,不算高的汽車密度,「代表交通工具的需求仍然很大。」羽田機械總總經理葉松根明確指出。
這種需求可以從台灣汽車市場的榮面成長略窺一二。在經濟成長略緩及日圓升值壓力下,九四年的新車總市場仍比九三年成長五%,達五十七萬七千輛。福特六和汽車銷售部經理劉日海觀察,台灣換車周期為四到五年,比日本的兩年多要慢,若換車頻率加快,還有更多發展空間。
但道路容納量卻有限,高速公路通行的小型車輛從一九八四年的八千八百萬輛次,攀升至九三年的兩億三千六百萬輛次;但九三年車輛公路保有數為每公里兩百零八輛車,與日本九0年每公里五十二輛相距甚遠,導致塞車嚴重。
停車位更是一位難求,九三年台灣有自用汽車卻無停車位或占用巷道停車的比例為四八%,台北市更高達七成。
汽車攸關面子
即使如此,業者仍樂觀地預測今年的新車市場將成長五%,達到六十萬輛的規模,主因之一是中國人將汽車、洋房列為有錢的象徵。在福特六和的統計中,第一次買車就買新車的比例為四成,國外一般為三成,尤其每年十二月及一月為新車銷售旺季,很多人趕著開新車回家過年。福特六和經理劉日海直言,汽車在國外是代步工具,「在台灣是兩輪階級換成四輪階級的面子問題」。
業者的促銷手法也是觸媒之一。近兩年國產車因應第三期環保檢測標準,將化油器改為噴射,平均車價漲了三萬,業者開始以免頭款、低利息甚至零利率當促銷誘因,分期付款也逐漸流行,分期購車市場已達四成水準。福特六和估算這使銷售量成長了兩成,也減少業者庫存壓力。
探究購車趨勢,價格及配備是兩大重點。九四年一千六百C.C.的標準家庭房車為市場主流,占三分之一強,「主要還是價格取向。」汽車雜誌主編林薦寬指出。而一千六百到兩千C.C.的車型,就包辦了六成市場。
配備流行也是風潮,ABS(防鎖死煞車系統)及Air Bag(安全氣囊)成了熱門名詞,ABS的裝著率已達六六%,安全氣囊也有五七%。一位業者不諱言,這些在美國花了五年、十年才普及的配備,「台灣兩、三年就炒作起來了」。
而過去較少的休閒車也有成長,以包含吉普、廂型車的4WD(四輪傳動)及S/W(旅行車)市場為例,九四年在乘用車市場內的占有率提升到七.八%,比九三年成長二五%。但國內缺乏休閒車可以發揮的休閒環境,更有業者形容對許多人而言,「多了貨車空間,就少了汽車面子」,休閒車市場仍在試探階段。
車型也反映購車文化,四門有尾巴(行李廂)的車子還是購車族的最愛,而以三門車型進軍台灣市場的裕隆進行曲(March),也推出有尾巴的「台灣特別版」,雖然業者戲稱許多人的行李廂「打開來全是垃圾」,但汽車雜誌主編林薦寬點明,「這是既定成見,難以改變的車型觀念」。
購車文化還有一項特色,就是車主年輕化,三十出頭甚至二十多歲的購車族漸成主流,除了許多人喜歡以買汽車代表階級地位外,業者認為近年分期付款購車的流行,「也讓年輕人買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
女性購車族崛起尤為迅速,依據福特六和的統計,新車車主平均年齡為三十三歲,九三年時女性占了一九%,預估九四年可達二二%,或許是女性自主權增加的指標之一。
未來汽車成長雖被寄予樂觀期望,但仍有變數。如今年開徵的廢棄車回收處理費,消費者每買一輛車要多付三千元回收費;停車費用高,一位上班族大嘆每天停車費要三百元,若坐計程車來回也才兩百多元。而「買車自備停車位」雖被認為短期內可行性低,也是一大隱憂。
開車出遊仍是主流
此外,大眾捷運系統陸續開展或完成,「不見得會影響買車意願,而是減少開車次數。」福特六和經理劉日海分析對汽車市場的影響。許多人可能搭捷運上下班,但假日出遊還是以開車為主,羽田機械總經理葉松根認為,這或許會帶動汽車用途的調整,朝休閒、度假等方向發展。
至於最受開車族詬病的塞車問題,除了加強道路設施,「也要從加速淘汰老車著手」,汽車雜誌主編林薦寬建議。車齡十年以上者,現占汽車總數一三%,包含高齡及未報廢車輛,林薦寬則認為應該依車況而非車齡來判定淘汰與否,藉完備的驗車程序執行車況檢驗,以改善交通壅塞。
面對汽車普及率節節上升,改善道路環境實是當務之急,否則台灣恐將無法掙脫寸步難行的塞車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