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轉開水龍頭,每一滴看似清澈的自來水,可能都暗藏著「永久性化學物」威脅。這種被稱為PFAS(全氟/多氟烷基物)的新興污染物,已在全球 4.5 萬處水源現蹤。當美國祭出史上最嚴格的 4 ppt 管制標準時,台灣卻要等到 2027 年才會實施相關規範 。更重要的是,PFAS 不會因為管制而完全消失,面對這項長期威脅,如何確保飲水安全與健康防護,是社會必須持續關注的重要課題。
美日積極因應 PFAS,台灣民眾是否意識到挑戰?
「1 ppt 是兆分之一的濃度,猶如在大巨蛋體育館般大的水池裡放置一枚硬幣的污染,這是極微小的濃度單位。」台灣大學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副教授羅宇軒博士以淺顯易懂的比喻,讓民眾了解 4 ppt 是極為嚴格的飲水管制標準。
事實上,不只美國和歐盟皆已訂出PFAS的管制措施。鄰近台灣的日本也在去年(2024)展開史上最大規模的自來水供水點與居民血液 PFAS 檢測,並證實部分地區民眾體內PFAS濃度大幅超標而引發飲水危機;今年八月,日本京都大學研究團隊再從日本 34 家污水處理廠的污泥中檢測出 PFAS,檢測範疇自北海道至沖繩,進一步證實 PFAS 可能已擴散至日本全國。
羅宇軒說:「PFAS 無所不在,因其結構穩定、不易分解,在環境和人體中存留的時間相對長久,因此又被稱為『Forever Chemical』,意味著即使現在停止使用,過去進入體內的毒性風險依然存在。」他指出,食品、飲用水、呼吸等都是 PFAS 進入人體的途徑,而日本在飲用水中測出 PFAS,可能來自於環境中長期存在的 PFAS 透過多種途徑進入水體系統。例如:工廠排放是直接污染源,而土壤中的 PFAS 則會在降雨時被帶入水體;尤其近年來因地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強降雨更加頻繁,不僅加速土壤中 PFAS 的釋出,更會導致土壤污泥擾動,進而顯著增加飲用水中的 PFAS 濃度。
看不見的毒素,看得見的傷害
為什麼各國政府如今才緊鑼密鼓地因應 PFAS 的影響?羅宇軒無奈地表示,如同塑化劑一樣,其實 PFAS 對人體健康的威脅一直存在,只是晚近才被陸續發現與重視。據了解,PFAS 自 1940 年代被研製出來後,其毒性卻直到 1990 年代末才被公開證實,而其致癌性評估也是歷經逾 20 年才公布。
他進一步解釋,PFAS 是個擁有上萬名成員的大家族,20 多年來的研究大多集中於長鏈成員,其中 PFOA 甚至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確認有致癌性,而短鏈 PFAS 也陸續發現可能存在健康風險。」
目前,PFAS 已知的健康風險還包括:影響免疫力、造成血脂異常和妊娠不良影響、加劇脂肪肝惡化及干擾甲狀腺正常功能等。他特別指出,美國環保署制定 PFAS 在飲用水中的標準是基於孩童的免疫功能,「因為即使是在非常低的 PFAS 濃度下,仍可能干擾免疫細胞,導致疫苗保護力降低,特別是對兒童的影響更為顯著。」
對於 PFAS,現今國際間已有共識:從源頭管理,逐步淘汰或減少使用 PFAS,如 PFAS 滅火泡沫等高風險產品,並加強對污泥等環境中已存在 PFAS 的管理,防止二次污染。只是,尋找替代品需要時間,加上台灣法規 2027 年才正式上路,目前有什麼建議做法呢?羅宇軒認為,台灣可借鏡先進國家,「政府應建立一套定期公開監測 PFAS 數據的機制,每 4~8 年進行一次全國性抽樣檢測,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也讓民眾能自行查詢、了解居住地飲用水中是否含有 PFAS 及其濃度,從而做出知情及防範措施。」
日常生活中,家庭如何築起防護網?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護自己及家人,降低 PFAS 的影響呢?羅宇軒建議:「從源頭管理,盡量避免接觸到 PFAS。例如自己準備環保容器,降低外食包材中的 PFAS 轉移風險;減少從食品和飲用水攝入 PFAS 量,如美國環保署(EPA)呼籲民眾可選購『有效減少PFAS』(PFAS reduction)認證的淨水器。」
他指出,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NSF)官網提供查詢哪些品牌/型號是經過 NSF 認證,例如NSF 53內含長鏈PFAS 減量認證、NSF 401 是對於新興污染物認證等,「以目前研究證據最多的長鏈PFAS為例,高密度活性碳就對去除長鏈PFAS特別有效,但需定期按時更換濾心。」
面對飲用水中的 PFAS 危機,你準備好了嗎?
在台灣,高達八成的民眾家中均已安裝淨水器,顯示國人對於飲水安全的重視。但在面對這一波、連歐美日均十分重視的新興污染物 PFAS 造成的飲用水污染,你是否準備好了呢?
羅宇軒提醒民眾,台灣的自來水廠會針對常見的污染物進行定量監測及處理,但因資源有限,許多如 PFAS 一樣的未知新興污染物可能尚未被發現。若擔心家中飲用水的安全,不妨安裝通過國際認證標準的淨水器,以減少家中飲用水裡潛在的新興污染物。
以國際公認淨水器第三方國際可信賴機構的安全認證為例,如:可去除水中長鏈 PFAS的NSF/ANSI 53 的安全認證、針對新興污染物的 NSF/ANSI 401 認證,以及 NSF/ANSI 的「全機」安全認證,因若僅有單一零件認證,無法確保淨水器最終流出的飲用水質與安全。
同時,羅宇軒也叮囑民眾,除了安裝具有 NSF 認證的淨水器作為自主防護措施外,也應認知,最有效的方法仍是從源頭減少 PFAS 的生產和使用,方能避免讓 PFAS 有機可趁,進而釀成健康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