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意識型態分裂大台灣

陳 煒
user

陳 煒

1995-02-15

瀏覽數 19,900+

意識型態分裂大台灣
 

本文出自 1995 / 3月號雜誌 第105期遠見雜誌

省市大選,民進黨陳水扁贏得台北市長選舉,不少政治觀察家曾評論,意識型態的政治已走向式微,選民支持中道務實的政治理念和候選人,不再理會意識型態。台灣的意識型態政治真的終結了嗎?

如果芋仔番薯、愛台灣、台灣優先、本省外省,甚至台奸、賣台集團等字眼,在政治人物、公私場合,甚至校園學子間朗朗上口,可以肯定,台灣並沒有擺脫意識型態的羈絆。大家仍在不同意識型態的差異間分辨你我、爭權奪利,政黨尤其如此。

即使台北市長陳水扁避談統獨,表現國家認同和標榜希望的城市、快樂的市民,為民進黨贏得空前勝利;即使主政當局強調生命共同體,認為意識型態競爭已成過去,台灣的政治並未因而向意識型態揮別。

意識型態曾帶給許多人惡感,主政者也不會承認或自覺台灣正在塑造一種近似新民族肇端,且帶有些狂熱信仰的嶄新意識型態,意識型態競爭仍未結束,正悄悄支配台灣政局。明年初總統選舉,可能把意識型態鬥爭帶上新高峰。

「邁向新國家」政策已現

前兩年修憲,廢除國大、考試院、監察院的理由無論如何充分,但堅守「五權憲法」不能改的底線,瞬間即剝奪了憲法朝國會體制明確化、總統向國會負責、國家統治權力權責對等的合理化機會,意識型態成為遁逃監督的屏障。

最近考試院廢考三民主義風波,贊成和反對廢考雙方意見相持;民進黨檢討黨綱修訂,堅持公民自決台灣主權獨立條款不能廢除。除了政治利益考量外,橫亙其間的,難道不是意識型態的堅持和對壘?

看看時下流行的意識型態配對競賽;「國家統一」對「台灣獨立」、「中國本位」對「台灣本位」、「全中國方位」對「台灣優先」、「外省」對「本省」、「芋仔」對「番薯」,甚至文化藝術都蒙上「中原」對「本土」的競爭。而總統直選、「新興民族論」和兩岸海基會、海協會更頻繁地會談往來,已可預見一場場新棋局正山雨欲來。

部分觀察力敏銳的學者開始指出,自一九九三年「李連體制」步入平順運作後,「邁向新國家」的各種政策已陸續出現。新國家政策在對外方面,不斷強調中華民國(或台灣)是早已實質獨立的政治實體,積極爭取加入國際組織,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中國主權不及台灣。

對內方面,反覆強調吃台灣米、喝台灣水、愛台灣、台灣優先、生命共同體,再步入更露骨的歷史開端、國民黨是外來政權、點出台灣人的悲哀和台灣前途自主的必要性。自低至高、從裡到外,進行意識型態改造。

而這種召喚台灣意識、動員本土力量為後盾的改造過程,發生了許多重要的現象和大事:一是地方派系藉機擴大本身的影響力;二是黑道藉表態效忠漂白,大量進入政治圈;三是政黨間意識型態的重疊和激烈爭奪地盤;四是國家目標和認同逐漸模糊化;五是人民廣泛同意或動員,形成一種民粹主義氣氛,順我者昌,逆我者去;六是新威權排他性的一元領導更鞏固,但社會意識型態衝突可能愈尖銳化,社會整合與和諧更難達成。

台灣正同時面臨國家發展目標的選擇、內部憲政體制定位、權力結構重組和再次接班等壓力,也面對大陸強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的競爭和吸收溶解合一的威脅。這麼複雜而錯亂的情境中,更擺脫不了意識型態的戰爭。

反覆游移引猜忌

國民黨在意識型態上的主導地位,近十年來已日居下風。其間有歷史客觀現實的無奈,也有領導者智慧、領導風格和策略選擇的問題。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自蔣經國當政末期以來,除了開放大陸探親是出於黨內(榮民)需求自發提出以外,舉凡重大的政策如解除戒嚴、國會改選、開放黨禁、開放報禁、總統直選、台獨運動解除法律追訴、海外台獨團體返台等重大改變,無一不是反對人士施壓、群眾街頭抗爭後,國民黨才被迫接受。

「新國家運動」蓬勃成主流後,至今的情勢發展仍由民進黨實質主導全局。早在一九八九年和一九九二年兩次立委選舉中,民進黨洪奇昌等新潮流人士組成「新國家連線」,即已積極宣揚台灣認同、台灣人出頭天、當家作主、建立新國家等理念;加入聯合國、福利國家都是晚近的事,但哪一樣不是民進黨先提出,國民黨奉為圭臬、國家機器全力推動?這些政策的轉變,後見之明者亦可看出:台灣在意識型態選擇上,已發生空前的巨變。

國民黨在意識型態和公共政策上「抄襲」民進黨,或「被民進黨領導」,或許可視作執政黨「消化、溶解」在野黨著力點,爭取繼續執政地位的高明政策,也視作國家領袖平衡各政黨主張,促進和諧的權宜。假設此邏輯成立,當局一切游移擺盪的爭議性談話,如台灣地位未定、外來政權、台灣人的悲哀、出埃及記等,都會有不同的解讀和評價。

但是事實是否如此?國民黨和民進黨的意識型態區隔模糊化目的是達到了,國家定位和目標的反覆游移,卻也困惑住部分選民,從省市大選結果看,策略上不一定穩住了國民黨的票源,但台灣人民有不確定想法的比例正日增,最新民意調查已反映出這個結果。

海峽兩岸對台灣發展走向漸難掌握,對台灣全力衝刺要進聯合國和國際組織的企圖用意,產生疑慮和不同的解讀,間接增加敵意、猜忌和對台灣的不利動機。「一九九五閏八月」一書,不過撩動台灣人心靈中深沈的夢魘,但恐懼的根源都不外他求。

兩大黨意識型態若即若離、時近時遠,「愛台灣」的競賽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治安、環保、國土規畫、重大經濟交通建設、兩岸經貿投資,都可以扯上愛台灣和統獨問題,泛政治化個案日增,扭曲的公共政策辯論,談決策品質顯然奢求。

泛政治化普遍,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扣帽子、動機論便成時尚。政治人物、企業家、學者、媒體、社團,任何言論行動,都可賦予動機而面臨褒貶。台奸、賣台集團、中共同路人或台獨分子、漢奸、暴力分子帽子滿天飛,社會道德紀律和個人品德日趨下流。

意識型態政治掛帥,口號政治、符咒政治的消費量大增,但任何響亮號召的半衰期急遽縮短、加速消耗,包括生命共同體、歷史新開端、台灣優先、天下為公、主權在民、存在就有希望、存在就有發展,各式新口號創造、折損快速。國家領袖常常透過電視新聞,再三重申自己的國家認同和治國理念,或時常更新講詞中的「key words(關鍵字眼)」;更糟糕的是在關鍵時刻,反對黨總有不同的解讀,民眾更迷惑,看法也更分歧。

民粹威權主義

這些錯綜複雜的政治、社會情境下,醞釀出新黨誕生的條件。但新黨的出現提供選民的寄托和希望,並沒有解決台灣整體意識型態紛爭錯亂的問題,反而還增加選民間對抗分歧的裂隙,統獨雙方或三黨民粹主義的手法和對抗,使得局勢更不易收拾。

政治作為的評價褒貶,有時不問動機、過程,只看結果。強調「二分法」為基礎的衝突和鬥爭,將所有過錯委諸敵人;權威原則領導、壟斷大眾傳播媒體,極權主義特徵若隱若現,目的指向建立新國家的成形和發展。

學者指出,台灣在特別歷史環境下,要求權力的集中和壟斷,國家的意志和利益均由一個核心勢力明確而絕對地界定,新的威權體制已然形成。為了因應反對勢力衝擊、舊勢力覬覦、原有體制的限制,爭取人民的認同支持、切斷舊體制的關係和畫清與中國的界線,逐步建構而成民粹威權主義的意識型態和制度。主權在民不斷提出,對照各種新政走向,這種論證有其根據。

台灣的確走向「歷史的新開端」,但新的意識型態是帶領台灣走出困局,或走向更困頓難測的未來,目前沒有人知道答案。台北市長選舉可以避談意識型態,但總統選舉或許可以提供檢驗「李登輝主義」這套新意識型態的機會。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