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尋找靈魂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4-29

瀏覽數 7,300+

尋找靈魂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希羅菲盧斯(Herophilus)(335-280 BEC),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

鄧肯.麥克杜格爾(Duncan MacDougall, 1866-1920)

許多未來學家認為,若將大腦構造摸個透徹,說不定有一天能以科技模擬心智,或將心智上傳至電腦。這種心智產自大腦活動的看法,屬於唯物論觀點,但不少思想家堅持靈魂和物質是兩回事,死守身心二元論。法國哲學家笛卡兒在1600年代中期,提出心智或「靈魂」是有別於大腦的存在的說法,兩者以他稱為「靈魂之座」的松果腺相連。古希臘醫師希羅菲盧斯在解剖人腦後,認為靈魂就位於第四腦室底部凹處、充滿液體的寫翮中。

1907年,美國醫師鄧肯.麥克杜格爾將六名垂死的肺結核病人放在量秤上。他推測人一死靈魂離體,秤上的體重數字便會減少。麥克杜格爾的實驗結果發現靈魂的重量為二十一公克(零點七盎司)。可惜的是,他和其他研究者一直無法重複實驗結果。

有些實驗發現,思想、記憶、人格會因大腦受損而改變,腦造影研究也可定位感覺和思想在腦中的區塊,這些結果更加證明了身心唯物的觀點。舉例來說,右腦前額葉受損可能會讓人性情大變,成為高級餐廳和美食狂熱分子,這就是人稱美食家症候群(gourmand syndrome)的症狀。二元論主義者笛卡兒或許會辯說,正是因為心智透過大腦運作,大腦受損行為才會改變。拆下方向盤,車子運行模式會變得不一樣,但這不一定代表沒司機在開車。

另可參考:降靈會(1848年),超自然電子噪音現象(1956年),人體冷凍技術(1962年),腦死(1968年),《論死亡與臨終》(1969年),瀕死經驗(1975年)

-------------------------------------------------------------------

圖說:《主教之死》(The Death of a Bishop)(帶金木板蛋彩畫),由十五世紀加泰隆尼亞一名無名氏畫家所繪。畫的上方是天使和惡魔,雙方正在爭奪從已近彌留的主教身上脫離的靈魂。

尋找靈魂_img_1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本文節錄自:《死亡與來世:從火化到量子復活的編年史》一書,柯利弗德.皮寇弗(Clifford A. Pickover)著,李之年譯,天培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