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一場大風雪,將北京城的湖水全凍成硬實的大冰塊。聖誕節這一天,簡伯璋和簡華萱跟著父母到頤和園,溜了一天冰刀,雖然摔得全身都痛,紅撲撲的小臉仍溢滿興奮。在台灣,他們從沒有這樣的經驗。
事實上,在北京兩年多,這對十歲左右的兄妹還有太多新鮮經歷。
他們進了當地小學,注音符號暫丟一邊,開始學認簡體字、念英文,以及台灣中學程度的代數和邏輯,每學期拚八次段考,家裡因此貼了一牆壁的大陸獎狀。「老師誇他們有禮貌、愛整潔,可以起模範作用。」簡太太自豪地說。
成績雖好,但他們卻一點也不快樂。
有一回,老師出了個作文題目「我的祖國」,簡伯璋非常困惑地問母親?「我到底要寫哪個祖國?」上思想品德課的時候,教到國共內戰歷史,老師一提到「國民黨」三個字,全班同學就一起轉過頭來盯著他。有一次,簡華萱班上的同學還圍著她大叫:「妳是國民黨!」小女孩哭著回家。
課業比台灣緊
大陸的台商家庭當中,極少有人像簡勝德這樣「敢」讓孩子進一般小學念書。兩個孩子原本就讀新竹科學園區附設小學,成績名列前茅,還當班長。兩年多前,簡勝德調任北京宏碁擔任協理,花了半年時間為孩子找到合適的學校,便帶著全家赴任。夫妻倆覺得,換個環境,孩子也許就不會像在台灣對課業求好心切,「畢竟沒學過簡體字,念不好是當然的。」簡勝德和太太一直給孩子心理建設。
結果,因為北京學校有嚴格的教師評鑑考核制度,課業逼得比台灣還緊,更沒想到孩子課業很快就追上去。但是,孩子卻一再向他們表示不適應,「每個星期總會抱怨一兩次」,簡太太估算。
剛開始,夫妻倆以為孩子在懷念園區--只要吆喝一下,大伙兒一起打棒球、兵兵球,後來發現的確存在扞格不入的難題。例如,他們不喜歡同學打架、吐痰,更難接受的是,老師和教學紀錄片裡經常批評國民黨,還有同學揶揄的眼光。
一年之後,簡勝德決定讓孩子轉學到國際學校,那裡的同學來自世界各地,包括台灣,也不再有思想課程,孩子馬上快樂起來。
「其實,我們很想讓孩子在原來的學校多念一陣子。」簡太太表示,大陸的教學並非全不可取,雖然創意比園區小學差,然而對於作文架構、語言邏輯的訓練卻較嚴謹,但是實在不忍心看孩子經常愁眉苦臉。
現在,兩兄妹在課業上更是遊刃有餘,父母親幫他們找了音樂家教,哥哥學小提琴、妹妹學長笛,而且已經可以小露身手、演奏一些小品。
偶爾家裡有台灣去的訪客,兄妹倆還會興致勃勃地出題讓客人猜猜簡體字:「左邊一個口、右邊一個十,那是什麼字?」(答案是「葉」) 這一切,大概足以讓這對兄妹將來回台灣之後,有一生難忘的記憶,還有訴說不完的鮮事和朋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