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讚美與好評標籤的潛在危險性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3-30

瀏覽數 15,700+

讚美與好評標籤的潛在危險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若人們有成功潛力,他們該如何對自己的潛力產生信心呢?我們該如何使他們對自己的潛力有信心?讚美他們的能力,讓他們知道自己有成功的條件?有超過八成的家長告訴我們,必須讚美孩子的能力,以提升他們的信心與成就。你大概也贊同,這很有道理。

不過,我們也開始擔心,因為我們想到定型心態者已經太過於聚焦他們的能力:「這樣夠不夠高?」;「這樣體面嗎?」,若讚美其能力,會不會導致他們更加聚焦於能力呢?這麼做,會不會形同告訴他們,我們重視的是能力,甚至,更糟的是,形同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表現與成績來判定他們的潛能?這樣不就是在教導他們定型心態嗎?

亞當•蓋特(Adam Guettel)被稱為「王儲」、「音樂劇救星」,他的外祖父是鼎鼎大名、為《奧克拉荷馬》(Oklahoma!)、《旋轉木馬》(Carousel)等經典音樂劇作曲的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他的母親大力讚美他的天賦,其他人也是,「他的天賦顯露無疑,很出色」,《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極力誇獎。問題是,這類讚美真能鼓勵人們嗎?

研究的迷人之處是,你可以詢問人們這類問題,獲得解答。因此,我們對數百名學生進行研究,他們大多是青春期早期年紀。我們首先讓每個學生回答擷取自非語文智商測驗的十道有相當困難度的題目,他們大多在此測驗中表現得相當不錯,完成後,我們讚美他們。

對其中一些學生,我們讚美他們的能力,告訴他們:「哇,你答對了八題耶,很棒的分數,想必你很聰穎。」他們就如同亞當•蓋特那樣,受到「你真有才華」的讚美。

對其他學生,我們讚美他們的努力:「哇,你答對了八題耶,很棒的分數,想必你很努力。」這樣的讚美不是使他們感覺自己有某種特殊才能,而是讚美他們為成功作出的努力。

這兩組學生的出發點相同,但獲得讚美後,他們開始有所差異。如同我們原先擔心的,讚美能力使得學生進入定型心態,他們也表現出定型心態的種種跡象:當我們給他們選擇時,他們拒絕了富挑戰性、他們可以從中學習的新事務,他們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他們缺點、使他們的才能受到懷疑的事。

蓋特十三歲時獲選在即將於大都會歌劇院上演,並且電視轉播的歌劇《牧羊童與夜訪者》(Amahl and the Night Visitors)中擔剛牧羊童Amahl 一角,但他以他的嗓音已經變了為由,婉拒演出,「我假稱我的嗓音變了……,我不想應付這壓力」,他說。

相反地,那些被讚美作出努力的學生當中,有九成願意接受富挑戰性、可以從中學習的新事務。

接著,我們讓學生回答更困難的新問題,這回,他們的表現不如上次那麼好。先前被讚美能力佳的那些學生,這下認為他們其實不聰穎;在他們看來,若成功意味他們聰慧,那麼,不怎麼成功就意味他們聰慧不足。

蓋特也這麼說:「在我的家庭,優秀就是失敗,很優秀也是失敗……,只有卓越才是成功。」

那些先前被讚美努力的先生,想法就不同了,他們認為,困難意味:「需要更努力或嘗試新方法」,他們不認為這是失敗,他們不認為這反映他們不聰慧。

學生對於答題的樂趣又作何感想呢?在第一回作答成功後,所有學生都覺得有趣;在第二回作答更困難的題目後,能力組學生說這不再有趣了。當你賴以成名的原因、你的特殊才能有被危及的之虞時,不可能覺得有趣。

蓋特這麼說:「我真希望我只是輕鬆地享受樂趣,沒有那種有潛能、必須成為卓越者的負擔。」跟我們研究的那些孩子一樣,才能之累抹殺了他的樂趣。

被讚美努力的那群學生仍然喜愛答題,其中許多人說,困難的問題最有趣。

接著,我們觀察學生的表現。在歷經困難的第二回合後,先前被讚美能力好的那些學生表現下滑,縱使我們再給他們一些較容易的題目,也未能改變這種現象。一旦對他們的能力失去了信心,他們的表現就比一開始還差。被讚美努力的學生則是表現愈來愈好,他們用難題來提升他們的技巧,於是,再給他們較容易的題目時,他們的表現更佳。

由於這些測驗題取自智商測驗,因此,你可以說,讚美能力導致學生的智商降低,讚美努力則是提高學生的智商。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蓋特後來並未一帆風順,飛黃騰達,他有強迫症的不自主抽動症狀,啃手指啃到流血,「和他相處一分鐘,只需一分鐘,你就能從他開始出現的抽動症狀看出隱藏於背後的恐懼」,一位採訪者說。蓋特也掙扎於嚴重、重複發生的藥物成癮問題。「天賦」非但沒有賜福他,反而造成他充滿害怕與懷疑,這才華洋溢的作曲家並未發揮他的才華,他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逃避這才華之累。

但值得慶幸的一點是,蓋特認知到他有自己的人生之路可走,不需要受到他人及他們對他的才華的看法左右。有天夜裡,他夢見他的外祖父,「我和他一起走進一部電梯,我問他,我到底行不行,他很慈祥地說:『你有你自己的聲音』。」

那聲音最終有沒有出現呢?蓋特為浪漫音樂劇《晴光翡冷翠》(The Light in the Piazza)創作的配樂,使他贏得2005 年東尼獎(Tony Award)。他把這大獎視為讚賞他的才能,抑或是讚賞他的努力呢?我希望是後者。

我們的這項研究還有一個令人既驚訝、又憂心的發現。我們告訴每個學生:「我們將去別的學校,我想,那些學校的學生會想知道這些題目」,然後我們讓他們在一張紙上寫下他們的感想,也在紙上留了空白處,讓他們填寫他們的答題得分。

你相信嗎,那些被讚美能力佳的學生當中有將近40% 竟然在寫出自己的得分時撒謊,而且都是寫了不實的較高分數。在定型心態下,不完美是件羞恥的事(尤其是若你很有才能的話),羞恥到致令他們撒謊掩飾。

光是讚美他們聰穎,就把普通孩子變成撒謊者,這太令人憂心了。

撰寫這些研究發現後不久,我和一位年輕人見面,他為即將參加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舉辦的測驗的學生當家教輔導老師,他為了其中一名學生來找我諮商,這名學生做練習測驗,向他謊報她的得分。她付費請他當家教老師,他應該教她那些她答錯了、不會的部分,但她卻不告訴他事實,不讓他知道她哪些部分不懂。

向孩子讚美他們聰慧,最終卻使他們覺得自己更笨,也展現更愚蠢的行為,但表面上,他們聲稱自己更聰慧。我不認為這是我們對人們貼上「有天賦」、「有才能」、「出色」之類好評標籤的目的,我們無意導致他們喪失接受挑戰的興趣,丟棄他們的成功訣竅,但真的存在這種讚美的潛在危險性。

一位男士讀了我的一些研究報告後,寫了這封信給我:

親愛的德魏克博士:

拜讀妳的著作,令我很難過⋯⋯,因為我認知到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孩提時,我是資優兒童協會(The Gifted ChildSociety)的一員,我的智能持續受到人們讚美。我現年四十九歲,人生一路走來,我並未充分發揮我的潛能,現在,我學習對工作努力以赴,不再把失敗視為愚蠢的象徵,而是象徵欠缺經驗與技巧。妳的著作幫助我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

賽斯•亞伯拉姆斯(Seth Abrams)

這就是好評標籤的潛在危險,我們可以採取不同的做法,我將在探討父母、教師、與教練的那一章再回到這個主題。

讚美與好評標籤的潛在危險性_img_1

本文節錄自:《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一書,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著,李芳齡譯,天下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unsplash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