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環境學者卡森(R. Carson)著名的預言:人類濫用殺蟲劑、農藥,影響鳥類繁殖力,地球未來的春天,將不再鳥囀鶯啼。
事實上,生態危機與人類秉有的成長價值觀息息相關。「追求成長」一直被視為推展人類文明的動力;但深刻反省後工業時代諸多困境,政治學者彌爾布雷斯在「不再寂靜的春天」一書,試圖提倡永續社會的生態價值觀,挑戰現代人信奉不渝的成長信念。
回顧地球歷史,如果將整個地質時間比喻為長度一年的電影,影片中的一秒相當於一四六年。這部地球生命記錄片裡,恐龍出現在十二月十三日到聖誕節,享壽十三天;現代人則在子夜前十一分鐘粉墨登場;人類文明僅肇始於電影結束前六十秒。
受「成長再成長」意識型態驅策,為求「好還要更好」,人類在這短短「十幾分鐘」裡,迅速發展出高污染農業、工業,深重斲傷大地生態。全球雨林每分鐘消失一百英畝(約兩個高爾夫球場);未來二十年內,亞馬遜盆地有超過一百萬的物種滅絕。若按照科學家洛夫洛克(J. E. Lovelock)的「大地之母」假說,大地之母雖有調控能力,但熱帶生態系的破壞,將大幅削弱地球的包容力。
不能只做一件事
如果地球歷史長度像紐約帝國大廈,人類文明歷程才薄薄十張紙厚度。人種活躍在地球史上雖只瞬然一瞥,卻因為侵略性超強的擴張性格,讓四十五億高齡的大地之母,面臨存亡之秋。地球資源被人類過度消耗,負荷力遭受嚴重威脅。
若依照人類戕害生態的速度,彌氏質疑,在這齣為期一年的地球電影中,人類能不能活過一天?
彌氏因此從環境社會學角度提出「我們不能只做一件事」與「然後會怎樣」的治本概念,提醒人類在進行每項發展時,都得瞻前顧後,考慮整體生態的平衡。
例如,開發核能固然可以促進經濟成長,但核能對環境傷害的成本卻更可觀,核廢料的危險期在十萬年以上。而為追求高生產力,人類汲取地球能源的速度,是其再生速度的一萬倍。
誠如凱頓(W. Catton)分析,人類目前生活所依賴的只有一份真正的負荷資源,其他則是「幽靈」負荷力。我們早已在耗損第七代子孫的生命能源。
要讓地球生命影片繼續搬演,人類必須設計一套永續長存的經濟體系,這個體系是植基於合力而非角力。國與國間以合作取代競爭,即使在政治、軍事上對立的國家,也可以採取「敵對合作」控制環境污染。
在打造新環境社會的過程,「社會學習」是其中首要精神。彌氏規畫出促進政府學習的組織架構,期勉所有人共同「調好頻道」,協力學習新的生態價值觀,以挽救當前環境危機。
這個新環境範型社會的價值觀,是維護生態系完整及良好運作狀態。大地生命資源日短,人類無法再憑恃自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以來「人定勝天」的理性信仰,認定以人的聰明才智,足可開發新資源,而恣意浪費既有資源。
從人類文明生命周期來看,工業文明似已步入衰頹的曲線。若要實現永續的新環境社會,應從強調自私、競爭和追求物質財富的A型社會,轉變為長存、合作、公道、關懷的B型社會。而改變文明要跨出的第一步,就是扭轉人類積習已久的思考方式,培養兼具生態完整和社會公道雙重意義的生態公道觀。
彌氏的生態公道觀顯然和競逐成長數字的主流社會背道而馳,他主張限制人口增長,遏抑無節制的消費行為,都與標榜生產、成長與權力的市場經濟消費觀大相逕庭。
最大的污染--人
現代科技功過也被彌氏納入生態反省的思考架構下。在父系宰制的社會,人類易有剝削大自然的傾向,而科技正是宰制社會的基石。幾乎一切有組織的科學研究,都出於宰制動機。他體認,科技驅使人類角逐權力與控制力,使冷漠與疏離取代人類本有的關懷。不斷追求權力與財富並不能永續長存,惟有揚棄宰制的心態,才可能建立新環境永續社會。
彌氏觀察,人類整體的危機來自人口數量與科技兩個重大變遷。為免於過度依賴科技,人類要秉持環保主義,甘於樸素,過著外在儉樸、內在豐富的生活方式。
政治學者出身的彌氏對科技抱持質疑態度,顯然迥異於「蓋婭,大地之母」作者、具醫學背景的洛夫洛克。洛氏並不否定科技成果,認為要和大地之母和諧相處,應繼續維持及改善各種科技,而不是以「返歸自然」的運動來抗衡。
此外,控制家庭人口,更是新生態社會學習最重要的一環。彌氏不諱言,包括所有生物的地球生命社群,比人類社群更真實、更有價值。人類不該再盲目發展、擴增人口,破壞所有生物社群共有的大地之母。如果擴張性的經濟體系持續下去,「人類最後不是因資源匱乏而餓死,也會被過量垃圾窒息。」彌氏警告。
據環境學者哈定(G. Hardin)歸結,全球只有一種污染,就是「人類自已」。為了養活過多的人口,人類研發高科技、高污染的農工業,危及地球生態。彌氏再三呼籲,尊重生命與限制人口的觀念,並不一定相牴觸。在日漸劣化的地球生態圈,生命神聖的觀念必須讓路於負荷力神聖的概念。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每年一千種以上動植物絕種的警鐘,也不能敲醒人類,人口繁衍已阻礙其他「物」口的生機,甚至最後將反撲危害人類本身。今年聯合國召開世界人口會議,第三世界與回教國家都仍堅決反對墮胎、抑制人口成長。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去年公布的統計資顯示,歐洲、美國、日本等國國民,贊同環保應優先於經濟發展。儘管環保優先主義已漸成形,但地球土壤劣化的面積早就超過中國大陸和印度面積總合,近世界土地的一0%。全球沙漠化現象持續擴大,多數非洲國家人口增加仍超過糧食的成長,導致非陸多國餓莩盈野。
東風不來、柳絮不飛?
反觀台灣,經濟環保孰輕孰重猶爭論未休,「亞太環保研究」前年公布,台灣空氣污染一年平均有兩百天達有害健康的程度;台灣環境負荷力在每平方公里人口數、機動車輛數和製造業家數三項,均為世界第一。經濟部今年發出警訊,台灣已經名列水源短缺地區之林,水質惡化積重難返,土壤含金屬量偏高,每天垃圾總量兩萬噸以上。而對區域生態影響至巨的沿海溼地,正快速消失。
哈定將人類智識分為三種;識字智能(literacy)、算術智能(numeracy)與能洞察世界複雜性的生態智能(ecolacy)。目前台灣教育體系多著墨在前兩者,對生態智能的認知仍待啟蒙。
孜孜於年經濟成長指標的台灣社會,對於惡質化的生態環境,當然可以不痛不癢、視若無睹,只是第七代子孫的春天,或許將是東風不來、三月柳絮不飛地闃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