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百年工藝老店,要比歷史各個都有來頭。由於茶文化發達,伴隨喝品茶而來的各式道具也孕育而生。其中擔任保存茶葉香氣的筒子,開化堂肯定是許多選物達人的私房推薦。
說起我與開化堂的緣分,要回溯到三年前。當時還在媒體工作的我,在第六代傳人八木隆裕來臺宣傳時,有機會與他訪談,也讓我想更加了解這個傳承百年以上的老品牌,究竟是如何將百年工藝代代相傳,還持續受消費者肯定。於是,這回的京都採訪,我決定前往本店一探究竟。
開化堂外觀潔白整潔,相當舒服。
開化堂本店位於下京住宅區的巷子裡,小小的店面不是十分起眼,若不是外牆有一條小展示窗擺放了一些招牌茶筒,很容易就會忽略它的存在。就連店面入口都相當隱密。打開拉門入內後,尚無法一觀店內全貌,一堵牆面遮住了視野,需要先通過小廊道才能進入店面。
第六代傳人八木隆裕這次剛好前往米蘭家具展而無緣相見,但留守的第五代老闆娘八木和子非常熱絡地幫我介紹,還派職人帶我參觀後方的製作工廠。
千錘百鍊的深度內涵
創立於明治8年的開化堂,每一個茶筒均由手工打造,是一個強調職人手做精神的產品,由於相當費工,規模自然大不起來,說是製作工廠,總共作業人員也不到10人。有人負責彎曲金屬、有人負責敲打定型、有人負責調整,各自有負責的分工項目。職人表示,最初的工作便是學習切割金屬,別以為很簡單,金屬材質堅硬又有一定厚度,一不小心切歪了,整片金屬就報廢,是相當需要力氣的工作,對女生來說更是吃力。開一個茶筒需要經過130多道手續,一個人一天頂多製作10個。
以前年代使用的敲打工具。
從第一個步驟:金屬切割就相當費工。
師傅正在彎曲茶筒、調整形狀。
敲打可讓金屬不那麼銳利,以免使用受傷。
金屬裁切後,就開始進行彎曲、固定、加底、敲打、調整等,為了避免使用者受傷,內部銳利的金屬更需要敲打使之圓滑。職人也告訴我,製作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在於蓋子與瓶子的密合度。當蓋上茶筒蓋子時可以發現,並不需要用很大的力氣,只要輕輕往下推,蓋子就會慢慢順勢往下密合起來,類似氣密窗的概念。如何讓瓶身與蓋子寬度對得剛剛好,且上下要均勻,十分不好拿捏。一個學員若要學習到能獨當一面,至少需要耗費10年的時間磨練。
目前開化堂的茶桶材質共有銅、黃銅、白鐵三種,經過千錘百鍊捶打敲出的手工茶筒,摸起來充滿手工的溫潤質感,隨著使用的頻繁,金屬就會從原本閃亮的色澤漸漸轉為暗沉,最後則是溫潤的金屬色澤,越用越耐用,顏色也越來越耐看。
茶筒主要有三種材質,分別是銅、黃銅、白鐵。
隨著使用時間延展,金屬會呈現不同色澤,越使用越有風味。
足以成為傳家之寶的驕傲
以前日本的茶筒大多以陶器製作而成,價格高而且笨重,後來從英國進口白鐵後,開化堂開始用其打造較輕且容易保存的茶筒,自此成為日本手工茶筒的濫觴,至今有140多年歷史。日本家家戶戶都以能有一個開化堂製作的手工茶筒為傲,甚至常被當成傳家之寶。由於提供維修服務,常見到帶著傳家寶前來維修的年輕人。這種景況每每都讓他們格外警惕自己,一定要替使用者打造出足以傳家的茶筒。
除了茶筒,還可看到各式茶壺等製品。
舀茶的茶勺,還可在上面刻上名字。
店內也有裝茶與收藏的小袋子。
八木隆裕曾說:「當茶變得容易取得後,想坐下來好好泡一壺茶的人反而變少了。我們的東西一向被認為高不可攀,但其實很耐用,可以用上百年,這樣來看就一點也不貴了。我想要改變大家的觀念,也希望實際看看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些商品的感覺,每次看到有孫子、孫女拿著我們的東西過來時,就會覺得再怎麼辛苦都是值得的。」正因如此,年輕時在免稅店工作的八木隆裕才會改變想法,決定繼承家業。
現在開化堂的茶筒已經不只用來裝茶,也是收藏香料、咖啡等最好的容器,英文很好的八木隆裕,這幾年積極尋求拓展海外市場,先前就與日本設計生活情報誌《Casa BRUTUS》、愛馬仕等歐洲精品合作推出限量品,展現出強烈企圖心。
在這個講究快速、大量生產的年代,開化堂以手工製作的精品茶具,再度讓我體會京都對慢活美學的堅持。
開化堂
地址:京都府京都市下京区河原町六条東入
營業時間:9:00~18:00;假日休
電話:075-351-5788
本文節錄自:《大人的關西私旅:職人選物、特色旅店、藝文書屋、設計雜貨、美食咖啡52選》一書,羅沁穎著,時報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