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無國界的流行-傳染病

孫秀惠
user

孫秀惠

1994-11-15

瀏覽數 12,450+

無國界的流行-傳染病
 

本文出自 1994 / 12月號雜誌 第102期遠見雜誌

異形侵襲地球人。擁擠的街上、忙碌的辦公室、學校、家中、交通工具上,它們無處不在,甚至你最親近的人體內,就潛藏著不知何時會冒出來的怪物。科學家不斷研製新武器,卻常發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這是科幻片的情節嗎?不是,只是一群從幾百萬年前就存在地球的細菌與病毒,重新向人類展示它們的威力:

.聯合國衛生組織十月初在日內瓦發表報告指出:今年一到九月,全球已有二十三萬六千三百多個霍亂病例,平均每週發生六千二百多個。

.英國傳出聳人聽聞的噬肉菌;印度肺鼠疫流行;一整船到中美洲旅行的遊客,感染上不知名的腸炎;而台灣的登革熱則越過了北迴歸線和中央山脈,在今年成為全島的流行病……。

人類曾經一度認為這些肉眼看不見的敵人,已經不足畏--抗生素的發明,讓許多可怕的傳染病,成了緊箍咒下的孫悟空,甚至有人宣稱,大規模的細菌性傳染病會像恐龍一樣從地球消失。在六0、七0年代,傳染病學也被先進國家的醫界視為「夕陽工業」,研究的學生愈來愈少。

然而,今天從全球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就可以發現,過去的樂觀純粹是妄想。不僅新的世紀傳染病--愛滋正在荼毒全球,連過去的老病症如肺結核、痢疾等,都出現了世紀末大反撲。

病菌竭力求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一九九0年時,全球一年有四百三十萬人死於肺炎、三百二十萬人死於腸炎、三百萬人死於肺結核、兩百萬人死於B型肝炎……。(見二六頁附表)

過去先進國家的人民隔著電視螢光幕,不痛不癢地看非洲瘟疫橫行,但進入九0年代,許多人赫然發現:細菌與病毒是無所不在的。

去年,美國洛杉磯郊區的一所中學,校內有三0%的學生感染了肺結核,而且有些人體內存在著多種變異的結核菌,一般的抗生素對之起不了作用。一個學生還因此切除了半邊的肺。

「兩百年未有的流行病恐慌,正在西方世界醞釀開來。」世界衛生組織官員拉賀金觀察指出。

美國根據恐怖小說作家史帝芬金小說改編的迷你影集「The Stand」,描繪超級病毒荼毒全球的狀況,年前在美國得到了最高收視率,或許正說明了大家普遍的恐懼。

為什麼過去人類認為在掌控之下的傳染病,今日會再度猖獗?

最簡單而直接的答案是:「病菌也在竭力求生。」哈佛大學微生物學者費爾德指出。

當盤尼西林以及其他抗生素問世後,已經在這個地球生存了幾億年的微生物,也開始調整自己去適應一個充滿「有毒物質」的環境。盤尼西林在全球普遍使用不到兩年時,醫學界就發現了第一種具抗藥性的葡萄球菌。

抗生素的種類愈多,具抗藥性的細菌或病毒品種就愈多樣化。科學家發現,某些病菌能自行產生酵素摧毀抗生素,另有些細菌甚至可以藉由細胞的結合,從別的菌種身上取得抗藥性。(見一一八頁附圖)

今年非洲的盧安達因戰亂帶來了霍亂,奪走了五萬多條人命。然而,事件的背後還有另一個原因造成這麼多人喪命;此次流行的霍亂含著一組全新的病菌,是過去治霍亂的藥物所無法消滅的。

最可怕的是,在抗生素濫用的情況下,目前任何有藥物可治的傳染病,均出現了抗藥性的新菌種。

除了老病出新招之外,全球目前每年還有十幾種新的傳染病問世,令醫學界疲於奔命。

不過,深入追究這些現象的成因便可以了解,除了醫藥的層面,傳染病的猖獗,其實與二十世紀末全球共同面臨的社會流行病,如環境的破壞、貧富的差距、大規模的移民潮等關係密切。

人是真正入侵者

巴西的雨林經過這幾年的破壞之後,至少為人類帶來了五十種新的傳染病。真正的入侵者不是病菌而是人類。

耶魯大學傳染病學者蕭博表示,這些新的傳染病多半經由雨林動物身上的寄生蟲,將危害人體的細菌或病毒傳播出來。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美國的東北部。因為林地的開發,一種藉由昆蟲傳染濾過性病毒的萊姆病(Lyme),讓許多小鎮居民飽受劇痛關節炎之苦。最近在威斯康辛州與明尼蘇達州,又出現了另一種因環境開發導致的怪病,初期症狀像感冒,卻已造成數人死亡。

台灣北部山坡地近年來開發速度驚人,也已出現一些地區性的病症。例如台北新店地區的貓、狗,得到血絲蟲的比例偏高,醫界就認為與自然環境的破壞有關。雖然目前尚未有類似美國萊姆病的報告,卻不表示居住在這些新開發地區的人不會面臨類似的危險。

如果環境開發帶來的新傳染病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之惡,那麼,因貧窮造成的舊傳染病蔓延,則是整個國際社會漠視的惡果。

「大潮流」的作者萊特與麥馬納,觀察了後冷戰時代全球的發展情勢,曾在書中語重心長地指出:一個社會健康與否,可以從社會裡盛行的疾病來衡量;傳染病防治逐漸崩潰瓦解,其實就像鐵橋斷裂之前的繡蝕,早已累積多年了。

傳染病全球化,正是因國際社會的發展長期營養不均。

一九九0年,世界新生人口有九0%誕生在開發中國家,可是這些地區的國民生產毛額(GNP)總合,卻不到全球的十分之一。追求生存與更好生活的腳步,從鄉村湧入都市、從落後地區合法或非法地移往先進國家,不僅造成了社會負擔,也帶來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

以埃及首都開羅為例,上千萬人從非洲各地湧入,人滿為患的結果,有將近百萬人擠進一塊墓地內,把陵寢變為住家,形成了一個當地人口中的「死人城」。在那兒,無電、無水、無公共衛生設施,至今依然是埃及政府最頭痛的傳染病死角。

無論是利馬、喀拉蚩、馬尼拉或墨西哥市,哪裡有超大型的城市,哪裡就有超級貧民窟,也有傳染病的定時大炸彈。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馬尼拉的貧民窟中,肺結核罹患率是其他地區的九倍;孟買的城市周圍,痢疾的死亡人數是印度全國平均的三倍。巴西一億五千萬的人口,有四成住在沒有下水道的環境裡,醫界已經開始用「泛傳染病」(pandemic)來形容當地同時流行的多種傳染病。

疫情延繞世紀末

一九九一年,世界各國政府與衛生人員都睜著驚恐的大眼,瞪著中南美洲的霍亂疫情。大家害怕霍亂會像山洪暴發一般,從安地斯山麓的秘魯流向亞馬遜河流域,入侵超級大都市聖保羅、里約熱內盧、薩爾瓦多,再藉由頻繁的國際交通流入北美洲,甚至歐洲。

「今日的世界,幾乎沒有任何角落是對外封閉的,經濟與人民的交流無國界,疾病的傳染也無國界。」世界衛生組織官員拉賀金表示。全球一年透過海、陸、空交通,超過十億人次的國際交流,成為傳染病大規模擴散的最佳「坐騎」。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預測,一旦霍亂從南美洲散播開來,將會為害全球達十五年之久。

這一次印度肺鼠疫流行,短短二週內,就有五十萬人從疫情爆發地蘇拉特市,逃向國際大都市加爾各達,也引起從羅馬到東京全球連線的防疫警備,再一次說明了現今傳染病無國界的憂慮。

然而換個角度來看,許多大規模的傳染病,並非無法早期防治。

以一九九一年中南美的霍亂發源地秘魯為例,只要首都利馬市七百萬人口中,四0%的人沒有飲用水這個問題可以解決,霍亂就不會在三個月內奪走一千多條人命。

在非洲地區長年不斷的各種瘟疫,通常是因為政府無力(或不願意)花經費提供疫苗,以致於疫情擴大到不可收拾的程度。而先進國家若是自掃門前雪,不長眼睛的病菌仍然隨時會登堂入室。

專家預估,到本世紀結束前,全球疫情擴大的現象不會減少,面對這種狀況,哈佛大學費爾德教授說:「有人稱傳染病是「現代的中古世紀殺手」,既然如此,對抗傳染病全球化趨勢只有一個秘方,就是拿出中古世紀社會緊密團結的精神。」

世界衛生組織近年致力於建立所謂的「全球疾病監測系統」,就是想透過各個國家隨時傳送疫情或流行病的動態,即時地將醫療資源從「有」的地區傳送到「無」的地區。該組織的一名官員表示:「「花他國的醫療資源,也是對本國國民健康的一種投資」,已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這一次印度肺鼠疫爆發,除了國際組織外,共有歐、亞、美洲九個國家的醫療人員奔赴疫區協助,或許正是共識形成下的結果。

不過更重要的,可能是如何解決南、北半球,以及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日漸擴大的經濟差距。

雖然目前在這一點上沒有人能提出立即的解決之道,但或許正如羅馬論壇的學者在「全球革命」一書中所說的:「忽視,是今日許多全球性問題的禍首元兇,而正視自已和別人的需要,就是解決之鑰。」

傳染病全球大反撲的最大意義,就是告訴地球人:你們的命運休戚與共。

台海戰「疫」

今年九月中旬,印度肺鼠疫疫情擴大,台灣登革熱流行,有關傳染病的報導,並沒有因為秋涼而熱度稍減。

不過當國人的眼光集中在中南部的蚊子與印度的老鼠身上時,許多人都忽略了:海峽彼岸也是個與台灣休戚相關的傳染病大疫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今年九月的一份報告可知,大陸的每個省分,不分內陸與沿海,至少都有一種傳染病正在流行。其中犖犖大者如:

.霍亂侵擾的省分多達二十幾省,幾乎占了大陸省分的三分之二。

.西南省分如雲南、貴州、四川,包括恙蟲病等癢癢地區的傳染病從未減少,近來且因人口的外移,有擴大傳染之虞。

.東北的各個省分以及少數內地省分正在流行鼠疫,其中以吉林省最為最重。

.長江流域八省,血吸蟲的疫情有惡化的趨勢,罹患人口已趨過一百五十幾萬。

.內陸如寧夏、甘肅等地區以及西南省分,近幾年都出現許多無名的地方性傳染病,令醫學界至今仍束手無策。

此外,據中共衛生部一項大規模的調查,全中國有超過六成以上的居民,也就是為數七億的人口,感染一種以上的寄生蟲。

由於大陸人口日益增多,今年總人口將超過十二億人,而盲流湧往大都市討生活的風潮完全無法阻擋,世界衛生組織預測:許多在鄉間流行的傳染病,未來幾年可能於城市爆發。

忽視常是造成傳染病大流行的主因。

台灣的登革熱於民國七十七年首度大流行,事隔不到六年,今年不僅疫倩擴大,而且更加嚴重;疫情向全省擴散,第一型、第三型病毒同時出現,還發生了一個出血性登革熱死亡的病例,背後的原因正是因為忽視了病媒繁殖的力量。

台灣目前一年赴大陸觀光、探親、投資者高達一百五十二萬人次,足跡遍布大城小鄉,但未見國內衛生單位定期對彼岸的疫情向國人提出預警。台灣大學流行病所教授金傳春認為,兩岸交流已成為台灣防疫工作的大漏洞。

當政府無法善盡保護之責,台灣民眾面對大陸傳染病的威脅,自保之道也正是小心而不輕忽。

打算赴大陸嗎?先去打預防針吧!

(孫秀惠)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