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體制壞台大

蕭富元
user

蕭富元

1994-11-15

瀏覽數 12,400+

體制壞台大
 

本文出自 1994 / 12月號雜誌 第102期遠見雜誌

三年前,李遠哲院士回國演講「台大為什麼還不是一流大學」之後,台大如何在中國跨入二十一世紀肩負「開創高等教育革新」的使命,成為海內外知識分子矚目焦點。

台大擁有「一流學生、二流師資與三流行政作業體制」,是教育界常感嘆的現狀。若由教育的終極目標來看,一流學生沒有全然發揮才能,不僅代表「教育未盡其責」,更是個人與國家社會的最大損失。

台大面臨哪些嚴重的瓶頸問題?聯考常勝軍的台大學生是否經過菁英教育過程以變化氣質?又台大在歷史轉捩點上即將薰陶何種素養的人才,以解決未來中國重大疑難?這些均是關心我國高教品質的有志人士最該省思的課題。

事實上,任何一所國際一流學府,必有其成功的教育哲學,如牛津大學薰陶通達富修養識見的整合人才,芝加哥人學偏重培育具有「慎思明辨」能力的民主國家公民,哈佛大學強調全然展現一個人的才華與智能,同時對所處的未來問題,能以道德理解力,正視解決並承擔世界責任。

心餘力絀

台大的教育哲學在傅斯年校長時代初有其宏規藍圖,為學術真理、中國青年與世界文化傳承,培育「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人才,以「歸骨田橫之島」壯志,領導台大發揮書生報國精神。可惜中國的人格、傳統文化精神、中國對世界的鉅大貢獻,因哲人早逝,尚未全然發揮。

台大最為人詬病的是「來台大,去美國」的「過境教育」,沒有立志讓中國的高等教育在本土扎根、開花、結果,甚至未在求學、治學過程中,讓學生深入明瞭台灣、中國與世界政經、科學、文化的思潮與整體互動發展,所以求知慾強的台大學生難以跳出考試求高分的小格局。出校門後,不少台大人難以前瞻魄力奠定宏規制度,解決本土甚至亞洲、全人類即將面臨的問題。上一代知識分子,於是常責難「台大不如北大,台大對不起台灣社會」!

其實,台大校友們與校內教師也曾做多番努力,如傅校長成立「大一課程委員會」,重視學生基礎學問與語文訓練。錢思亮校長繼任後,也明瞭大學專門科目與普通科目的平衡,希望能推出「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共同課程。直至民國七十年虞兆中校長接任後,有感於「台大學生疏於社會使命感」,開始推動通識教育改革。

在教育部堅守「各校共同必修課」學分規定的僵化制度下,台大前任教務長郭光雄與相關課程老師仍努力開放國文、英文、中國近代史,為多重選擇的彈性作風,踏出課程改革的第一步。爾後,在李亦園教授與台大教師的努力下,教育部高教司劉維琪司長也勇於成立「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只是共同必修課四至六學分的限制過重,校內設立「台大通識教育規畫」小組,多次討論後,卻發現教育部根本沒有尊重各大學發展的空間。教育部愈以管理姿態限制台大的發展,台大師生早日由制度上著手改革的心願也愈強。

面對海峽兩岸即將來臨的歷史巨變、科學研究與跨國企業局度的競爭力、社會道德淪喪與制度積弊,有心人士對台大在教育、學術上引領改進的期盼也高達頂點。可惜校長選舉弊失太多,民選的陳維昭校長原可成為台大歷史變革的巨人校長,卻因選舉重重包袱與後顧之憂,讓台j人自傅校長起所秉持的中國知識分子風骨,完全吐不出嫩芽,更遑論掌握時代契機,開創學術發展與未來國運。

顯然地,台大要成為國際一流大學,必須在師資、教育學程規畫、教學品質、學術研究風氣、師生關係、行政首長遴選辦法及各層次評鑑制度著手。

台大教育學程規畫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一)認真導引大一學生有關大學教育的理想目標與課程規畫的教育內涵,激勵學生「主動追求其理」;

(二)以教育哲學理念設計適合我國文化國情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讓學生明瞭自己才性、志趣、未來發展潛力趨向後,修習基本知識範疇,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與人文素養,明瞭個人身心健康、個人與群體、社會、環境以及人類文明進步的唇齒關係;

(三)充實學生大學時代的學習生活,包括四分之一(即一年)的通識教育核心課、二分之一的專業課程及另四分之一的水平思考貫穿式學習。同時藉由社團活動,激發年輕人的理想、朝氣、幹勁,以團隊合作默契來發掘並解決社會中的小問題。

師資規畫最重要

台大若想在二十一世紀成為「東方哈佛」,首先必須在體認大學理想的共識下,自內而上進行教學、研究、羅致人才的多方改革規畫。一流師資的發掘與栽培是台大長期規畫發展中最要緊的事,台大應決定是採哈佛大學募財高薪禮聘世界級大師為起點;還是學柏克萊加大,以探究未來各學門發展潛力作經緯,瞻望世界學術思潮,改用彈性的薪資與行政制度,一方面栽培具潛力的年輕教授,另方面慧眼網羅富創意特色的傑出人才。

由於國內教授的「鐵飯碗制度」保障,台大的評鑑制度只有在教授升等時發揮作用,對於已升任而無心教研的朽木教授卻毫無辦法,不但誤人子弟,也成為台大各項改革的最大阻力。尤其因近親繁殖、派系糾葛及教授熱中太多校外事務等弊失,往往造成「劣幣驅良幣」的扼腕之嘆!

今年台大醫學院以選舉方式選出教授升等的學術委員,幾位中研院院士卻被除名在外,校園內政治化的傾向自院長、校長採用民主選舉後,已有腐蝕學術生根的作為。一位文學院教授戲稱:「就算是李遠哲來當校長,也難力挽狂瀾。」

台大的一籮筐問題,是壞在不良體制。台大既沒有哈佛大學自一六四二年即建立的「監督者董事會」,凝集傑出校友、各界碩彥人才,每週花近一天在哈佛討論校務,也沒有如同柏克萊加大的教授會,以掌管與教學、研究、學術發展相關事務的決定權。台大是完全沒有評鑑與監督體制!李遠哲院士所疾呼的「教授治校」,在台大卸任由一學期兩次校務會議決定大學新設系所等重要事項,兩百多人群聚一堂,只要一出現「程序問題」,即難達成共識。

值得慶幸的是,儘管有各種制度缺失,台大仍有一群孜孜不倦的教授,或半夜起床撰寫著作,或清晨四時準備教材,拚勁十足,升上教授也仍不斷追求國際學術水準,再忙也頗有教育家風範。只是可惜這群教授仍是「少數」。

誠然,台大是自由中國最高學府,受惠於國家社會處最多,有其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面對未來高等教育的新挑戰與國家民族轉捩點,台大是否能薰陶開創新局的遠見人才,正考驗著這一代台大人的道德力量與智慧。

(作者為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所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