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認為,作為全體之一的個人,會以追求優越性為目標而行動,想要脫離軟弱無力的狀態而希望變得更加優越,這是每個人都有的、顯而易見的欲望。(《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能讓所有人產生動力的,就是對於優越性的追求。這是對我們的文化做出貢獻的泉源。人的生活全體就是沿著這條活動的粗線,由下往上、由負往正、從敗北往勝利行進。」(《自卑與超越》)
與它成對的概念就是自卑感。阿德勒認為,這兩種情結每個人「追求優越性或自卑感本身都不是病,它們會為健康、正常的努力與成長帶來刺激。」(《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前面幾章,我們從器官缺陷切入,談到阿德勒對於自卑感的想法。另外,作為全體之一的個人,會把優越性當作追求的目標之一,這點我們前面也稍微提過了。但要注意的一點是,追求優越性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補償自卑感。如果把補償自卑感視為追求優越性產生的原因,這樣的想法屬於原因論。所以阿德勒提倡一般性的目標追求的概念,把優越性的追求看作是根源性的追求,而自卑感只是它的副產物而已。
但是,強烈的自卑感與過度追求優越性的現象,分別會造成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阿德勒認為它們在某些層面對人生並沒有用處。自卑情結若再增強,就會變成精神官能症。優越情結就是過度追求優越性的狀態,我們可以說它是個人性的優越性追求或是精神官能症性的優越性追求。
因此,阿德勒並不否定優越性的追求,而是質疑人面臨難題時,透過追求個人性的優越性作為解決途徑的作法。一般人不會有優越情結,也不會有優越感。會特別強調自己很優秀,還向他人誇耀這件事的人,不但不會去質疑自己是否真的優秀,甚至實際上不優秀也要裝作很優秀的樣子。問題出在於一直要表現出比別人優秀的態度,因為這表示這個人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喜歡回應他人的期待。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上更高大,他會刻意踮起腳尖,希望能獲得更多的「成功與優越性」(《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像這樣的人,雖然一心希望獲得他人的期待,但他所受到的矚目和期待的程度,可能不如自己心中所想。不僅如此,他還會對自己抱持過高的理想。假使現實的自己無法達到這個理想,他就會受到理想與現實的偏離所苦,用情緒性的方式責怪自己。
有優越情結的人,總是希望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更優秀,但這樣的人不但無法克服那些唯有自己積極努力去處理才能解決的課題,還會促使他選擇逃避。當他人對他自己期待的形象,和他的現況相差太大時,他甚至會產生放棄變得優秀的念頭。或者,為了讓自己徹底放棄變得更優秀,他會訂立一個現實的自己絕對達不到的理想。無論如何,個人性的優越性會讓人覺得自己很優秀這件事很重要,但努力追求個人性的優越性,將使得﹁面對與解決人生課題﹂這件事無法被列為最優先的目標。
這些擁有異於常人的野心的孩子,時常處於困難的狀況中。關於這點,阿德勒說:「因為我們習慣用成不成功等成果判斷一個人,而不是透過那個人面對困難、超越困難的能力判斷他。不僅如此,我們的文明,不太重視根本性的教育,比較重視顯而易見的成果或成功。」(《孩子的教育》)
做出成果確實有它的必要性,但不是只要拿出成果就可以了。更不是為了拿出成果,做什麼事都無所謂。
許多人面對困境時,關心的不是自己有沒有克服的力量,而是顯而易見的成功。但是,「幾乎所有不用努力就能獲得的成功,都很容易毀滅」(同前書)。這樣的人假如沒成功,要他再回過頭來面對人生的困境,簡直難如登天。
還有一個問題是,即使成功了,這些滿腦子也只想著獲得別人認同的人,一定要獲得別人的讚賞他才會感到滿足。這樣的人似乎沒有他人的讚賞就無法活下去,而且容易受到他人的意見左右。關於一點,我們會在後面討論現今普遍的賞罰教育(責罵和誇獎)的問題時看到這個現象。先不討論成不成功,就連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做出恰當的行為,都一定要獲得認同才會感到滿足,或者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才會做出恰當的行為。
這一點與前面看到的共同體感覺有什麼關聯呢?這些只考慮拿出成果,即使成功了也要獲得別人的讚賞才感到滿足的人,一點也沒有為他人著想,是為了自己著想。
還有些情況是,他的優越性並不那麼顯而易見。比如說,有些人覺得,只有自己在受苦。這樣的人總覺得,自己明明已經受了那麼多苦了,但周遭的人卻都不理解自己。這時候,對他而言,他人就會變成敵人。比如說,這樣的人生病了,他身旁的人擔心自己會不會說出什麼不恰當的話,所以與他接觸時都十分小心謹慎。周遭的人很難理解他生病的事。即使他可以明確指出身體某個部位的疼痛,擁有同樣疼痛經驗的人或者可以想像那種疼痛程度,他們只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對病人的痛苦理解有限。精神上的痛苦就更不用說了,這種痛苦只有當事者了解,不能因為別人不了解就責怪對方。即使如此,他們仍責怪他人,讓別人小心翼翼地對待自己,藉此讓自己取得比別人更優勢的立場。或者說,他們認為自己唯有透過這個做法,才能取得優勢地位。當然,並不是所有生病的人都是如此。
還有一種人是不努力改善自身狀況,內心惶惶不安,透過接受別人的幫助,來追求自己的優越性。精神官能症患者總是希望別人要幫助自己,希望別人把注意力都放自己身上。他們認為,他人應該要服務精神官能症患者,透過他人對自己的服務,讓自己成為擁有優勢的人。
精神官能症患者面對人生課題時會猶豫、裹足不前,或者藉由撤退,與人生課題保持距離。他會把自己放在一個確保自己可以成功,或者可以控制他人的位置。他們想追求的無非是輕鬆得來的優越性。這種意義的優越性追求是錯誤的,我會在後面整理出它的特徵。
本文節錄:《阿德勒教你面對人生困境》 一書/岸見一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