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疑雲籠罩的今天,仍有許多人相信台灣可以免於吃的恐懼,試著在重重陰霾中另闢新路。
穿過台灣省農業試驗所的寬闊草坪,不算大的「蔬果農藥殘毒快速檢驗室」內,瀰漫著一股淡淡的藥水味,檢驗人員切取四小片菜葉,加人一cc的甲醇浸漬,進行振盪萃取後,再和酵素作用三分鐘,加入呈色劑,觀察其呈色反應的快慢來計算抑制率,抑制率超過二五%,就顯示含有農藥殘毒,整個檢驗過程不過十來分鐘,比起現行化學檢驗所需的三到七天大大縮短。「台灣需要的是兼顧時效及精確的檢驗方法。」從七十一年就開始發展快速檢驗法的應用動物系鄭允博士滿懷信心地說道。
走出殘毒陰霾
現行的化學分析,是檢測殘存農藥代謝物的含量,精確度夠,但檢驗費時,不符合台灣蔬果運銷要求的快速。鄭允以農藥毒理學研發的快速檢驗法,則是針對農藥殘毒的管制,及時阻止含毒量過高的蔬果進入市場。八十年四月喧騰一時的小玉西瓜含地蜜農藥事件,就是由西螺農產品市場公司以快速檢驗法查出有劇毒農藥。
快速檢驗法每件樣品的檢驗成本大約是新台幣四塊錢,檢測時間為五到十分鐘,而現行的化學分析每件檢驗費六千元,需時數天。鄭允希望這套檢驗方法能讓農民把菜送來檢驗後,只需抽根菸、喝杯茶的時問,就可以知道結果,而不必花大錢又苦等待。
化學農藥的劇毒陰影四面埋伏,針對台灣高密度的農藥使用量,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最近研發出線蟲殺蟲劑的固相培養生產技術,這種新生物殺蟲劑,所利用的有益線蟲對植物無害,對人畜的安全性也高,有別於化學殺蟲劑的高毒性。
企畫室主任宋台生直言,地小人稠的台灣,比許多國家更需要生物農藥的保護,「這種牛物殺蟲劑不可能完全取代用了多年的化學農藥,但是至少可以搭配、減少化學農藥。」他希望可以從生物殺蟲劑開始,一步步淡化農藥殘毒的陰霾。
一些農民也開始感受到農藥殘毒的隱憂,他們不在實驗室中研究管制解決的方法,而從日常耕作中點滴累積為安全食品所做的努力。
在彰化縣永靖鄉崙子蔬菜專業區,一大片罩著綠網的菜園,網室中一排排的菜圃井然有序,有剛種下的種苗,有待收成的菜葉,滿室翠綠。台糖輔導這個蔬菜生產隊已有八年,以小包裝的「台糖清潔蔬菜」直銷市場,現在已成為擁有十五戶農戶、十五公頃種地、日產量八千包(約兩千公斤)的生產班隊。
農藥管制是生產隊的特色,從種植開始,所有農藥都有使用規定,十五種蔬菜的菜圃前都掛著一塊牌子,寫著蔬菜名稱、種植日期、噴藥日期及藥量、送檢日期,「我們還請專家來教農民怎麼用藥。」台糖溪湖糖廠蔗農社經理王照雄指著一排盛綠的萵苣:「對症下藥,成本比較低。」
蔬菜在採收前三到七天必須取樣送檢,以多重化學分析檢定農藥殘留量,合格後才能採收,不合格的則予以扣留或交由菜農自行處理,不納入共同運銷,台糖也不賠償。「現在不只產、銷,而是產、驗、銷一體。」彰化縣農業局長黃瑞祥指出。
採收後的蔬菜直銷中部各超市,北部則委由中青公司代銷,避免中盤商從中哄抬炒作,並且訂定最低保證價格,讓農民對生產隊更有信心。曾當選模範農民、傑出農家的陳瑞龍,現在是生產隊隊長,他記得過去總是被中盤商砍價砍得亂七八糟,如今有了穩定的產銷通路,黝黑的他靦腆地說,現在收入成長穩定多了。
農務課長張輝煌希望將這種模式在別的地方複製擴散,改寫農業市場零散而沒有管制的生態,「我們有組織,就有力量。」
不再擔心受怕
而在目前病死豬流向的把關漏洞尚難填補之際,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則從減少病死豬的根源工作著手。豬研所培育的SPF(無特定病源豬),用人工剖腹的方式取得仔豬在乾淨的實驗室中以人工餵養,不會感染一些易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豬隻疾病(如放線桿菌胸膜肺炎),所以在飼養過程中,不必添加藥物或抗生素,節省三0%的生產成本,安全性也增加。「一般豬的豬肝沒什麼人要買,」負責這項計畫的比較醫學系主任楊平政微笑道:「可是SPF的豬肝很多人搶著要,因為長得好又乾淨。」
現在SPF的商業豬場只有三處,因為必須具備乾淨的飼養環境,最好周圍兩公里內不要有其他豬場,然而以台灣可耕地每平方公里就有三點三戶養豬場的高密度,推廣也要相當謹慎。豬研所也在研究改善飼養方法,楊平政認為環境也許不能改,但方法的改善卻是可行的目標。
不必為飲食擔心受怕的日子並不是遙不可及,世界衛生組織(WHO)明定安全食品的責任分擔,要由政府、業者、消費者共同承擔,這也正是台灣應該凝聚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