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輸血,救命或致命?

孫秀惠
user

孫秀惠

1994-10-15

瀏覽數 13,950+

輸血,救命或致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4 / 11月號雜誌 大審弊案

一九九0年,居住美國的歐瓦太太即將接受一項血管手術,為了避免輸入不乾淨的血液,手術前她從自己體內還有一位親戚那兒,取得了幾袋血漿備用。她以為已經安全無虞了,然而,一年之後她仍然感染上她最害怕的疾病--愛滋。

問題出在:手術當中她不僅使用血漿,還接受了來自美國紅十字會一單位量的紅血球。當初的捐血者,後來證實是個愛滋病帶原者,而歐瓦太太則是他造成的第一個犧牲者。

紅色血液與黑色愛滋的聯想,已經因為愈來愈多類似歐瓦太太的例子,而成為新的全球恐慌。

根據美國疾病防治中心的統計,從一九八五年至今,全美因輸血而爆發愛滋病的人數,為二十九人,但若將已感染而尚未發病的人數列入統計,則人數陡增到四千多人。

台灣地區今年也出現澎湖八歲學童和一位十年前受血的婦女,都從輸血遭到同樣的厄運,後者並於今年八月過世。消息曝光,國內愛滋病的血色陰影遽然加深。台北捐血中心在新聞熱潮期間,每天都會接到數十通憂心的詢問電話。

血液管理不良

從一九八七年五月台灣出現首樁輸血感染的病例至今,國內從血液感染愛滋的病人已達五十二人,占目前罹患總人數的八.三%。

天有不測風雲,沒有人知道自己哪天需要一袋救命血,然而現在大家卻同時會想到另一個問題:有多大可能,救命血反成了致命血?

從單純的醫學估算,輸血感染愛滋病的機率,就像打預防針而休克一樣,機率很小但還是有可能。

這是因為從感染病毒到產生足夠抗體而可被診斷出來之間,有一段六至八星期的空窗期。其間,捐血中心使用的血清抗體篩檢,無法有效驗出。然而由於血液中已有病毒,所以可能透過輸血傳染給他人。

按照美國紅十字會的估計,每一百袋感染愛滋病毒的血液,可能有一袋因為空窗期或檢驗試劑敏感度不足而漏網。據此推算,美國每輸一百萬袋的血液,就可能產生一名受害者。

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涂醒哲認為,台灣愛滋病的流行機率遠低於美國,若照同一比例推估,本地每輸一千萬袋血才會產生一至二名受害者。「比走在台灣馬路上被車撞的機會小得多了。」涂醒哲表示。

然而,這樣的數字是否真能令人安心?

以美國來說,就在幾個月前,食品藥物管理局才提出了一項與紅十字會有天壤之別的估計:美國每三萬袋血液就可能造成一名愛滋病感染者。到底輸血受害的機率是百萬分之一還是三萬分之一?惶惶然的美國人瞪著當中九十七萬的數目差距,不知道該相信誰才好。

「其中的落差,主要是來自於血液管理不良。」一位美國衛生部官員直指問題。

不到一年前,德國UB血漿公司爆發的弊案,許多人都還記憶猶新。該公司從一九九二年到九三年十月之間,總共售出七千個單位的血漿,然而篩檢愛滋病毒的試劑卻只用了兩千五百個。同時,他們是將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做成一個一個單位的小包裝之後才加以檢驗。若不是德國衛生單位連續發現三起愛滋感染者,都使用了該公司的產品,弊案仍將繼續。

即便如此,近十年來在八十六家德國醫院輸入UB血液,或使用以UB血液為原料的四家藥廠血液製品的人,及他們牽涉的性伴侶,其總數,按照德國官方的推算,已超過全德人口的五分之一,政府連要追蹤的力氣都沒有了。

冰山一角

無論是惡意的或無意的,血液管理的疏失並非只發生在德國。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法國國家捐血中心於一九八五年發現一批血液可能受到愛滋感染,卻仍然任由其供大眾使用,結果將近四千人因而受害,其中有一千三百名是血友病患。

主事者知情不報的理由是:銷毀庫存的血液、進口補充品,「耗費太高」!

葡萄牙、義大利都曾經因為管理者忽視了某些警訊,造成多人感染的憾事。而從一九九0年到一九九四年四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總共接到了兩萬九千多件關於捐血中心和血庫在處理、測試、加工或運送血液產品時出錯的報告。其中有一百五十幾件是「遺漏」愛滋病毒篩檢,數百件則是後來才發現捐血者屬於愛滋高危險。

「這只是冰山的一角。」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官員特別指出:由於從血液中可分離出多種成品,所以一件出錯的報告,可能代表了好幾個、甚至數百單位受污染的血漿、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凝血因子經由正常管道流了出去。

我國的捐血中心目前一年可募集一百二十多萬袋的全血。其中有八0%用來分離製作,從中產生了超過二百二十五萬個單位的各樣產品,數目不可謂不大。

根據三總醫師李正華最近的調查,捐血中心對於愛滋或B型肝炎等病毒的檢驗精確度,是國內醫療機構中最高者。但即便如此,管理的人力和決策上仍可看到不足之處。

血液基金會執行長張菊生就承認,若按照我國衛生署每八萬袋血液就應配置一名醫生的規定,該機構目前的專業醫生人數還不到標準的的一半。

台大醫學院教授沈銘鏡也指出:血液的愛滋篩檢試劑在一九六八年發明後,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立即開始對血袋進行全面篩檢,我國卻延遲了兩年,直到一九八八年才實施。這不僅是政策的錯誤,也造成長達兩年的無管理期。政策延誤的受害者,這兩年還可能陸續出現。

另一項全球目前都面臨的血液管理問題,就是無國界的血液流通。

調查德國UB血漿公司的檢察官從該公司檔案中發現,有問題的血漿早就銷售至歐洲,包括奧地利、希臘、義大利、葡萄牙、瑞士、法國、荷蘭、英國、瑞典各國,甚至沙烏地阿拉伯都無法倖免。

其實德國不只向外輸出血液產品,每年也從美國進口了將近一百萬公升的血漿。瑞士、法國又是對美國輸出的國家。

愛滋大眾化?

跨國的血液流通愈頻繁,流通的路線拉得愈長,追蹤也愈困難。

而至今尚無一個國家能有效管理進口的血液製品。美國對於輸入該國的製品,主要只做進口許可的檢查,至於抽驗的規定幾乎形同具文。上個月,就發生美國血友病人因為使用來自瑞士的凝血因子,而感染愛滋病的例子。

台灣日前所需要的血漿、紅血球、血小板等雖然都是「自產自銷」,可是還有一些血液製劑如抗血栓因子、血蛋白、球蛋白,或血友病人常用的第八、第九凝血因子等,需要仰賴國外(主要是美國和德國)進口。衛生署固然對所有進口製品都訂有嚴格標準,可是限於人力、物力,也無法逐批進行抽驗。除了仰賴各進口國藥廠的品管與良心,別無他法來防堵可能的危險。

面對這麼多的可能漏洞,「自體輸血」在國外已逐漸流行。美國去年自體輸血的個案增加了一成以上。只是,並非所有個案都適用這種方法。

更讓台灣醫療界憂心的是:從兩年前起,本地的異性戀愛滋病患的人數就已高於同性戀者(見表一)。這是個警鐘。許多人從未想過:自己或枕邊人,有一天可能因異性間的性行為而得到世紀末黑死病,並將它傳染給最親近的人;更不會想到,自己已不適合捐血。

一旦高危險群不再只是特定人口,過濾不良血液的難度勢必增加,漏網壞血的危害恐怕也隨之提高。

面對全球愛滋感染人數已超過千萬,亞洲的感染人數一年暴增八倍的事實,血色愛滋的恐慌在末來恐怕不會減少、只會增加。 不過,在問題似乎沒有解答的時候,公共衛生學者涂醒哲還提出了另一個思考的方向:除了問「我會不會因輸血而感染」,大家可能更要問「愛滋病會不會從一條比輸血還「大眾化的管道,降臨到我身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