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峽看似風平浪靜。每三分鐘有一艘船經過;每月十萬台灣人往來兩岸間,去年近四分之一的台灣出口銷往大陸。
砲聲沈寂已久。
但,這會不會只是一幕暫時停格的戰爭畫面?
八二三砲戰過後三十六年,兩岸至今敵意猶存。一九七九年中共在「告台灣同胞書」中宣示「和平統一」原則,此後一直淡化用武一事;但是,儘管台灣方面多次呼籲,北京依然拒絕承諾放棄對台動武。今年九月中旬,在金門南方七十二浬的東山島附近,中共展開「東海四號」三軍聯合登陸演習,假想敵正是台灣。
中共明白表示,「當台灣獨立,或外國勢力介入時,不排除以武力解放台灣」;目前焦點無疑放在「台獨」問題上。然而,何謂「台灣獨立」,解釋權操在北京手中。新台灣人主權意識日升,會不會引起中共的過激反應?而當兩岸認知有巨大歧異時,台灣面臨強權虎視,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間,是否會強烈衝突?
部分台灣人民認為這些說法是「危言聳聽」、「杞人憂天」,徒然滅自己人志氣。
但懷有危機意識的人士則強調:「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是生死存亡之事」。政大外交系教授邵玉銘直言:「我們一切內政、外交政策,都要以「中共可能會武力犯台為基準點。」
無論如何,這是台灣最大的一場賭。
賭局的高風險在於,兩岸對歷史的解釋、對未來的描摹南轅北轍,面對中共的霸權姿態,台灣必須臨深履薄,在避免兵戎相見的前提下,爭取最大贏面。
近年,台灣人日漸發展出自己的價值觀。
除了少數族群,許多台灣人民怨尤,這島嶼不過是甲午戰後中國的棄兒,四十多年來更飽受中共威嚇打壓;國民黨的威權統治,也使台灣人對「中國政權」反感。如今台灣既創出耀眼的經濟成果,人民自然渴求相稱的獨立主權和國際地位,不願屈居為「一國兩制」中的地方政府。一些台灣民族主義論者,甚而根本否認台灣與大陸曾有任何臍帶關係。
「已經夠讓步了」
海峽對岸則有不同的歷史觀和民族意識。
大陸人民至今談起百年來受列強屈辱的歷史,依然憤憤,文化部近來正為青少年播放一百部「愛國主義電影」。在他們心目裡,一八九五年割讓台灣給日本是奇恥大辱,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收復台灣,則是「戰勝日本」的標誌,如果今天再度失去台灣,無異重蒙國恥。他們也認定,國際間有意阻撓中國統一富強。
現任大陸政協常委的台籍人士吳克泰,坐在北京古色古香的「台灣民主自治同盟」辦公室裡問道:「中共領導人中,誰敢當李鴻章第二?」更何況在經濟和戰略上,台灣對大陸都有重大價值。而大陸當局也認為,「一國兩制」已是對台灣的特殊優遇。
種種認知上的差距,使兩岸在經濟熱絡交流的同時,政治互動卻膠著難行。
八月初,「第四屆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香山召開,會場上不時傳出赴台參加焦唐會談的唐樹備遭示威、民進黨燒五星旗的消息,氣氛外弛內張。而當討論兩岸關係的解決方案,雙方代表發出同樣的怨聲:「我們已經夠讓步了,你們為何還不滿意?真是難以理解。」
同一時間,來台參加台北會談的大陸海協會副秘書長孫亞夫,某次晚宴中,用很認真的態度轉頭問身旁的台灣代表:「你們台灣到底打算怎麼樣?一國兩制有什麼不好?」這位台灣代表暗暗納悶:「怎麼問出這樣的問題?」
台灣執政當局和民進黨,對中共各有不同策略,也引起對岸不同程度的疑慮。
李登輝總統向中共提出的三要求(對等政治實體、外交空間、承諾放棄武力),是台灣人民長年鬱悶後的衷心呼求,近來體現在朝野聯手尋求進入聯合國;但北京寸土不讓。
「這涉及「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銅牆鐵壁,不可能談得攏。」大陸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翟象乾指出,承認了「對等政治實體」和給予台灣外交空間,就等於形成了「兩個中國」;如果承諾放棄武力,無異「把自己的手腳綁起來」,失去了嚇阻台獨的後盾。
翟象乾兩年前曾率領第一個大陸記者團訪台,他批評:「台灣方面明知中共做不到這二點,還拚命攻,是為了造成台灣百姓對大陸的敵意。」
誰該懸崖勒馬?
相對於中國大陸的眾口一聲,台灣當局為顧及內部、大陸和國外的二方壓力,政策上不時出現「必要之曖昧」,試圖探測中共底線;短期內固然產生「攪亂敵心」的作用,卻也令對岸不安。
譬如,今年七月台灣陸委會發布「海峽兩岸關係說明書」,雖重申「堅持追求中國統一的目標」,但更強調「分裂分治」的現狀。大陸方面批評它是個「試圖取悅每個人的雜貨舖」,也懷疑台灣執政者與「統一」目標漸行漸遠。剛退休的前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泉強硬地說:「在這白皮書裡,各派都找得到安慰,像是迷魂陣。但你迷得了別人,迷得了我們嗎?」
李登輝接任總統六年多以來,中共持續觀察他大陸政策的演變,從「一個中國
」、「一國兩府」到當前的「一國兩政治實體」及「中華民國在台灣」。
今年五月,李登輝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傾談「台灣人的悲哀」,雖然引起島內部分族群不滿,卻也獲得不少台灣民眾共鳴,然而大陸方面反應猛烈。人民日報的翟象乾指出,新華社接連三篇文章對李登輝點名批判,非比尋常,「通常這類文章頭一篇必須經過中央總書記過目。」
大陸中國國際戰略學會理事王在希形容,李登輝這段談話「失禮、失態、但不失真,是他內心思想的獨白」,但是,「李登輝在「一個中國」問題上,不能再退了,再退就是台獨了,該懸崖勒馬了。」某些鷹派人士甚至語出恐嚇:「長期看來,除了武力,沒有希望解決台灣問題了。」
至於高懸台獨旗幟、以執政為目標的民進黨,在這盤賭局中角色為何?
去年辜汪會談在新加坡舉行前,當時的民進黨主席許信良曾率團赴新訪問,新國領導人李光耀接見他們時說:「全亞洲地區恐怕沒有一個國家不對中共感到害怕,你們台灣的民進黨大概是唯一的例外。」
民進黨這種「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特質,也流露在對中共犯台的態度上。幾乎每位民進黨人對此都能立即提出滔滔說法,「不會打」是最耳熟能詳的理論。
「中共若要打,早就打了!蔣介石跟它誓不兩立時,它不來犯,現在那麼多人去觀光、投資,這時才來犯,邏輯上不通。」民進黨外交部主任楊黃美幸揚揚眉說。「我跟你講,中共不會打啦!我們說要進入聯合國,它最多就是一個白皮書。」也是海基會監事的楊黃美幸,上個月拒絕參加焦唐會談,以表達對中共處理千島湖案的不滿。
獨派不惜一戰
積極推動「進入聯合國」的民進黨立委呂秀蓮也說:「中共的恐嚇,只是一種囈語。」她認為人類社會今後將愈趨理性,全球沒有一個國家希望台灣被中共吞沒;否則,中共將以台灣作為共產主義復活的跳板,藉此赤化亞太,難民潮會侵入鄰國,戰時台海封鎖也會使世界經濟受損。
呂秀蓮將於十月間參加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一項「五獨共和」會議(台灣、西藏、新疆、蒙古與滿洲獨立運動者共聚一堂),她表示,面對中共的武力威脅,「台灣問題國際化,才是台灣的萬里長城。」
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邱連輝則指出,中共是一個「懂得利害的政權」,目前對台灣採取「民族主義訴求、經濟利益誘惑」的策略,而眼前大陸解決內部的經濟問題都自顧不暇,若甘冒國際譴責對台動武,會像「貓抓麥芽糖,愈抓愈黏」。
對於民進黨的樂觀,大陸人士正色強調:「千萬不要低估了中共捍衛領土主權的決心。」他們指出,中共在民族問題上從不含糊,愛國主義也會讓人民如癡如狂,充滿民族的自豪感。當年中蘇珍寶島戰爭、中越戰爭、中印戰爭等,都是由民族意識點燃。
何況,同文同種的台灣一旦分離,異族的新疆、蒙古、西藏更將不保。而且,在中共的整體戰略下,若能納入台灣成為內海中的島嶼,向北可緊扼日本在西太平洋航道的經濟與能源命脈,防止其南下發展,向南也可前進東南亞,中共不可能坐視台灣分離。
「雖然對台用武會影響四個現代化建設,但萬一台灣搞獨立,為了保衛領土主權,也只能把四化放一放了。」中國國際戰略學會的王在希氣質溫文,但語氣毫不放鬆。
除了賭中共「不會打」外,台灣獨派裡也有「為建國不惜一戰」的呼聲。
「沒有一個國家立國是建立在「強鄰不來犯,我們才可立國」的基礎上,這種沒志氣的獨立,不要也罷!」民進黨立委周伯倫激動地說。
他反對民進黨現階段與中共談判,理想中的獨立建國過程應該是:經由公民投票凝聚獨立共識後,中共必然反彈(包括動武),然後國際力量會介入,邀請雙方談判,「到時就是打打談談。否則,沒有戰,哪有和?」周伯倫舉以阿對峙為例,以色列先獨立,才在西方國家斡旋下,與阿拉伯陣營談判。而拉脫維亞不畏俄軍壓制,也獲得國際承認,獨立成功,「台灣的國力大於拉脫維亞,怕什麼?」。
民進黨副秘書長邱義仁也表示,許多人擔憂中共犯台,心理因素大於實質因素,其實台灣未必那麼脆弱,應強化生命共同體意識,讓人民願意為獨立建國付出代價。「阿拉伯國家長期制裁以色列,二次大戰中德國制裁英國,它們不都熬下來了?」書生味濃厚的邱義仁定定地說。
此岸急獨將促彼岸急統
獨派寄望國際伸出援手,大陸人卻認為這種想法「太天真。」他們自信滿滿地表示,中共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世上一五九個國家承認的「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美日歐等大國在大陸的利益遠大於在台灣的利益,一旦中共決定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它們不可能以實際行動干預中國內政。
即連台灣政大教授邵玉銘也以大陸淪陷、中美斷交兩次慘痛教訓為例,勸告獨派人士對國際奧援「寧可信其無,不可信其有」。
至於台灣民眾承受戰爭的韌性,即使內部也有人表示悲觀。輔大歷史系教授尹章義質疑,台灣人民尚未形成集體意識,如果中共真的動干戈,「能否舉國一致,抵抗外侮?能否忍受長期戰爭?能否承受中國長期的騷擾?」
中共會不會攻打台灣?這像把高高懸起、卻又若有似無的大刀,不知會不會、何時會落在兩千萬人頭上。
今年七月底,正當海基會與海協會舉行台北會談時,國防部長孫震恰巧也在同棟大樓演說。他指出,中共今年國防支出成長高達二0%,成長率全球第一;並在去年調整軍事戰略方向,東南沿海成為未來戰略的第一優先方向;最近更在武漢及福建沿海實施空降、登陸等軍事演習。孫震強調:「中共強化軍事力量和武力犯台的意圖從未減弱。」
福建省社科院現代台灣研究所的吳能遠猶記得,一九五0年代台海情勢緊張時,「台灣飛機將福州炸得一片火海,我連駕駛員都看得到,所以實在很不願兩邊再打起來。」他勸告台灣當局應疏導「獨」的意識,「否則愈獨,大陸就愈緊,愈不可能有善意回應,雙方迴旋的餘地也更小。」
多位兩岸關係觀察者也分析,中共目前以經濟建設為當務之急,台灣問題擺在後頭,但如果台灣「急獨」,他們也極可能「急統」,台灣人民應避免迫使中共提前攤牌。
「中華民國從一九一二年就獨立。擁有事實主權了,只是幅員有大有小,實在不必冒兩千萬人生命財產的危險,宣布獨立,去爭一個早已成事實的東西。」台灣中央通訊社社長施克敏說,台灣應保留一切的可能性,靜待中國大陸的變,「當有一天台灣人民發現與中國結合有利時,還會獨立嗎?」
上個月焦唐會談後,輿論呼籲民進黨放棄杯葛手段、提出更具參與性的大陸政策。在一項座談會中,該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忠信明言:「民進黨並無「台獨黨綱,只有「公民票迷黨綱,如果公民投票顯示大多數人民不願台獨,我們也只能繼續宣揚理念。」
陳忠信進一步表示,民進黨愈接近權力,愈會務實考慮各種不同利益,「當時機未成熟時,不會冒著社會動盪的危險去爭取某種符號。」
台灣輸不起
百年以來,「長治久安」一直是台灣人民奢侈的夢,至今夢未圓。新台灣人不信邪,急切大膽地要求個答案,與命運賭個輸贏。
然而,如果失敗的代價無法承受,最聰明的辦法還是用最大的耐心,戰略、戰術上都不藐視對手,步步為營。
中共會不會對台灣動兵?沒有人敢拍胸脯打包票。唯一確定的是,這是台灣輸不起的一場賭。
中共犯台?/台灣觀點
石齊平
海基會副祕書長
中共對台策略,以「和」為理想,也不排除「戰」,但不願輕啟戰端,因為那後遺症可能是幾十年、上百年的。
在大陸實質領導人鄧小平的心中,台灣問題和經濟問題等量齊觀;但在行政部門中,台灣問題只是由國務院下的對台辦負責,那是因為他們認為目前兩岸的問題還不大,經濟交流已無法逆轉,而經濟整合又有助於解決政治問題。不過,他們非常顧忌台獨,不敢掉以輕心,所以武力問題上不顆鬆口,以保留對付台獨的最後籌碼。
至於台灣內部,政經劇變,像個活火山,複雜性高於大陸;對大陸政策既有統獨矛盾,也有經濟利益和政治安全的矛盾。長期來講,負面作用會愈來愈明顯。
台灣內部共識還未形成,空氣中已有很多瓦斯了,但又不能迴避兩岸接觸,接觸中一旦發生問題,馬上會回過頭來成為內部的導火線。
目前兩岸接觸情勢令人憂慮,若進一步惡化,會激化台灣內部矛盾,甚至提高台獨的比例;如果中共在主權問題上繼續採高姿態,就更緊張了。我們應該嚴肅面對各種情況,避免最壞可能。
楊黃美幸
民進黨外交部主任
對中共可能犯台的問題,最好的解決之道就是經由國際承認,建立自己的國際地位,以獲得安全保證。這很辛苦,但事在人為。至於要不要換國號,應由人民決定,若「中華民國在台灣」大家能承認,我們也不會否定。台灣現在已經獨立了,民進黨不是要「宣布獨立」,而是要「實踐獨立」,比如進入聯合國。
台灣問題要國際化。美國國會最近對台灣不錯,國務院還是僵硬,但一艘大軍艦轉彎時總是較慢。民進黨也應「鄉村包圍城市」,先由歐洲大國做起,讓它們去影響美國。在中共不會打來的前提下,我們什麼都可以做。
中國如果聰明,應讓台灣有國際地位,將來台灣還可以成為它同文同種、強有力的支持者。
林郁方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
與戰略研究所所長
台灣現在有個奇怪的「反智」現象,只要警告中共可能動武,就是軟弱。但中共說得很清楚,如果台獨,它就打,強國靠信用維持聲譽,會成為「言語的俘虜」。中共的如意算盤是用經濟吸我們,但若逼它,可能真的用武。世上很多戰爭原本都不是人們想打的,事後看來荒謬,但當時似乎中了符咒。
民進黨向來和國民黨玩「暴力邊緣」遊戲,但若以為也可以和共產黨玩這套,那就錯了。政客們也不要用國內政治的那一套去想像戰爭,戰爭是不講手段,把暴力發揮到極致的。六四證明中共不是威權,而是極灌,千萬不可點火自焚。一個可以發射人造衛星、製造核子彈的政權,怎能低估?
小國如何生存?就是要小心翼翼。有人以為「中共雖強,但不會打」,墨西哥可以講這話,台灣不可以。有人寄望開戰後美國會介入調停,但到時台灣可能必須承諾放棄獨立,那就自打耳光,連現有的獨立自主都沒有了。
中共犯台?/大陸觀點
李家泉
前中國社科院
台灣研究所研究員
大陸不是想「急統」,現在第一位要把經濟發展上去,台灣最好能配合,至少不要干擾;但若要獨,那大陸說話算數,一定動武。台灣不要搗亂,跟大陸過不去,若發動戰爭,大陸就是硬被台灣拖下去,不能搞建設了。
台灣要進入聯合國,等於夫婦到區政府辦手續脫離關係,要改嫁,大陸人民感情上受不了;一個世紀以來,大陸想當家作主、擺脫外力,台灣跟這思想對不上號。我們提出「一國兩制」,已是國中之國了,這還不行?
台灣現在口頭上要大陸維持現狀,自己卻是進攻性的,到處放火。你要大陸理解台灣,你又為何不理解大陸?台灣現在非要大陸承認它是政治實體不可,真是以小氣大、以小欺大、以小傲大。
(作者為大陸對台白皮書執筆人之一)
吳能遠
福建社會科學院
現代台灣研究所副所長
台灣人要求當家作主、掌握自己命運,是可以理解的,大陸對於「獨」,應像大禹治水,慢慢疏導。但國民黨也應疏導獨的意識,否則你愈獨,大陸愈緊,台灣籌碼就愈少,等於自廢武功。
統一的目標愈清楚,大陸愈可能有善意回應,雙方迴旋的空間愈大。否則,大陸即使放棄經濟建設,也要解決這問題,因為民族主義對大陸是很嚴重的事,對台獨動武,百分之百可能。這不只是大陸政府幾個人的問題,而是民眾不能接受;放棄台灣,等於甲午戰爭的國恥重演。我很不願看到兩邊打起來,到時台灣總要報復,福建會很慘。
相反的,台灣人若真的碰到民族問題,小可以打大,但兩岸明明是同一民族,台灣為獨立而戰,理不直氣不壯,名不正言不順。到了真正一戰,很多人寧可跑了。最近一、二十年,對兩岸經濟發展都是關鍵,大陸要求穩定,台灣要求升級,一亂,代價太大,若誤過時機,對雙方都不利。
李延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
聯誼會研究室副主任
過去,大陸對用武的問題威脅性較重,「如果台獨,就用武」,以後是不是可以反過來講,比如,「只要堅持一個中國,就不用武」?大陸對這問題不會倒退,否則就成民族罪人,誰也承擔不起。但只是萬不得已,和平之路完全堵塞了,才會動武。
我對兩岸良性互動很樂觀。基於實際利益,你在台灣賺一百萬,在大陸可賺一千萬,你來不來?將來台灣會有新的買辦階層出現,考慮的不是台灣或國民黨的利益,而是財團利益,他們比我們更急著要統一,他們比我們對國民黨的壓力更大。
兩岸不妨有默契,先淡化政治性問題,用「螞蟻啃骨頭」的方法對付死結。有些大陸人仍留著國共兩黨鬥爭的陰影,我則主張更新思想,不要僵硬、格式他,兩岸關係應制度化、科學化。
(林蔭庭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