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一個情人節週末的夜晚,我和我的妻子都正在看晚間新聞,女兒黛絲(Tess)突然走向客廳,交給我們一張紙條,然後匆匆地回到房間。
紙條上寫著,「我是個同性戀,我也很開心走上這條路。如果你們真的愛我,你不會想要嘗試改變我,而且也不會針對這個跟我長篇大論。」(I am gay. I am happy this way. And if you really love me, you won't try to change me, and you will not try to talk with me about this.)
黛絲16歲,是個高中生,我們對她的生活夢想藍圖在那天發生了驟變,她勢必也經歷過一段漫長的心理煎熬、良心譴責,但她讓我們知道,無論未來家長的選擇是什麼,她已經勇敢踏上「出櫃」的決心。
那天晚上的痛苦程度,比我的雙親過世時還難受,某些真誠在我內心死去,然後新的希望就此誕生。
看完紙條內容後,我的眼淚悵然淚下,雪莉兒(Cheryl)和我互看了一眼,我知道我們必須做出回應,無論如何,一定要伸手擁抱女兒,「溝通比什麼來得都還重要。」
「黛絲,我們不會說服妳改變,我們想告訴妳我為妳感到驕傲,我們知道妳做了一個很艱難的決定,妳是我們的女兒,我們一直很愛妳,而且一輩子不會改變。」
與其因此鬧上家庭革命、強迫她去轉變、試著喜歡男生,這對彼此一定是非常痛苦,我們應該尊重不同「愛」的權利。
那天晚上我與太太都哭得十分激動,我曾經擔心黛絲的未來,她在過去幾年跟我們在感情上有嚴重鬥爭,而且激動到曾威脅自殺,「如果身為父母、身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卻不能給予支持,那她又該如何面對外界的眼光?」
身為傳統保守的基督徒,要接受自己孩子是同性戀其實特別困難,那天晚上當女兒說出自白後,我腦中想的竟是:我可以告訴誰?我又該怎麼告訴他人?這會不會讓我的信譽受損?我會不會因此被貼上標籤?
後來我才體悟到,這是我女兒的人生,不是我的,我們該做的是心態轉換的支持。
家長不該為成年子女的未來做決定,不能批評孩子,因為這並不是什麼犯了什麼錯。
------------------------------------------
上述的文章,是一位同性戀孩子父親的真誠告白,文章刊登在《今日基督教》報上,引起廣大迴響,父親本身是基督福音派牧師,他真誠又簡單的筆觸,感動許多人悸動的內心,也是許多家長在面臨這道難題時最好的互動。
在台灣、韓國等許多亞洲國家,由於民風純樸保守,對新觀念較不開放,整體社會對於接受同性戀的程度,遠不及歐美國家的自然豁達。正因如此,台灣有許多人不敢在大眾面前公開承認身為同性戀的事實,深怕旁人對自身投射異樣眼光與詭異標籤,而活在自我壓抑的陰影下。
為什麼他們不敢說?家庭占了很大的關鍵。
我們從小被灌輸「男生愛女生」、「女生愛男生」的觀念,但也因此,少部分性向與其他人不同的孩子,便不敢勇於跟父母坦白,深怕讓家長知道了,恐怕會因此深受打擊,甚至鬧出家庭革命。
同性戀成因很多,有的是先天基因影響,有的則是受後天環境的渲染所致。在早期,同性戀甚至被歸因為精神疾病,讓同性戀者難以啟齒,更甚者,還有為了迎合大眾的觀感,而違背自身意向,與異性結婚者大有人在。
但現在還有少數台灣人,無法接受自己兒女是同性戀者的事實,部分家長會擔心、害怕,嚴加教育孩子正確的性向觀念,更甚者,撕破臉、斷絕血緣關係、將孩子趕出家門的難堪例證也不在少數。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不該因自身性向與他人不同,而失去了相愛的權利。也許一開始,孩子的坦白會讓家長難以接受,但與其批評、責罵,倒不如選擇鼓勵孩子,肯定他的勇敢,設身處地的為他想──因為唯有家人的支持,才是同性戀孩子勇敢抬頭站出去的關鍵。
有些家長在得知孩子是同性戀時,會憤怒、焦躁、憂慮,責怪自己教的不好、沒有讓孩子走上正確的感情路,單親家庭家長更容易歸咎於自身的婚姻不美滿,不斷自責、懊悔,難過自己所犯下的錯。
事實上,同性戀是一種正常的情感表現,喜歡男人或女人,不會輕易因環境而改變。但如果因此疏於關愛、照顧,那就是父母最大的不是。因為不論如何,每個孩子就應該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而不是因性向而選擇愛不愛他。
(圖片來源:indiatoday、thelowdownblog、businessinsider、salon、bernardgayn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