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文從道‧翟瑞靋‧黃連青‧沈春華談:電視節目為什麼不能做得更好?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87-04-01

瀏覽數 25,700+

文從道‧翟瑞靋‧黃連青‧沈春華談:電視節目為什麼不能做得更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7 / 4月號雜誌 第010期遠見雜誌

問:從台視開播以來,我國的電視事業已有二十五年的歷史,由於它的影響力太大,一般人對電視期望很高,批評也比較多,總是懷疑台灣的電視節目為什麼不能做得更好?各位分別是新聞性、戲劇性、綜藝性及兒童性節目的製作人,請談談為什麼?

文從道:我認為這幾年來台灣的電視節目已經非常進步了,會批評電視節目做得不夠好的多半都是高級知識份子,然而高級知識份子對電視這種工具的期盼又與一般人不同。基本上電視是一種通俗化的媒體,尤其商業電視更是走通俗和普及的路線,並不符合高級知識份子對電視節目所要求的標準。

電視節目為什麼做得不夠好?大概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來談:其中之一是電視公司的政策,其次是電視觀眾的口味,通常這兩者又是相互關聯的。觀眾喜歡武打的,電視公司就提供武打的;觀眾喜歡喜劇逗笑的,電視公司就提供喜劇逗笑的。

外製外包的缺點

另外電視公司製作節目的方式也大有問題,現在電視節目大多是採取「外製外包」的方式,在此制度之下,如果某一製作人有很高的業務能力,可以拉到很多的廣告,即使他製作的節目水準很低,或是收視率很差,但只要保證節目賣錢,電視公司絕不會抗拒他。

不過有很多企業主或廣告商在這方面已漸漸覺醒了,發現把他們公司的廣告放在一個低水準的節目裡,對公司的形象是一種傷害。最近有一個明顯的例子是華視的「天才老爹」,它的收視率並不很高,但因為有許多企業家肯定它的價值,所以在二月份後的廣告淡季竟然也廣告滿檔。在我所製作的「放眼看天下」節目裡也看不到一個賣成藥的廣告。

目前台灣製作電視節目的方式也是獨一無二的,通常等到要錄影了才在棚內趕劇本。今天觀眾喜歡某一個女主角,明天趕緊加她的戲;不喜歡某一個男主角,明天又刪他的戲。反觀美國、英國,他們做節目都是計畫了一年半才推出,而我們是過一天算一天的。我想這也是台灣電視節目水準不佳的原因之一。

想要電視節目做得更好,必須在企業主的覺醒,觀眾品味的提升和製作方式的改善等三方面同時進行。

電視節目缺乏創意

翟瑞靂:現在各種傳播媒體對電視節目一片批評之聲,電視節目為什麼會挨這麼多罵呢?我想跟它本身的確不夠好大有關係,很多人甚至用「我從來不看電視」這句話來表示自己的格調比較高。

電視節目做得不夠好,有幾點是我們電視工作人員應該認真檢討的。

首先,我們很少有富創意的節目,加上電視圈內也不尊重創意,如果某一個電視節目在某一點上受到觀眾歡迎,其他節目就一窩蜂跟進,跟到大家認為已經爛到底了為止。原來那個很好的創意也受到連累,被打了一個很大的折扣。

其次,電視從業人員,特別是製作人的水準必須提高。以我從事電視節目製作多年的經驗,我認為製作人應該是一個需要不斷努力,而且競爭性很高的行業;如果一個製要作人只想迎合觀眾的喜愛,永遠就只是一個職業製作人;如果他能引導觀眾的趣味,在觀眾還沒有厭煩之前,想到新的東西來吸引觀眾,他就是一個有創意的製作人。偏偏現在電視圈內這樣有創意的製作人非常少,好像大家都很偷懶。

另外,在三台如此重視收視率,極力爭取收視率的同時,國內卻沒有一個準確的、科學的收視率調查,這實在是非常可笑的現象。因為過於崇拜收視率而產生一種「金字塔」的趨勢,即愈高水準的節目看的人愈少;愈低水準的節目看的人愈多。

而製作人紛紛向金字塔的底盤,用低水準的節目去爭取觀眾。這樣的惡性循環使得節目的趣味愈走愈低,可惜多半電視工作人員都沒想到這一點。我們不但要爭取金字塔頂尖的觀眾,更要提升金字塔底部觀眾的的水準。

目前電視台最大的問題是外製節目佔了所有節目的一大半。很多人也許會說:內製外製全是你們圈內人的事,和我們電視觀眾有什麼關係?事實上這對電視節目品質影響太大了。

我做了十幾年內製製作人,沒有跑過一天廣告,只要把節目做好。但是現在外製製作人假如沒有業務能力、手中沒有掌握充份的廣告,根本不夠資格當製作人。三家電視台利潤競爭的結果,使外製節目愈來愈多,內製製作人只好做一些新聞節目、社教節目、兒童節目,這對電視節目整體水準的提升絕對是有影響的。

改進演員合約

以我個人實際的經歷來講,記得我在中視製作的第一個節目叫「你我他」,當初節目的長短、型態、播出時間、預算……全都是我自己要求,而由公司批准播出的。很幸運的,那個節目播出之後非常受歡迎,我個人沒有任何業務能力,廣告仍舊爆滿。

如果今天我還是一個內製製作人,絕不可能依照我個人的意願來做節目,因為公司現在的政策是一定要節目賺錢,否則不會給你機會去嘗試的;而我又不能保證做的節目一定會廣告滿檔,一定受觀眾歡迎。

電視節目不夠好,跟電視公司現行的演員制度也大有關係。從台視開播擬定了一份基本演員合約之後,中視開播引用台視的,華視開播引用台視和中視的。這份合約已行之二十餘年,而且是一份極不公平、極不合理的合約,造成暗盤、默契等奇奇怪怪、前所未聞的現象。而我認為演藝人員的培養和運用如果沒有合理的規則,會使許多有抱負的年輕人裹足不前。想提升電視節目的水準,演員新合約的建立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黃連青:我認為電視節目做得不夠好,可以歸納出下面幾個原因:

考慮開放尺度

第一:製作經費。現在製作經費都是來自廣告,如果廣告不是採取訂價的方式,而是仿照香港採取比價的方式,好的節目、收視率高的節目,廣告單價相對提高,製作經費也比較充裕。如此一來,相信可以鼓勵外製單位製作一些高水準的好節目。

第二:尺度問題。尺度寬嚴對節目水準影響很大,現在髮禁、舞禁都已經開了,電視尺度也應該做適度的開放。例如現在規定不能見血,但假如一刀或一槍下去沒有見血的話,是不是也會造成另一種誤導,讓青少年或小朋友以為對人殺一刀或開一槍沒什麼關係。

第三:機器設備。製作電視節目,燈光和音響非常重要,我們做了那麼多年節目,燈光和音響全部都要外租。電視台從不肯在這方面投資,使我們的製作費一大半用在燈光器材上,減少了成本,節目水準就受到影響。

第四:藝人。我們做節目的時候常會覺得無人可用,演藝人員代謝週期太長,中間形成斷層。三台雖然有演員訓練班,但幾乎沒有造就什麼人才。

第五:製作人才。我們沒有正常的管道來吸收製作人才,許多相關科系畢業的人因而轉行,造成人才的流失。電視公司也沒有培訓製作人才的計畫,只想檢現成的,形成各台爭製作人的現象。

業務掛帥.賞罰不明

第六:盲從。很多製作單位製作節目只求近利或存心攪局,造成一窩蜂的情況,例如同一時段兩台「楊貴妃」對打就是一個例子。

第七:收視率。收視率調查的制度不夠健全,現在的調查只能呈現開機率,調查不到真正的收視階層。收視階層膺包括年齡、職業、教育,才能看出一個節目受歡迎的程度。

第八:業務掛帥。凡是有業務背景的節目才能生存。

第九:電視公司用人賞罰不明。現在電視工作人員只要不犯錯都可以留在公司;但在香港一個製作人若幾檔做不好,馬上就被開除了。

以上這些現象,電視公司和製作單位都知道,但現在外製節目佔所有節目的七成以上,很多外製單位為了搶時段擠破頭都搶不到;而電視公司坐收漁利,穩賺不賠,他們明知有這些缺失可是也不願去改。

沈春華:當初遠見雜誌和我聯絡,說要討論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心中產生了一個很大的疑問:「什麼才叫做「好」的節目?」「什麼又叫做「更好」的節目?」是收視率高叫做好;還是廣告滿檔叫做好;或是藝術水準高,獲得專家學者認可才叫做好?

什麼叫做好的電視節目似乎真的很難定論,我想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今年入圍金鐘獎的三個兒童節目分別是台視的「咕咕感應圈」、華視的「只要我長大」及公視的「童詩童心」。「咕咕感應圈」的收視率是略低於同時段的其他兩台;「只要我長大」還低於「咕咕感應、圈」;至於公視的「童詩童心」幾乎有人連聽都沒聽過。可見收視率高低與被不被專家學者認可之間差別相當大。

今天即使是得獎的節目也可能因為收視率不佳而遭腰斬,豈不是很奇怪嗎?剛才兩位製作人也提到,有一些好的製作人想做一些好的電視節目,卻沒有可以發揮的環境,更是可惜的事。

好節目難以定義

就是因為什麼叫做好的電視節目無法論斷,所以讓電視公司業務掛帥,或是純粹從收視率來比高低,使電視節目的品質出現惡性循環。

剛方翟小姐談到必須有好的人才,我的感覺是現在有不少製作人(或製作群)很盡心的投入工作,也得到很好的回響,可是卻得不到電視台主管的認同,常常使他們的態度很難確立!到底應該在這個圈子裡繼續奮鬥下去呢?還是應該隨波逐流?現在的環境並不鼓勵好的製作人,也不鼓勵他們做好的節目。

我認為好的電視節目應由兩方面來著手:一是政策性的,一是技術性的。所謂政策性,現在三家電視台都沒有要給觀眾看那些節目的計畫,訂出綜藝、社教、娛樂各類節目所佔的比例;反而是那一個節目能保證廣告好、收視率高、受歡迎,電視台就最快通過那個節目的企畫案。

我認為電視節目最後的目的是讓民眾看了有所收穫,所以還是要依於民眾。不管是提供娛樂或教育水準,都應該符合這個原則。

我建議電視台每年開一次會,討論未來一年之內應該做什麼節目給觀眾看,至少分擔一部份社會責任,拿出一點錢、一點時間來維持高品質的兒童節目、能提升家庭主婦知識水準的婦女節目等。他們另外還有很多節目可以去大賺其錢,不需要每一個節目都賺錢。

提升工作熱情

接著談到機器、人才、設備等技術性問題。我感覺好像參與一個節目的所有工作人員,對於這節目的共識差別很大。其中製作人是最心急的,進了攝影棚想把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很好;可是有一些人的態度卻很冷淡,影響了整個節目的品質。我想節目的好壞不能由出現在幕前的少數一兩個人負責,必須提升全體工作人員的熱情,體認到節目的好壞與每一個人都有關。如果大家都建立了正確的工作態度,願意在這個崗位上穩定發展,我想應該可以把節目做得更好。

問:沈小姐提出的問題也是我們今天想要找出答案的問題。

剛才大家談到電視節目做得不夠好是因為有種種限制,我想請問如果沒有這些限制,在座各位製作人的目標是什麼?你們想做什麼樣的節目?

文:以個人來說,我和翟小姐一樣,絕不做有精神壓力的節目。當初接「華視新聞雜誌」的時候,我有信心可以做得好,但我對吳寶華先生說不能向我要求收視率和廣告,吳先生答應了。「華現新聞雜誌」以後的「放眼看天下」也一樣,我不負責廣告和收視率。

提供資訊和滋養心靈

我認為電視節日應該帶給觀眾豐富的資訊和心靈的滋養,我現在做的和未來要做的節目都是朝這兩個方同走。將來我可能在公共電視上做一個讀書性的節目;在華視做一個比「放眼看天下」大眾化,但更具文化性的節目。如果不符合這兩個原則,即使放了一大堆錢在我面前,我也不會去賺的。

我認為電視是國家重要的資源,特別在教育方面可以發揮很大的效用。從公共電視這兩年的發展,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它將來對我們的社會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我同意剛才沈小姐的看法,三家電視公司應該支持一些精緻性的節目,那怕是賠錢也要支持。根據廣告公會去年的統計:台視的營業額是二十六億多新台幣;華視是二十五億多;中視是二十四億多。據說盈餘是台視最高。我很懷疑他們賺那麼多錢要做什麼?難道就為了蓋大樓嗎?為什麼不拿出一些錢支援幾個好的電視節目,回饋社會?

據我瞭解,現在電視公司對高水準的節目投資太低,舉個簡單的例子,外製外包的連續劇每天六十分鐘的製作費最高可達四十萬;九十分鐘的單元劇也在這個數字左右。內製的新聞節目,以「華視新聞雜誌」來說,一週不得超過十五萬,即一個月不能超過六十萬。而我認為製作電視節目基本上有兩個條件,一個是智慧,一個是金錢;只有金錢沒有智慧固然不行;沒有金錢空有智慧也做不出好的節目。

我建議社會上有許多資源可以多開發、多利用。我曾經策畫過一個節目叫「世界博物館」,請明德基金會支持,他們馬上一口答應。事實上美國的公共電視本身沒有經費,也完全是靠各個基金會贊助的。我們社會上的基金會和財團法人也很多,常常錢多得不知怎麼花,為什麼我們不請他們贊助一些精緻的電視節目呢?

廣告主觀念改變

還有,現在有些公司做廣告是為了提升公司的形象,如果能爭取這些公司支持高品質的節目,幫助一定很大。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剛才我們問到什麼叫好的節目,我想好的節目一定要受到知識份子的肯定,因為一般民眾幾乎是不表示任何意見的。我相信只要有心去做,現在的環境還是允許我們把節目做好的。

翟:去年我兼製了一個低成本的時裝喜劇,「上錯天堂投錯胎」,在兩台「楊貴妃」對打時異軍突起,收視率最高。在當時一片古裝歷史劇中,它帶領觀眾的興趣到另一方向,我認為這是它成功的地方。但真正檢討起來,它並不是一個製作很嚴謹的節目。 今天台灣戲劇節目最大的一個缺失是劇本還沒有出來就開始進棚,這簡直是一個大笑話,甚至還有八點檔的連續劇的結局還要等觀眾反應,再來決定男女主角要不要結婚,這到底是連續劇還是猜謎節目嘛!當年「保鏢」就是在攝影棚裡一張稿紙、一張稿紙趕出來的,竟然演到一百多集,造成全省轟動,這真是華視的「奇蹟」,也是台灣的「奇蹟」。

我個人對這件事非常在意,我認為沒有完整的劇本,節目不可能做得好,奇蹟也不會經常出現。以前我做了一個節目叫「家有嬌妻」,前後播出五年半,我最驕傲的不在於收視率好不好、知名度高不高,而是在於進棚以前,排練的時候,劇本就不許改一個字。

奇蹟不會經常出現

問:我很好奇為什麼一定要把連續劇放在八點檔?又為什麼劇本老是來不及?

翟:關於第一個問題,我想電視台可能以為黃金檔放連續劇比較容易賣錢,比較容易拉廣告或造成高收視率。而且這是一種習慣和經驗的累積,過去我們中視曾在八點鐘播過「國劇大展」。發現並不成功,又回到老路子。

沈:三台嘗試過別的方法,發現都打不過戲劇節目。而且收視戲劇節目的觀眾忠實度比較高,選定一台後,幾乎天天都看同一台。

翟:電視公司向來有一個不成文的信念:綜藝節目和戲劇節目對上,一定是綜藝節目吃虧,他們絕不會在八點檔推出綜藝節目。

關於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到了攝影棚才趕寫劇本?這不是因為來不及,而是一種惡習,不到那個時候拿不出來。

文:還有一個原因是當今的劇作家,也就是那一時期內最紅的劇作家,往往是最忙的,大家都要搶他。

黃:我對電視製作方面有一點建議。如果製作人、導播、編導、以及美術指導、攝影師,他們能組成一個固定的工作小組,有共同的生活體驗、良好的默契,將來合作起來就不會脫節。

製作精緻的節目

我們現在的製作情況是,一個節目企畫出來,不同的導播、美術指導、編導、攝影師,甚至攝影師都屬於工程部而不是節目部。這是制度上的缺失,如果這些人能組成固定的工作小組,節目應該會進行得更順利,製作得更好。

沈:什麼是好的節目?我認為要看目的是什麼。比如我們要藉一個、節目提高觀眾的文化水平、傳達資訊,那麼達到這個目的,這個電視節目就是好的。如果我們認為一個節目是要提供娛樂的,那麼讓觀眾看得最沒有煩惱、笑得最開心的,也應該算這一類節日中的好節目。

然而,不管節目的目的是要提升教育的功能、提供娛樂、傳達資訊,甚至幫電視公司賺錢,但至少每個節目都要有相當的精緻性,有完整的工作過程,不能粗製濫造。譬如道具不能因陋就簡,不能在最後一秒才寫出劇本,這樣的東西絕對不會是好的,即使好也只是瞎貓碰到死耗子,不是真正設計出來的。

我贊成剛才文先生所說,電視是要提供心靈的空間的。在提供娛樂之外,應該有更多的節目是讓我們在這個忙碌、庸擾的社會中,撫慰我們的心靈,讓我們覺得社會很美好,或者提升我們的知識水平,開闊我們的視野。

不賺錢就要得獎

問:電視公司是不是給每一個節目一個目標,不論是娛樂、告知或教育的,他們與製作人是否有這方面的溝通?

沈:據我有限的瞭解,電視台對我們製作單位的要求,第一是賺錢,第二,如果不賺錢也可以,但是要得獎。滿足這兩個目的,電視台方面才認為是一個好節目。

問:電視節目在達到精緻的製作過程中誰應該負責任?有沒有做到?

沈:在這方面大家的看法可能不太一樣,八九不離十的看法是,第一,主管單位可以起帶頭作用,它可以要求節目事先的策畫要完整,進棚以前多久的時間必須把第一集或未來一季的走向全部大綱列出來。

領導工作小組的製作人要求編劇、執行製作、道具等各方面的人馬,在一定的時間內提出一定的工作進度,這樣按部就班來做,就不會急就章,也有充份的時間來改正缺失。至於有沒有做到?我想剛才翟小姐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大概很少人可以做到。

翟:怎樣把節目做得更好的問題,甚至要從電視台的經營目標開始改起,這個題目太大了,從個人的方面著手沒辦法辦到。

對自己的名字負責

不過,就從業人員本身來談,我有一種觀念:我認為一個好的節目就是當我的名字或臉孔出現在螢光幕上時,我自已不覺得險紅。我的經驗是,如果我的一個節目做得不好,播出那天我會不知道自己應該在那裡才好。

所以我覺得要把節目做好,提升從業人員的榮譽感非常重要。如果每個人都有良心的自省,節目就不會那麼粗製濫造。我最恨電視圈裡的一句話就是:「還可以啦,混飯吃嘛!」我認為那裡都可以混飯吃,為什麼要佔用國家頻道,讓這麼多人「看」若你混飯吃。

問:各位認為台灣目前最缺乏的是什麼樣的電視節目?

沈:我認為我們應多鼓勵有原創性構想的節日。現在有很多收視率還不錯的節目,我們知道它的構想是從外國來的,甚至幾乎是改個名字就原封搬過來,譬如「我愛紅娘」的做法就是外國引進來的,「大家一起來」原是美國的「家庭對抗」。我並不反對借用外國成功的例子來做節目,但是在觀摹之餘,電視公司應該鼓勵對電視工作有熱情的人,去開創真正屬於我們本國的節目,連原始構想都是來自我們自己的。

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是不是我們應該先投資,先冒險,鼓勵這樣一個製作群放手去做?也許一開始並不穩定,但只要這一群人--也就是所謂的智慧財--本身是好的,我想成績慢慢就會顯現出來。

鼓勵原創性的製作群

現在電視台一開始算盤就打得很精,他認為一定會賺錢,或業務已有相當的把握,才讓你去做。我認為有些節目要把做法反過來,應該先投資、先冒險。

其次,我認為我們應該增加一些比較屬於精緻文化的節目,這樣的收視群也許不很多,但我覺得電視台有必要做。我蠻欣賞中視的「花間之歌」,據說它也肩負得獎的使命。除了鼓勵電硯台做這樣教育文化層次比較高的節目之外,我覺得觀眾也負有很大的責任,你如果覺得「花間之歌」好,請寫信去鼓勵他們,至少讓電視台知道有觀眾欣賞這樣的節目,而認為這樣的做法和投資是有必要的,參與工作的人員也可以得到肯定和鼓勵。

我也覺得我們還缺少溫馨有寓意的劇集。舉例來講,以前的「家有嬌妻」就是這樣的一個劇集,而現在已很少看到了。國外的影集像我小時侯看的「小英雄」。現在的「天才老爹」,都是很溫馨,看完之後覺得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在看的過程中不覺得在說教的節目。

問:剛才沈春華小姐提到「天才老爹」,在座很多人也覺得很好,這樣的節目我們為什麼做不出來?是編劇、演員或那些問題,使我們無法做出這麼好的節目?

喜劇節目不易做好

翟:一般來說,喜劇是戲劇節目中最吃力的型態。因為如果喜感不多,就不容易做好,這是最花費巧思和構想的東西。「天才老爹」為什麼好?因為它的每一個環節我們都感覺自己家裡也會發生,或者很像。它就在生活中最小的地方去發掘喜感,去編造故事。

一般來說,喜劇劇本是最貴的,至少在我付錢的經驗裡是最貴的。因為退本的紀錄最高,很可能寫了一萬字最後卻白寫;如果連製作人都笑不出來,你要觀眾笑什麼呢?

「天才老爹」是一個喜劇,不是一個鬧劇,它的劇本費一定是相當高的,而且一定是一個構想小組在一起共同討論出來的,不是一個人寫出來的。

如果真正有好的劇本,我想排戲、拍攝、演員,都是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不做這樣的節目?我想是因為現在大家都不願意做難度高的節目。因為製作成本是一定的,如果我開一個節目,劇本費是別人的兩倍,預算就不會通過。但事實上你需不需要花這個錢?需要。電視台知不知道要花這個錢?知道。但是可不可以呢?不可以。會計室說不行。

落後美國十年

文:我看過日本NHK做過一個節目叫做「尼羅河一二七天」,八個人在尼羅河拍攝一二七天,為了做一個兩小時的節目。這種成本做出來的節目,我們當然無法要求和它同樣的品質。這主要是電視台太想賺錢。如果新聞節目也能像戲劇節目一樣花三十七萬,當然可以做得更好,甚至菲律賓發生大事,記者就直接到那裡去,現場錄製回來,不必仰靠別人的衛星轉播,國內的觀眾也有親切感,跑一趟菲律賓花不了多少錢,但是限於預算,卻不可能這樣做。

問:一般而言,今天台灣的電視節目比以往是否進步?

文:當然是進步了。一方面硬體進步了,做出來的節目就比較活潑。不過,我們比美國的節目大概還差十年,比香港大概差五、六年,日本和美國差不多。我覺得近年最進步的是廣告,許多廣告拍得真好!這就看得出電視的希望,企業家開始覺醒,知道自己的產品要提高形象;將來低水準的節目沒有廠商提供,節目品質自然會提高。

電視影響是正是負

問:請各位評估一下,二十幾年來電視對台灣產生了什麼影響?

文:這個問題太大了,很難回答。我想正、負面的影響都有,應該是正面大於負面。

第一,在國語的普級上電視功用是很大的;第二,在知識的提升上電視應該也有貢獻。至於負面的影響,應該經過實際的調查去評估。

問:電視的影響力非常大。舉例來說,我們看「週末派」或「黃金拍檔」,很多人說現在課堂上老師講話學生若不同意,一個學生就開始倒下去,其他學生跟著統統倒下去,這就是學來的。還有比如說「傷腦筋」,都變成口頭禪了。電視對整個社會影響這麼大,它在價值觀、社會責任、教育、娛樂、新聞告知各方面,對社會的貢獻是否與它的影響力成正比?

沈:我對剛才文先生的看法有一點意見。我認為過去二十幾年來電視對台灣發生的作用:譬如國語普及、知識提升各方面,前十幾年的影響可能正面大於負面,因為電視當時剛造成風潮。可是現在電視對我們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了,如果未來的幾年電視不能提高層次及社會功能,它的負面影響會大於正面。

加強社會功能

現在我們若不能對電視節目的社會功能有所覺醒,瞭解它會帶動社會風潮,影響下一代,我認為它的負面影響可能大於正面。

不論學者專家及一般民眾,對電視節目已經有很多批評和不滿,可是罵歸罵,一家老小一天還是要看幾個小時的電視。電視對我們還是有很多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電視只在純粹提供娛樂,造成一種口頭禪、或提供小朋友很浮面、泛濫的資訊,我認為負面的影響會大於正面。

我想今天的座談會討論如何把電視節目做得更好,就是感覺到電視對社會已造成一種危機,希望能使電視台日後所發揮的作用正面大於負面。

(黃孝如、符芝瑛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