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全球化高峰已過,留意榮景背後隱憂

專題講座三〉亞洲全球化與跨國投資 哈佛商學院助理教授 Meg Rithmire

陳芳毓
user

陳芳毓

2016-11-02

瀏覽數 65,500+

全球化高峰已過,留意榮景背後隱憂
 

許多人都不解,做為全球民主典範,美國,為何將面臨史上爭議最大的一場總統大選?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梅格.瑞絲邁爾(Meg Rithmire)認為,答案可能是全球化。

《遠見雜誌》主辦的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上,研究亞洲與中國政經的瑞絲邁爾,以流利的中文演講「亞洲全球化與跨國投資」,豔驚四座;更令人驚訝的,是她一開場就點出結論:全球化不會無止境深化,「事實上,全球化的高峰已過,開始慢下來了。」

最明確的例證,出現在跨國投資與國際貿易金額上。

數據會說話,根據瑞絲邁爾的簡報,2008年金融風暴是全球化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全球跨國投資與國際貿易數據都持續成長;但風暴之後,國際貿易並未恢復過去的水準。所以,若以2003年到2013年數據做預測,會誤以為全球化商機不變;但2013年後的數據卻顯示,國際貿易往來速率已嚴重趨緩。

是什麼造成了這個現象?關鍵不是經濟,是政治。

瑞絲邁爾秀出另一個數據,顯示關稅等國際貿易的限制逐漸增加,阻礙了國際化。為解決金融風暴後奄奄一息的國內經濟,領導人迫於壓力,只好將矛頭指向國際化。以美國為例,60年代,多數美國人都從事製造業,時至今日卻只剩不到兩成。製造業消失的原因眾說紛紜,「真正的原因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認為的原因是什麼。」

人們將原因歸咎於全球化,是企業將工廠外移到開發中國家,是移民搶走了工作。而這造成政治民粹主義的興起,例如共和黨參選人川普最重要的主張就是在美墨邊境建一道「長城」,看似極端,卻得到眾多美國民眾支持。

瑞絲邁爾對亞洲的全球較為樂觀。除了亞洲的國際貿易與跨國投資的數據優於歐美,亞洲的國際化也較為多元,各國的重要國際貿易夥伴都不相同。此外,歐美只有大企業才有能力走出國界,但亞洲的跨國中小企業與工作者多,他們都是受益於國際化的例證。

但瑞絲邁爾也提醒,在亞洲全球化榮景背後,也有貪腐、不平等、主導國家的隱憂,也是經營者該密切關注的議題。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