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有口難吸的美國煙槍

張麗容
user

張麗容

1994-06-15

瀏覽數 15,750+

有口難吸的美國煙槍
 

本文出自 1994 / 7月號雜誌 全球頂尖華人系列報導:馬友友

九0年代的台灣,有位徐則林(衛生署的反菸漫畫人物),總是靜靜地站在一角,希望你能不抽菸;不過,要是你寞的抽了,他也拿你沒辦法。電視上的L.A. Boyz又蹦又跳地宣告他們不吸菸,期以偶像魅力鼓動青少年「向香菸說不」的風潮。

相較於台灣軟性的禁菸訴求,能不能抽菸在美國已是法律問題。

過去數月以來,美國反菸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引爆火種的是加州民主黨眾議員魏克思曼(Henry Waxman),他向眾議院衛生及環境小組委員會提出的「無菸環境法案」(Smoke-Free Environment Act)已獲通過,倘若此案成為法律,影響層面將不容小覷。

今後美國境內的建築物(包括酒吧、餐廳,只有私人住宅除外),每天進出人數若達十人以上,就必須完全禁菸,否則,日科五千美元罰金。

反菸運動雷厲風行

在這波反菸浪潮中,眾議院的角色舉足輕重。除了魏克思曼的創舉,亦有其他小組委員會建議提高目前七毛五的菸草稅,調成一.二五美元,漲幅高達八成。

國防部亦不落人後,宣布軍隊四月起全面禁菸,從軍事基地到坦克車,都不能聞到菸味,對一半是吸菸客的軍隊而言,實在是史無前例的壯舉。

積極反菸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醞釀重擊香菸業者,正評估能否將尼古丁列為致癮藥物。凱斯勒局長(David Kessler)告訴國會;種種證據顯示,尼古丁是高度成癮的媒介,菸商操縱尼古丁劑量,引誘吸菸客上癮的消息,絕非空穴來風。

香菸若真的以藥品列管,業者現有的行銷網路將完全被封鎖,當它不再是收銀台上隨手可得的商品時,銷售量必然大幅下跌。

對禁菸這檔事,美國地方比聯邦更雷厲風行。

五月,馬里蘭州制訂了全美最嚴厲的禁菸法規:除非在隔離封閉並且通風良好的吸菸室裡,不然,工作場所中嚴禁吸菸。馬里蘭州州長表示,二手菸是法定的致癌物質,在工作中點菸,違反該州的職業衛生安全法。

紐約市政委員會的雄心更大,不只工作地點,希望所有的公共場所都能變成禁菸區。

即使沒有政府的鼓吹,嗅覺敏銳的企業,早就體察到民間反菸情緒,做為行銷利基點。美國麥當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標榜老少咸宜的麥當勞,二月宣布旗下一千四百家連鎖店全面禁菸,台灣麥當勞也已跟進。接著,美國鐵路公司(Amtrak)將禁菸車比例提高二0%,只留一八%的車廂供老菸槍緩衝。

更有甚者,「抽菸與否」成了就業條件。今年七月二日起,洛克希德航空公司(Lockheed)的新進員工必須簽署聲明,保證自己絕對不抽菸,即使在家裡也要自律,一旦犯規,就請你捲鋪蓋走路。

保障不吸菸者權利

種種的努力,與其說是為了吸菸客的身體著想,不如說是保障不吸菸的人免受二手菸毒害的權利。

一九八六年,二手菸的危險性首次曝光,「吸菸有害健康」的適用對象,不僅是癮君子,更可能是從不沾菸的無辜者。

去年,美國環保署的調查報告,將整個反菸運動帶人高潮,使反菸人士更加義無反顧地投入禁菸運動。

這份報告指出,二手菸為A級致癌物質,每年讓三千名不吸菸的美國人死於肺癌。更糟的是,幼兒若暴露在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混雜的毒氣中,極易罹患呼吸道疾病;據估計,一年有三十萬名無辜的受害者。

香菸已成了需要預防的重大死因。根據疾病防治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調查,每年約有四十一萬九千人因菸害而死。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除了害命,菸害亦會謀財。美國國會的研究報告發現,菸害的社會成本驚人;由香菸引起的相關疾病,一年所耗費的醫療成本,至少二百一十億美元。

菸害的可怖,經反菸運動多年的宣導,抽菸人口比例自一九五五年的四二%降到二六%,也讓許多癮君子,從最初的不以為然到目前的自省尊重。

以洛杉磯某辦公大樓外一角為例,在大樓垃圾場四周,有一群人,正在吞雲吐霧。由於大樓禁菸,菸癮難忍時只有到氣味難聞的垃圾場解決。

在廣告公司服務的蘇珊一天向垃圾場報到三次,心平氣和地沒有任何怨言:「在這裡我可以盡情地吐出菸圈,卻不用擔心打擾別人。」自認菸癮不大的她,認為「吸菸客自愛是必要的」。

除了大眾對二手菸公害的認識之外,今日反菸運動如此風起雲湧,柯林頓總統的就任也是另一個關鍵。

不抽菸的柯林頓和第一夫人希拉蕊,在就職典禮當天,禁止來賓在白宮吞雲吐霧;進駐白宮後,希拉蕊立即表明她的房子(白宮)將是一個「無菸的環境」。

接著,為了補助全民健保的龐大經費,每包香菸扣稅美金七毛五是全民健保改革委員會(希拉蕊擔任主席)新闢的生財之道。

菸商儼然過街老鼠

柯林頓和希拉蕊尚不足畏,當前反菸的政治氣氛下,國會組成分子的換血,才是菸商最戒慎戒懼的大事。

誕生於嬰兒潮時代的國會新星,深具環保意識,對菸商的金錢攻勢,根本不屑一顧;加上替菸草業者講話的議員勢力消退,菸商頓失靠山。

即使菸商的遊說團體仍是大把大把地灑錢,國會生態已然丕變。今年,反菸的眾議員在國會中首次超出支持菸業者,而且超出十六人之多。

然而,縱然菸商在國會的優勢不再,他們卻絕非省油的燈。陷在密密戰火中的業者開始改弦易轍,轉而將抽菸描繪成個人休閒娛樂的選項之一。

菸草協會理事長助理勞瑞亞(Thomas Lauria)表示:「就像那些鍾情品酒或追求高危險性活動的人士一般,有些成年消費者希望享受我們的產品,這是但憑個人意志的選擇自由。」

有些菸商則以反菸者的姿態出現,為自己爭取銷售空間。美國的菸業老大Philip Moris最近出錢出力支持加州一項禁菸法,為了趕在五月七日前獲得創制法案所需的六萬個簽名,以一個簽名六塊美金的成本,委託一個自稱「加州人禁菸團體」的組織推動。

業者為什麼要花錢當凱子?當然是別有用意。

為了反制另一條極可能在十一月公民表決通過的禁菸峻法;全加州的公共建築物和工作場所都不准吸菸,不想坐以待斃的Philip Moris趕緊推出私家版本的禁菸法案:加州餐廳於禁菸的同時,必須保留四分之一空間作為吸菸區。這是菸商避免全軍覆沒的折衷方法,但詭計已被識穿,簽名活動也被迫停止。

本土市場愈來愈難混,美國菸商轉採東進政策。肥羊之一的大陸市場,香菸的年消耗量是一兆七千億根,將這些香菸一根根排起來,約可繞地球三千五百圈。

一年比美國人多抽二千億根菸的東歐也是菸商焦點。東歐政府亟需外商投資,展開雙手歡迎菸商,人民健康只有放一邊;結果東歐人的肺癌罹患率一發不可收拾,躍登世界第一,世界衛生組織(WHO)判斷,又是香菸惹的禍。

在印尼,反菸是個官方笑話,因為一旦禁菸,二千萬個工作機會就泡湯了。

在歐美四處碰壁的產業,在東歐和一些亞洲國家眼裡,卻是經濟發展的救命丹。

香菸的角色十分微妙,就連反菸最力的美國,執政當局也陷於進退維谷的窘境;這個人人喊打的產業,卻是稅收的大戶。美國政府一方面立重典,想讓香菸消失的無影無蹤,同時卻愈來愈依賴菸草稅(一年四百五十億美金的銷售金額)作為國庫收入的主力。

或許這是全世界政府難以取捨的兩難:不容忽視的人民健康,不忍捨棄的豐厚稅收,孰重孰輕?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